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師教學工作反思

  學生剛剛進入高中校園沒多久,作為高一個物理老師應該如何制定課堂教學才能增加學對物理課的興趣呢?這就需要老師做工作反思了。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開學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在具體教學工作中高一初始階段,我注重了初中、高中知識的銜接。現將我的實際工作反思如下。

  一、教材及學法分析

  在初中階段只能通過直觀教學介紹物理現象和規律,不能觸及物理現象的本質,這種直觀教學使學生比較習慣於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一些事物和現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觀點,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這種由生活常識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識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會干擾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對物理本質的認識,造成學習上的思維障礙

  初中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研究的問題大多是單一物件、單一過程、靜態的簡單問題,易於學生接受;教材編寫形式主要是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思考、讀讀想想、想想議議,小實驗、小製作、閱讀材料與知識小結,學生容易閱讀。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高一物理難學,這是人們的共識,高一物理難,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學生較順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學習任務。

  高中物理教學則是採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和數學化描述,要求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說、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研究解決的往往是涉及研究物件***可能是幾個相關聯的物件***多個狀態、多個過程、動態的複雜問題,學生接受難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嚴謹簡捷,對物理問題的分析推理論述科學、嚴密,學生閱讀難度較大,不易讀懂。

  二、學生現狀分析

  學生由初中升到高中首先不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老師已經把他們當成高中生對待,然而學生總是表現出心理年齡小於生理年齡的特徵,比如時常犯“小性”,為了很不值得的事情和同學、老師衝突,無法正確理解教師的用意等等。

  環境的不適應,升入高中學生大多數所處的學習環境改變很大,學生間由於不熟悉,再到我校的合作學習,這些無疑要求學生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要求學生儘快適應學習環境和氛圍,儘快適應學校的 課程改革的形式,儘快使學習走向正軌。

  3.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1***物理規律的數學表示式明顯加多加深,如:勻加速直線運動公式常用的就有10個,每個公式涉及到四個物理量,其中三個為向量,並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學生在解題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

  2***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描述物理過程。

  3***向量進入物理規律的表示式。這是學生進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難點之

  一。從標量到向量是學生對自然界量的認識在質上的一次大飛躍。對於已接觸了十幾年標量的學生,這個跨度非常大,l+l=2,1-1=0,- 2<1,“天經地義”,現在突然變了,兩個大小為1的向量合可能等於0,而兩個大小為1的向量差反而可能等於2,-2m/s的速度比lm/s大,學生難以接受。

  其次在應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教學要求上對高中學生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要能根據具體物理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式,進行推導和求解,並根據結果作出物理結論;要求學會運用幾何圖形和函式圖象表述、分析、處理問題。

  但初中學生升人高一時,無論在掌握的數學知識量上,還是對已學數學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上都達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運動學中用v-t圖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時學生還沒有學過斜率概念;在運動和力的合成與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式知識,而學生卻只學過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式定義,一般三角函式定義和最簡單的三角公式都還沒有學,學科知識之間的不銜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學的難度。

  三、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

  高一物理教師要重視教材與教法研究

  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當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存在著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點時;當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維加工的梯度時,就會形成教學難點。所以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深刻,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思維水平了解清楚,在會形成教學難點之處,把資訊傳遞過程延長,中間要增設驛站,使學生分步達到目標;並在中途經過思維加工,使部分新知識先與原有知識結合,變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識的舊知識,從而使難點得以緩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師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瞭解初中物理教學方法和教材結構,知道初中學生學過哪些知識,掌握到什麼水平以及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研究高一教學難點,設定合理的教學層次、實施適當的教學方法,降低“臺階”,保護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學生和老師正在逐步走向合作學習的正軌。

  篇二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高一物理難學,這是人們的共識,高一物理難,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學生較順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學習任務。

  一、高中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研究的問題大多是單一物件、單一過程、靜態的簡單問題,易於學生接受;教材編寫形式主要是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思考、讀讀想想、想想議議,小實驗、小製作、閱讀材料與知識小結,學生容易閱讀。

  高中物理教學則是採用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抽象和數學化描述,要求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說、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研究解決的往往是涉及研究物件***可能是幾個相關聯的物件***多個狀態、多個過程、動態的複雜問題,學生接受難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嚴謹簡捷,對物理問題的分析推理論述科學、嚴密,學生閱讀難度較大,不宜讀懂。

  2.初、高中物理思維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學以直觀教學為主,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之上,高中物理教學要求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初中,物理規律大部分是由實驗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規律要經過推理得出,處理問題要較多地應用推理和判斷,因此,對學生推理和判斷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學生難以適應。

  另外,在初中階段只能通過直觀教學介紹物理現象和規律,不能觸及物理現象的本質,這種直觀教學使學生比較習慣於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一些事物和現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觀點,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這種由生活常識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識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會干擾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對物理本質的認識,造成學習上的思維障礙。

  3.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由於初中物理內容少,問題簡單,課堂上規律概念含義講述少,講解例題和練習多,課後學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試就沒問題。養成教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考試考什麼,學生練什麼,學生緊跟教師轉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不會讀書思考,只能死記硬背。

  而高中物理內容多,難度大,課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識相關聯,有的學生仍採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對待高中的物理學習,結果是學了一大堆公式,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學生因為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每次上物理課,都覺得聽不大明白。由於每堂課容量很大,知識很多,而學生又沒預習,因此上課時,學生只是光記筆記,不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能及時地理解老師講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感到物理深奧難懂,從心理上造成對物理的恐懼。

  4.學生數學知識和數學解題能力不適應高中物理教學要求

  高中物理對學生運用數學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數學知識:

  ***1***物理規律的數學表示式明顯加多加深,如:勻加速直線運動公式常用的就有10個,每個公式涉及到四個物理量,其中三個為向量,並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學生在解題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

  ***2***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描述物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