幼兒園教育敘事

  幼兒園是幼兒園小朋友成長的樂園,在這期間,教師會有怎樣的教育敘事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幼兒園中班教育敘事;處處留心皆教育

  教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一門沒有邊緣的科學,而教育重在教育契機的捕捉,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對他們的教育要做到使他們身臨其境,只有這樣,對他們的影響才深刻,教育才有良好的成效。

  上週星期一中午午餐時,我們午飯吃的是骨頭湯泡饃,當時,剛好賀西香上完廁所,從打飯處路過,我也順手遞給她一摞盤子,讓她去給分發一下,她把盤子放在了每個組的桌子上就走了,等待老師喊端飯。所有的小朋友都開始吃飯了,我忽然發現有一桌子上沒有盤子,也恰好這一桌子的小朋友也沒有喊沒有盤子,這時,我說:“賀西香,你把盤子發完了嗎?每個組都有嗎?”然後,我意味深長地望著她,這時,她才仔細檢查每個組,發現有一個組沒有盤子,她迅速地去取了盤子放在桌子上,我走過去摸摸她的頭說:“以後再發盤子或端饃時,一定要仔細檢查每個組是否都有了,都有了才說明這件事才完成了。”然後對全班小朋友說:“在做每一件事情時,做完後一定要仔細檢查,要養成檢查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且不管教育的效果怎樣,至少這個教育契機我已捕捉到了,因為教育的效果有時是短時期無法看出,而教育的契機只要留心,處處皆是。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需做個有心人,從小處著眼,關注細節,對孩子的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篇二:讓感謝成為習慣

  我在幼兒園擔任小班教師,第一個活動結束便是吃點心時間,我請小朋友坐好然後開始分點心。我有個習慣,就是要等孩子說“謝謝老師”後,我才把點心遞給他。這倒不是我想滿足被孩子尊重的虛榮心,而是想讓孩子學會感恩。

  剛開始我給他們分點心時,小朋友們總是什麼也不說,只是用力拉我手中的杯子,表情疑惑,似乎對我的舉動很是不解。我也沒說什麼,只是對著他笑,杯子在空中僵持了一陣,我小心地鬆開手,叮囑他回坐位的時候要小心。接著第二個小朋友將杯子遞過來,第三個、第四個„„直到最後,也沒有一個小朋友想到說“謝謝”,我有些失落。等小朋友們喝完牛奶後,我忍不住舉起緊握在手中的杯子,對小朋友說:“剛才,老師在給你們分牛奶的時候,沒有把牛奶馬上遞給你們,是嗎?”

  小朋友們都注視著我,表情疑惑。輕輕的說:“是的”。

  我用平靜的目光從他們天真無邪的臉上一一滑過,說道:“你們知道為什嗎?” “因為我們不乖。”一個玲瓏般的聲音。

  “因為老師生氣了。”

  “你們說說看老師為什麼要生氣啊?”小朋友相互之間看了看。我便提示小朋友,“你們剛才有沒有覺得少說了一句話啊?”

  “謝謝老師——”小朋友們積極應答。

  我笑著說道:“是的,老師給你們分牛奶或者分其他東西的時候,在你們有困難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千萬別忘記說聲‘謝謝’。”

  這事已過去一段時間了,但小朋友在接過牛奶時那理所當然的眼神時常在我腦中閃現,他們對這一切似乎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家庭中大多隻有一個孩子,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在家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孩子總是無私的付出,而從未想過在孩子身上得到什麼,以致於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感恩”。

  不過,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去教孩子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則是失職。如果在一個集體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因為口渴,叫一個孩子幫忙把桌子上的茶杯拿過來,喝完後又叫他放回去,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沒必要向孩子說聲“謝謝”;如果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因為不小心碰掉了桌子上的一盒跳棋,玻璃彈珠蹦了一地,孩子自發地停下手中的“工作”,爭先恐後地去撿拾彈珠,而教師卻木然地站在一邊或忙著張羅其他的事情„„

  那麼,我們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所謂“言傳身教”,既然要求孩子的付出,自然成人也應該有同等的付出。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播種思想,收穫行動;播種行動,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這不正指向教師肩負的責任嗎?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靈深處最美的天使,願天下所有教師能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叩開孩子的心扉,去喚醒這個“天使”,讓感謝成為習慣。到那時,我們的世界就會瀰漫著愛的芳香。

  篇三:《愛美》

  案例背景:

  在幼兒園中,很多小朋友都特別愛“美”。特別是當誰穿著新衣服,新鞋子時,那面情別提多神氣。就想讓小朋友看看自己的新衣服是多麼的漂亮,喜歡老師表揚表揚她。得意洋洋的沉醉在小朋友們羨慕的眼神中,讚揚聲中。現在有些家長則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他想怎樣就怎樣,從不考慮要求是否合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樣更好的與孩子交流、溝通呢? 案例描述:

  韶涵是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說起話來總會露出甜甜的酒窩,怪惹人愛的。小傢伙每逢和夥伴們玩耍時都是嘻嘻哈哈的談論著自己的奇思妙想,例如:希望自己是海洋裡的美人魚,但最後的結局與故事裡不同,自己漂亮的雙腿,能穿著漂亮的高跟鞋和王子跳著旋轉的舞步…嗯,還要畫漂亮的眼影,口紅呢!說著說著,韶涵 和 欣怡用手指蘸了蘸口水摸向牆上的紅色紙,頓時,手指變紅了,迅速的擦上眼皮,左一下,右一下,時不時兩小傢伙還對著眨眨眼,都為自己畫上了眼影感到高興。

  案例分析:

  現在家庭中普遍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家境也都比較富裕。又很多家長一味的寵著自己的孩子,把他們作為掌上明珠捧著,祖輩家長特別明顯。一遇到節假日,家長們都會給孩子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穿著新衣服,梳著潮流的髮型,畫著甜甜的妝容走親訪友去。所以現在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愛“美”心理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另外在電視裡的寶貝明星秀之類的節目更加誇大了幼兒成人化的形象,儘管這種心理是在特定情況下能起積極作用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它會給幼兒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家長、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態度看待幼兒的愛“美”心理。採取正確、合理的方法來引導幼兒,特別是對於那些非正常愛漂亮的孩子。幼兒愛“美”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可以從教師、家長和幼兒自身的特點來看。教師的誇獎很有可能促使幼兒愛“美”心理的動因,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判別能力不強,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當孩子提出物質要求時總是一味地滿足孩子。沒有教育孩子該怎麼做,也沒有采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促使幼兒愛“美”心理的形成。有些幼兒自身愛“美”,教師、家長就要更加註意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的這種心理,導致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案例反思:

  《幼兒綱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所以早期教育重視發現、保護和引導他天性中固有的品質。”還指出:“只有家園聯絡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兒童發展。關注個別差異,滿足發展中的不同需要,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形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現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