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的科學飼養方法

  好的飼養管理方法是飼養好鵪鶉的關鍵因素,鵪鶉的飼養管理方法都要什麼要求和注意的事項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鵪鶉的飼養管護

  1、要勤掃籠舍,清除糞便***每天要清除糞便一次,至少兩天一次***,防止潮溼、汙染,經常刷洗槽具,保持乾燥衛生。 2、②0~4日齡常表現出逃竄的野性,加料、喂水要當心,防止飼料被扒食濺失,防止飲水沾溼絨毛。

  3、鵪鶉飼養40天即可上籠,以適應產蛋時的籠養環境,夏季要保持通風良好,防暑降溫;冬季要生爐子,保持溫度在16℃以上。

  4、產蛋期要有充足的光照,天黑以後可補充光照4小時左右。母鶉產蛋通常是下午2~4時,6時結束。要隨時撿蛋,以防踐踏、啄碎。

  5、要勤於檢查與調整室內溫度、溼度、通風、光照,並要防止各種應激、啄癖、鼠害、獸害和煤氣中毒的發生。

  鵪鶉育雛的技術要點

  1.溼度 雛鶉在10日齡前,要求室內相對溼度為60%~65%,2周齡以後調整為55%~60%。

  2.溫度 剛剛破殼而出的雛鶉,由於體溫調節機能還不健全,對溫度特別敏感,在出殼後最初換毛的5天內,尤其要做好保溫工作,如果忽視管理,在出殼後3~5天,死亡率可高達50%。雛鶉溫度要根據情況靈活掌握,總的原則是:小雛宜高,大雛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早春宜高,晚春宜低;陰天宜高,晴天宜低;夜間宜高,白天宜低。剛出殼的雛鶉需置於37℃的環境中,隨著日齡的增長和體溫調節機能的增強,每2天可逐漸下降約1℃。育雛人員可根據育雛的表現和行為,正確掌握所需溫度。溫度適宜時雛鶉表現活潑,食慾良好,飲水適度,羽毛光滑整齊,休息時睡得分散、均勻,互不擠壓,而且安穩,不時發出尖聲。溫度過高時,雛鶉張口呼吸,搶水喝,喘氣,張開翅膀,夏季還容易中暑。溫度過低時,雛鶉擁擠在熱源附近,縮立一隅,不大活動,羽毛豎起,夜間睡眠不穩,閉眼尖叫,擁擠扎堆,圍在外面的往往向中間擠,而在中間的又往往被壓死。溫度過高、過低或停電,都易發生疾病和死亡。

  3.通風 鵪鶉的體溫高,呼吸快,代謝旺盛,飼養密度大,因此,通風換氣非常重要。特別是育雛時重視保溫而忽視通風,室內空氣汙濁,有害氣體危害雛鶉,影響雛鶉的正常生長,所以既要保證育雛溫度,又要通風換氣,使育雛籠內溫度符合要求,空氣新鮮。

  鵪鶉育雛的密度 密度指育雛籠單位面積所養雛鶉的數目。密度過大時,飼養效果不好,發病率、死亡率升高,發育緩慢,生長髮育不均勻,育雛成活率低,弱雛容易受傷壓死。密度過小,飼養效果雖好,但浪費裝置,飼養成本相應提高,不經濟。密度與日齡和季節有關,一般日齡小時密度可大一些,冬季密度可大一些,夏季應小一些。

  鵪鶉育雛的飼料 鵪鶉飼料需要的蛋白質,賴氨酸,磷,維生素A、D、E都比較高,所以要配好飼料。用雞混合料喂鵪鶉,一般都達不到鵪鶉的生產效能,易出現營養缺乏症,育雛成績不理想。鵪鶉的個體很小,更不能喂發黴飼料,輕度發黴飼料都會引起死亡。飼餵營養水平高、易消化、新鮮無黴的飼料是非常必要的。

  鵪鶉的營養需要和飼料配方

  能量的需要

  鵪鶉在整個生命活動中,每天需從體表散發的熱量約為62.76―66.94千焦。新陳代謝和採食、運動等需要消耗能量;生長和產蛋需要消耗能量。所有這些能量都來源於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部分蛋白質。但飼料中所含能量並不能全部被利用,一部分隨糞便排出,一部分隨體表散失。因而能量需不斷地得到補充。

  蛋白質的需要

  鵪鶉蛋中含蛋白質12.3%,肉中含蛋白質22.2%,蛋白質是生命活動基礎,是生長、繁殖和組織更新的主要原料,同時也是組成抗體的主要成分。 產蛋鵪鶉每天需要蛋白質5克左右,或日糧中需含蛋白質24%左右,生長鵪鶉的飼料應含蛋白質20%―24%,肉用鵪鶉的飼料應含蛋白質24%―25%。

  無機鹽的需要

  機鹽在動物機體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骨骼、組織器官的形成,都少不了無機鹽,同時它能保證生命活動正常進行。 據分析,鵪鶉體內含有18種元素,其中常量元素***體內含量大於0.01%***有鈣、磷、鉀、鈉、氯、硫、鎂;微量元素***體內含量小於0.01%***有鐵、銅、鋅、錳、碘、鈷、硒、氟、鉻、鉬、矽。

  維生素的需要

  維生素是維持動物機體生長、生產、繁殖及健康所必需的。在鵪鶉體內脂溶性維生素一般不缺少,水溶性維生素體內很少貯存,必須在日糧中供給。

  水的需要

  鵪鶉整個機體含水量為70%以上,又是蛋、體液、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鵪鶉的消化吸收、排洩、調節體溫、呼吸等均離不開水。如果缺水,新陳代謝就不能正常進行,水分喪失10%就會引起死亡,因而飲水必須保證。冬季應飲溫水,以防鵪鶉腸胃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