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的教案人教版

  認識圓是通過在學生認識直線圖形掌握其面積計算、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對圓的認識,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基礎,是小學生認識發展的基石,同時也是一次突破。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平面圖形。教材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徵,掌握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圓的相關概念,掌握圓的基本特徵。教學這部分內容,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使學生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圓有關知識的學習,也為以後學習打下基礎。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初步認識,但都是直觀的表象的認識。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學習目標

  1、讓學生初步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會用圓規畫圓。

  2、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或用生活中的現象解釋圓的特徵。

  3、使學生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它們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從遊戲中,構建圓,初步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1、大家喜歡做遊戲嗎?咱們做一個“找朋友”的遊戲。現在如果讓大家像這樣***出示課件***在我面前站一行,誰先跑到老師這兒就是老師的好朋友。同意這樣站嗎?那麼怎樣站才公平、合理呢?小組討論。

  討論後,同學代表發言。出示課件,為什麼這樣站就公平、合理?引導得出:每個同學到老師的距離都相等,這樣才公平、合理。

  [一堂課好的“序幕”如同“吸鐵石”,可以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讓學生通過遊戲“找朋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內容,貼切、自然,這樣可以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需要,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慾望。]

  2、師:生活中見過圓嗎?在哪兒見過?

  [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圓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願望。]

  老師也帶來了幾張帶圓形的物體的圖片,請同學們欣賞一下,你覺得這些帶圓形的物體美嗎?***電腦演示帶圓形物體的圖片***

  [學生在感受用各種圓形組合起來的圖案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順利揭示了探究的主題:認識圓。]

  3、圓跟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指名學生說說。

  教師總結:以前這些是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圓,板書課題。

  4、抽象出圓,並介紹圓各部分名稱。

  回到最開始“找朋友”的課件,介紹圓各部分的名稱。

  ***1***、同學們站的位置是站在圓上,老師站在圓內,像這外面的就是圓外,每個人相當於圓上的一個點,老師在圓內,也相當於一點,這一點在數學上叫圓心,用字母o表示。

  ***2***、像剛才大家所說每個人與老師的距離都相等,也就是從圓上一點到圓心這一段距離都相等,像這樣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就叫做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圓上是否就這幾個點呢?

  ***3***、觀察圓上哪兩點之間的距離最長呢?學生討論後發言。抽象出:通過圓心,兩端都在圓上的這一段距離叫做圓的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

  [藉助課件形象地講解圓心、半徑、直徑這些比較抽象地概念,便於學生理解。]

  ***二***、利用圓形紙片自主探究圓的基本特徵。

  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形紙片自主探究以下問題:

  1、你能在圓形紙片上找出圓心、半徑、直徑嗎?

  2、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你能發現圓內半徑、直徑有什麼特點嗎?

  通過學生觀察,操作,動手畫、折、量得出:將圓形紙對摺後兩次後開啟,摺痕的交點就是圓心,從圓心到圓上可以畫無數條半徑,通過圓心可以畫無數條直徑。還會發現在同一個圓裡,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也都相等, d=2r  r=d/2。

  [“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動手操作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能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通過讓學生在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中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積極合作,這樣做有利於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體驗成功的喜悅,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在這裡學生的學習不只是“文字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

  ***三***學習用圓規畫圓、進一步認識圓。

  1、你會畫一個標準的圓嗎?學生會說用圓規畫。先讓學生自己在紙上畫一畫, 交流畫法。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畫圓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①、畫圓時,先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的長度***從而確定圓的大小。

  ②、把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確定圓的位置***

  ③、把裝有鉛筆芯的一腳旋轉一圈,就畫出了一個圓。

  讓學生畫半徑2cm,3cm的圓,然後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會發現半徑3 cm的圓大,半徑2cm的圓小。也就是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2、讓學生在不同位置畫圓:在一張紙的中間畫一個半徑3cm的圓,在這張紙的左上角、右下角、右上角再畫一個這樣的圓,怎麼畫?從而得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讓學生畫圓,是本課的難點,我抓住時機,以層層深入的方式讓學生首先隨意畫圓,總結出畫圓的方法,然後要求學生畫出半徑是2cm,3cm的圓,這樣讓學生把理論回到實踐,運用所學知識畫圓,達到對圓的知識的運用,課堂教學得到良好的反饋。]

  ***四***鞏固練習,提高對圓的認識。

  1、你能找出下面圓形的半徑和直徑各是多少嗎?單位:釐米

  圖略

  ***這幾道圖形題都沒有直接給出圓的半徑和直徑,而需要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圓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從而找出半徑和直徑各是多少?***

  2、如果在操場上畫一個稍大點的圓,你還能用圓規嗎?怎樣畫?注意什麼?

  3、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明為什麼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對剛剛形成的知識得到活學活用,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  ,從而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練習又注重與生活的聯絡,這樣的練習學生樂於參與,也有實效。]

  ***五***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對圓進行了初步認識,板書:圓的認識。大家有什麼收穫嗎?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後,我們在生活中還會接觸到很多圓的知識,那時,你們一定會進一步感受到圓是多麼神奇。

  ***六***課後延伸

  你能用幾種方法量出1元硬幣的直徑?試試看。

  [問題的延伸是活動的繼續,是學習的繼續,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也正是學生真正學會數學、感悟數學的繼續。通過“量出1元硬幣的直徑”這一問題,有意識地讓學生帶著數學知識走出書本、走進生活,一方面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更是能將學生學習的積極因素延伸到課後、生活中,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數學意識,進而培養創新意識,也可以繼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情感。]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小學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線段圖形的認識後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圓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節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什麼樣的圖形是圓,那麼本課的教學目的是將學生原有的、粗淺的對於圓的認識進行組織與提升,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單純地瞭解概念。

  本節課的教學,我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當學生自學完教材,學習就進入了展示知識技能的階段,在巡堂中,我***問過學生***,發現,其實學生自學完所呈現的圓的知識資訊是帶有複述的情況,並沒有真正去理解和掌握,所以我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全班交流——課件形象演示辨一辨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體會圓上、圓內、圓外、任意這些詞語的含義。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較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探究圓的特徵,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圓的特徵,在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更緊湊,課堂語言再簡潔先,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再多些,更有利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