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三角形的外角教學設計

  三角形的一條邊與另一條邊的延長線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一三角形的外角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質,初步學會數學說理。

  2、數學思考:

  能剪剪拼拼,動手操作,探索發現有關結論。

  3、解決問題:

  通過小組學習等活動經歷得出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質。學會運用簡單的說理來計算三角形相關的角。

  4、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體會探索過程,學會推理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主動探索、勇於發現,敢於實踐及合作交流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質

  難點:運用三角形外角性質進行有關計算時能準確地表達推理的過程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教材由學生已經熟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引入,然後探索三角形外角的性質。在呈現方式上改變了以往“結論—例題—練習”的陳述模式,而是採用“問題—探究—發現”的研究模式,並採用了拼圖和數學說理兩種方法,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剪剪拼拼,動手操作,探索發現有關結論,另一方面又加以簡單的數學說理,使學生初步體會,要得到一個數學結論,可以採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還可以採用數學推導說理的方法,觀察實驗只能給我們帶來一個直觀形象的數學結論,而推導說理才能使我們確信這一數學結論是否正確,當然對於這一點的認識還有待於以後學習。

  四、學校與學生情況分析:

  保亭縣第二中學位於保亭縣城內,是一所普通中學,歷屆學生都由重點中學錄取後,剩餘的成績低下的學生就由我們學校錄取,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基礎比較差,缺乏自學能力,不過,上個學期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態度的培養、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識的培養。另外,七年級學生都有好勝、好強的特點,現在班級中,已有一部分學生初步形成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氣氛。

  五、教學準備:

  學生:三角尺、鉛畫紙、小剪刀

  教師: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境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活動1]
問題:上節課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明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的?
你能動手給大家演示一下嗎?
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把學生的拼合方法放在投影儀上,讓全班學生觀察。
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1、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活動。
2、學生在小組活動的合作與交流意識
引導學生回憶用度量和拼合的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為下一環節做準備。
此活動鼓勵學生找到多種拼合方法。
問題與情境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活動2]
問題1:圖中那個角是三角形的外角?(多媒體顯示圖形)


 
 
問題2:三角形的外角有什麼特點?根據這些特點,誰能說說什麼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學生觀察圖形找出三角形的外角引出本節課題。
 
 
 
 
 
 
學生仔細觀察
圖形和學生間交流,師生共同得出:
1、三角形外角的特點:
①頂點在三角形的一個頂點上。
②一條邊是三角形的一條邊。
③另一條邊是三角形的某條邊的延長線。
2、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
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1、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學生是否敢於發表個人觀點。
    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問題與情境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活動3]
問題1:如圖,△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個外角,能由∠A∠B求出∠ACD嗎?如果能,∠ACD與∠A、∠B有什麼關係?



問題2:任意一個△ABC的一個外角∠ACD與∠A、∠B的大小會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先獨立思考每個問題再分組討論、交流。並解決問題。
教師深入小組參與活動,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同時引導學生說出推理過程:
因為∠ACB+∠ACD=180°
∠ACB+∠A+∠B=180°
比較兩個式子可得∠ACD=∠A+∠B
師生共同歸納三角形外角的性質。
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①學生能否在小組活動中與他人交流思考過程。
②學生能否積極地參加小組探究活動。
③學生能否採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並進行大膽猜想,再操作確認,培養學生勤於動手,樂於探究的良好習慣。
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推理過程,讓學生體驗證明的必要性,初步學會說理。
[活動4]
問題:你能運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質解決問題嗎?
1、教科書81頁練習
2、教科書82頁第5題
3、教科書83頁第9題
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教師總結結論。
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①學生能否運用三角形外角性質解決問題。
②學生能否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瞭解學習效果,讓學生經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給學生以獲得成功體驗的空間,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問題與情境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活動5]
1、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佈置作業:
①教科書82頁第6、8題
學生反思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本次活動中,教師應重點關注:
①學生能否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②學生能否用文字、字母符號等清楚的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
③不同層次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
學會總結反思,初步學會自我評價學習效果。
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並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適時的指導。

  七年級三角形的外角教學反思

  新課程理念如何轉化為教學行為始終讓我在思考,在嘗試究竟怎樣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複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呢?聽了向壩中學廖秀麗老師的一節課體會頗深,首先他利用幾條直線相交分別做成的三朵小花,既複習了內角和定理及其推導過程,又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讓學生觀看花瓣上∠1+∠2+∠3=?∠1+∠2+∠3+∠4=?∠1+∠2+∠3+∠4+∠5=?其實∠1、∠2、∠3、∠4、∠5就是多邊形的外角,學生藉助平角定義很快得到和為360°此時再告訴學生這些角就是外角。

  讓學生觀察外角特徵,明確外角定義、外角個數、外角和的內容,這一切全讓學生自己完成,使知識由難變易,本人通過精心設計問題、課堂討論,中間貫穿鼓勵性語言,並讓學生自己講解,鍛鍊學生勇氣及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真正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學生在可見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進而達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發展過程中來,其次通過四道習題鞏固知識點後,提出一個問題是否存在一個多邊形,它的每一個外角都等於相鄰內角的16,課本習題是15,學生完成書上習題時大部分都先求內角度數,再求邊數做此題時角度為分數,學生潛意識認為不存在該多邊形。

  因為除不盡,此題正好糾正了學生一個思維誤區,我認為此題非常必要,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基礎上,挖掘出一個學生極易犯的錯誤,有利於深化學生知識,且本人用×180°=6×360方法解決更簡單,更能使思維上升一個高度。

  集體備課時對如何引入外角?產生的疑惑,是利用跑步身體轉過的角度,還是直接出示定義,要處理的非常到位,真正完成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

  把複雜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的讓學生自己探索得出,這種講課思路值得我們借鑑,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新組和,選取更好的事例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的將教材的知識啟用,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所以我們可結合學生實際適當改變例題,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化生為熟化難為易化理為趣增強數學的魅力,激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形成課堂教與學的合力,我們要讓學生感悟數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