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較難掌握的概念之一,一直以來都是傳統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篇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能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水平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

  3.通過實驗探究,瞭解改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認識摩擦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利用與防止,並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能表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控制變數法在物理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樂於參與、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設計實驗、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與實踐使學生了解摩擦在實際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觀點;

  2.通過生活中例項的研究,激發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本專題是在彈力、重力之後,研究第三種常見的力──摩擦力。彈力、重力等知識的學習可以對摩擦力的學習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節的知識又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與防止”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這個實驗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必做的測定性實驗。為突出重點,選取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為探究性實驗,這需要學生具有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難得的訓練學生開展科學猜想、實驗檢驗、分析論證的好選題。因為學生雖然對摩擦現象不陌生,但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不清楚。

  摩擦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應該增大,有害的摩擦應該減小。針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於學生領悟客觀事物之間的辯證關係。

  三、教學策略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可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引入新課。例如可先向學生提問: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路面多麼光滑,總會慢慢停下來,為什麼?***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摩擦力阻礙相對運動。這裡不要解釋動摩擦和靜摩擦的問題。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係,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摩擦力的測量問題,實驗的研究方法問題以及實驗器材的選擇問題。摩擦現象學生比較熟悉,要先引導學生對摩擦與哪些因素有關做出猜想,然後讓學生按照課本提示,獨立完成實驗,包括自己設計實驗,自己設計表格記錄實驗資料,自己得出實驗結論等等。教師只需提供必要的實驗裝置即可。

  摩擦與我們息息相關。指出有時摩擦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應該研究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然後讓學生閱讀這段課文。讀完課文後,通過討論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並舉出例項;再得出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舉出例項。對利用滾動減小摩擦,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實驗,親自感受一下利用滾動可以減小摩擦。對加潤滑油減小摩擦,學生比較熟悉。但對利用氣墊減小摩擦,學生不熟悉,教師可適當做些說明。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長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匯入新課

  ***5分鐘***播放視訊: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後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汽車在雪地上行走艱難,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等等***。

  思考:這些現象都與什麼有關?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學生觀賞並思考,初步瞭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動力。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30分鐘******一***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小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教師演示實驗: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併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裡?

  ***3***摩擦力向什麼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麼?

  在此基礎上得出摩擦力的定義,瞭解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學生動手實驗,說出自己的體驗,初步瞭解摩擦力及其產生。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後總結得出結論: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這裡採用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測量滑動摩擦力

  演示:把木塊放到水平桌面上,彈簧測力計通過繩子拉著木塊前進。思考: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畫出力的示意圖。怎樣知道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總結:只有把物體放在水平支援面上,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才等於彈簧測力計示數。通過思考討論讓學生明確:測滑動摩擦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測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測量摩擦力;測量時應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識。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問題: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請你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或假設:滑動摩擦力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能與壓力有關,可能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3***設計實驗: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如果我們先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係,應怎樣改變壓力大小?怎樣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請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的表格。

  下面的實驗記錄表格供參考。

  實驗次數接觸面的材料壓力變化情況摩擦力f摩/N

  1木塊與木板不變

  2木塊與棉布不變

  3木塊與毛巾不變

  4木塊上放1個鉤碼,再放到木板上變大

  5木塊上放2個鉤碼,再放到木板上最大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按設計好的步驟進行實驗,將實驗資料記錄在表格中。

  ***5***得出結論: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們繼續探究。

  下面的實驗記錄表格供參考。

  實驗次數木塊放置方式接觸面積大小彈簧測力計示數摩擦力f摩/N

  1平放大

  2側放小

  3立放最小

  學生彙報: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引導學生總結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速度大小、接觸面積大小無關。學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變可能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個,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並記錄。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與防止

  讓學生回憶或回放剛開始上課時的視訊,思考並回答: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

  實驗: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

  ***1***將一個實驗小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2***將小車倒過來,輪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3***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能得出什麼結論?

  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中的摩擦例項,認識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有些摩擦對我們有益,有些有害,並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思考、回答,動手實驗。

  培養分析思考能力。

  課堂小結

  ***5分鐘***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想探究的問題?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篇二

  一、教材分析

  2017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後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後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3***不但使學生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遊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遊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佈置。

  1、遊戲引入:

  初二學生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採用遊戲引入,男生用一個塗油的碗,女生用一個乾淨的碗,在學生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遊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後採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採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數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後,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後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資料分析,而對於學生的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的猜想變數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範的結論,最後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後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穫。本環節,我採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學生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的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例項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繫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的一些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主動總結,學生交流,看誰的收穫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佈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