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

  阻礙物體相對 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做摩擦力。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能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水平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

  3.通過實驗探究,瞭解改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認識摩擦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利用與防止,並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能表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控制變數法在物理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樂於參與、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設計實驗、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與實踐使學生了解摩擦在實際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觀點;

  2.通過生活中例項的研究,激發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本專題是在彈力、重力之後,研究第三種常見的力──摩擦力。彈力、重力等知識的學習可以對摩擦力的學習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節的知識又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與防止”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這個實驗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必做的測定性實驗。為突出重點,選取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為探究性實驗,這需要學生具有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難得的訓練學生開展科學猜想、實驗檢驗、分析論證的好選題。因為學生雖然對摩擦現象不陌生,但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不清楚。

  摩擦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應該增大,有害的摩擦應該減小。針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於學生領悟客觀事物之間的辯證關係。

  三、教學策略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可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引入新課。例如可先向學生提問: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路面多麼光滑,總會慢慢停下來,為什麼?***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摩擦力阻礙相對運動。這裡不要解釋動摩擦和靜摩擦的問題。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係,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摩擦力的測量問題,實驗的研究方法問題以及實驗器材的選擇問題。摩擦現象學生比較熟悉,要先引導學生對摩擦與哪些因素有關做出猜想,然後讓學生按照課本提示,獨立完成實驗,包括自己設計實驗,自己設計表格記錄實驗資料,自己得出實驗結論等等。教師只需提供必要的實驗裝置即可。

  摩擦與我們息息相關。指出有時摩擦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應該研究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然後讓學生閱讀這段課文。讀完課文後,通過討論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並舉出例項;再得出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舉出例項。對利用滾動減小摩擦,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實驗,親自感受一下利用滾動可以減小摩擦。對加潤滑油減小摩擦,學生比較熟悉。但對利用氣墊減小摩擦,學生不熟悉,教師可適當做些說明。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長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學過程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學反思

  1、本節課成功之處:成功地展示出新課程理念下的實驗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索性

  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設計理念並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必要的選擇與改組,精心設計好適用於學生學習,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動態方案,以便凸現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給學生一個充裕的思考問題***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過程的探究***的時空。並在本案例的教學過程中始終將學生置於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學習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掌握過程與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

  ②重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從實際生活中物理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再由學生在實驗中利用控制變數法歸納出結論和規律,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在本節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中,存在著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靈活設問和適當的分析歸納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首先,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如有些學生把木塊放在木板上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有些學生用彈簧秤一端連線木塊另一端固定後水平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塊下面勻速動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其次,對實驗資料由學生根據自己研究問題的方法處理。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有發散性思維又有集中性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充分發揮了集體智慧的力量。

  2、本節的不足之處及建議:

  ①由於學生探究過程需要留出較多的時間進行實驗的具體操作,因而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和方向的討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於物體速度無關的討論時間較為少。

  ②這些內容不可能在我們這一節課就能完全解釋清楚,讓學生全部瞭解,應該讓學生先熟悉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然後在以後的學習中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靜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將會出現在將來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