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估算教學現狀分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估算教學不僅能真正的符合新課改的精神,同時也能真正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人們在現實中運用的相當廣泛的數學運算方式和行為,相對於應用機械的、繁雜的運算,更具有數學價值。為此, 老師們在估算教學中積極探索著。我們發現,新課程理念引導下的估算教學,無論是教學目標的達成,還是教學內容的安排,都發生了許多實質性的變化。我們有成功的案例,當然也出現許多與達成數學估算目標不和諧的音符。

  現狀——被人遺忘的“百合”

  估算在老師的心中到底有多重,學生的估算能力又如何呢?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通過調查觀察,與同事交流學習,發現現在小學估算教學的現狀不盡人意,估算教學很少在數學教學中“登臺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師認識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學實施中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這種現象在我們農村小學更為明顯。

  現象一:善於精算,缺乏“估”的意識

  曾聽過一節課,內容是《加減法的估算》。課一開始,老師先創設一個“到文具店買筆”的情景。接著提問:“買19元和52元這兩枝筆大約需要多少錢?100元夠嗎?你是怎樣想的?”,題目一出來,學生自然想到計算2枝筆共需要的錢。於是列式: 19+52。部分口算速度教快的學生,等不及老師要求估算,就說出了準確得數71。為了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務必”讓學生選擇估算,於是,老師接著提問:哪些小朋友能不用準確計算也知道100元夠呢?在老師的急切“請求”,終於有了比較滿意的回答了下:“我把19當成20,52當成50,20+50=70……” 雖然學生表達得不是很自信,但老師還是非常“感激”地請他坐下。在老師的再三表揚下,該生顯得得意洋洋,惹來了不少羨慕的眼光。也有一些學生開始體諒教師的“苦心”,學著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還是有部分學生在鞏固練習中,遇到一些算式題,忍不住顯顯他們口算的本領。每每提醒學生不必去計算,學生也很不情願得說出了大約多少,在說估算方法的時候也是支支吾吾的。總之,直到這堂課結束,不管是老師本人還是聽課老師,就是覺得學生不是很樂意去嘗試估算,更樂意進行精算。

  現象二:只在“估算”中“估算”

  很多老師只在教材的“××的估算”那一章、那一節中出現估算。一個學期上一、兩節估算課,做十來道估算題,怎能讓學生達到自覺用估算的境地呢?所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必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估算機會,做到運用估算經常化。

  教學中教師要走出“只在‘估算’中‘估算’”的誤區,將估算滲透在數學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領域。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歷,設計與挖掘一切估算的資源,經常性地引導學生用估算解決多樣化的問題,變估算由“可有可無”到“無處不在”,使學生在深刻理解估算的基礎上,主動地學估算,自覺地用估算。

  現象三:隨意猜測,偏離估算的實質

  一位老師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為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及積極性。老師笑著對學生們說:“老師手裡有一些小棒,請大家猜一猜,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

  “20根”一位學生說。

  “不對,比20根多。”老師說。

  “50根。”另一個女孩猜測到。

  “不對,比50少。”老師說。

  “30根” 。“少了”。

  “38根” 。“多了”。

  “35根”。

  “對了”,老師的臉上出一絲笑意。“**真厲害!猜得這麼準!”老師“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學生估計得非常開放,氣氛也很熱烈,但仔細一想,不難發現,“此估算非彼估算”,教學是在師生“一猜一答”中進行的,答案最終在逐次縮小的區間中被“估”出來。整個過程,學生顯得隨心所欲,所能體現的數學思維僅僅是數的大小比較,並沒有以某一捆小棒為標準進行估算,這並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估算”。

  小學數學教學估算教學現狀引發的思考

  落實估算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實實在在的開展,從教育思想上重視起來,從教學行為上研究起來。基於此,我思考,我探索,我實踐,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原與同行們商榷。

  一、體驗估算價值,增強估算意識

  估算意識的淡薄主要是因為教師和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和數學學習中的價值。因此,要切實轉變估算教學的現狀,關鍵還是教師。教師應該加強對估算教學的認識,體會到估算教學在數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從心裡真正的重視起估算教學。

  1、尋找生活例項,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

  教師要善於尋找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方面的題材,教學時,結合實際創設情景,使學生逐步體驗估算的樂趣,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增強估算意識。如從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經常創設一些學習情境,從身體的高矮看,讓他們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點,比弟弟妹妹高一點,比爸爸媽媽矮得多;從年齡的大小看,讓他們知道8比10少一些,比6大一些;通過排隊報數,讓學生知道17在10與20之間,但更接近20;引導學生觀察10本數學書大約有多厚;40分鐘大約有多久等等。像這樣,從低年級開始就不失時機地尋找一些有關估算的題材,學生自然而然會領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隨處都有,隨時要用。

  2、挖掘教材資源,體驗估算的重要地位

  翻開新教材,我們不難發現,估算已在數學教材的許多領域留下深深的足跡,只要我們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估算無處不在。在數與代數領域:結合加減乘除的計算教學每節課都可以進行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如4812÷12,學生在計算時容易漏掉商中間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4800÷12=400,所以4812除以12的商肯定是400多,這樣既避免了計算的錯誤,又培養了學生在計算前自覺進行估算的意識。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估算一些物體的長度,估算出給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估算出給定的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等等。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結合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認識統計圖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培養數學思維,體驗估算的數學價值

  估算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計算的結果能有概括性、整體性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培養學生對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進行合理的判斷和推理,訓練學生思維的正確性、靈活性、縝密性和獨創性,從而提高學生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估算教學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的思路更加靈活,對問題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在教學比較12/25與19/35的大小時,有些學生看到比較大小,又是異分母,首先就想到通分,這也無可厚非。其實這道題完全可以不用通分,只要進行估算:12/25<1/2、19/35>1/2,就可以判斷12/25<19/35。教學時結合估算,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周密、細緻的思維,對問題正確地作出判斷,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不依常規,不受傳統知識束縛,結合估算髮現一些獨特的解題思路,尋找一些新穎的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通過這種合情合理的估算,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快速發展,實現優化解題。

  二、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中要在具體的審題、解題、驗證中教給學生估算的方法。估算是一個估計的過程,但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個漫無目的、胡亂猜測的過程,而是一個有目標、有選擇、有方法運用的過程,也就是在解答應用題和計算題之前,對該題的計算結果,做出粗略的估計;或是在解答之後,對該題的結果做出粗略的判斷。

  1、化整估演算法。這是一種較常用的估算方法,即用“四捨五入法”化成整數或整十整百整千,然後計算出大概是多少。如3.14×7.21,學生就可以根據3×7=21,從而估算出它們的積大概是21左右。

  2、數位估演算法。計算整數的多位數乘、除法時,根據因數、被除數、除數的位數,估算積或商是幾位數。如計算2836÷27=18,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被除數前兩位比除數27要大,說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由此,可以判斷商18是錯的。不必非要列出算式來計算結果。

  3、循規估演算法。根據教學中的有關規律進行估算。如計算小數乘、除法時,可根據一個因數***零除外***小於1,積小於另一個因數;一個因數大於1,積大於另一個因數。除數大於1,商小於被除數;除數小於1,商大於被除數的規律進行估算。

  4、聯絡實際估演算法。在解答應用題時,根據題意估算出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結果,或者列出在實際情況中不可能存在的結果。如二年級***下冊***“倍數的實際問題”新課結束後,出示這樣一道題:爸爸今年36歲,是爺爺歲數的一半,是兒子年齡的4倍,爺爺和兒子今年各幾歲?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很快就可以判斷出爺爺年齡不會少於36歲,兒子則不可能多於36歲。從而為解答結果的正確性埋下伏筆。當然,隨著估算教學的擴充套件,已有更多的老師總結出了更多的估算方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估算方法滲透到我們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逐步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從而提高估算能力。

  三、重視估算交流 ,規範估算評價

  由於學生對於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會多種多樣。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估算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瞭解他人的演算法,從而學會數學進行交流和學會數學地交流。

  教學片斷1: 問題情境:1~2年級有396人,3~4年級有415人。問大約有多少人?

  學生1:396+415≈400+410=810***人***

  學生2:396+415≈400+415=815***人***

  學生3:396+415≈396+400=796***人***

  學生4:396+415≈400+420=820***人***

  學生5:396+415≈400+400=800***人***

  學生6:396+415≈390+420=810***人***

  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維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學生交流之後,教師該如何評價呢?我想切忌“比一比誰估得最準”“××同學最能幹,估得結果最接近準確值”等類似的評價。這樣的引導評價只關注了估算結果的精確度。筆者認為估算結果是多樣的,不是離精確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關注估算方法是否合情合理。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決問題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如果這題再追問:要準備多少份早餐?那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哪種估算結果更合理?”這是因為要讓學生明白估算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估算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策略,不能簡單地認為估算結果離精確結果越近的方法就越好,只有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估算方法才更合理。

  四、靈活運用,養成估算習慣

  學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後,教師還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滲透和訓練,讓學生靈活運用,養成估算的習慣,並能帶著這個習慣應用到數學學習和實際生活中。

  在數學學習中,估算的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如計算前引導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數取值大概在什麼範圍內,這樣就為計算的準確性創造了條件;計算後進行估算,就是對照分析解出的得數是否在估算的取值範圍內或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從而判斷出在計算過程中有沒有錯誤。如有錯誤,能及時找出錯誤的原因並加以糾正。再如:購物時,先估算購物款再付錢;對某長度的估計,重量的估計,估計某報紙版面的字數,估計自己月消費情況……等等,鼓勵學生根據問題需要,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判斷結果的合理性。

  估算習慣的培養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還需要教師做個耐心人,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中把估算和精確計算算結合起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多製造一些機會,時時處處加以訓練,使估算訓練經常化,估算運用習慣化,這樣做能讓學生利用掌握估算方法更好地學習數學、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估算教學不僅能真正的符合新課改的精神,同時也能真正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估算教學任重道遠,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期待著有更多的老師關注估算教學,不應讓估算成為教學中被遺忘的“百合”。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