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美學

  日本茶道文化有著其獨特的美學屬性,那麼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築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築,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神宮的建築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築,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於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願望。這兩種簡素,都體現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樑,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雖然一目所見,有種枯槁之狀,但卻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澱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製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幽玄之美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鬱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僅僅是一條短短的路徑,而是一種更多象徵意義上的迴歸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進入茶室前的淨水洗手等動作,也是一種淨心脫塵之舉。茶道追求的脫俗之美,不是簡單地脫離世俗紅塵,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讓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暫的淨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謂的脫俗,不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最練達的詮釋。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後,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後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淨俗念之願。

  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完了,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眾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日本茶道中的技巧美學

  一、茶道技巧與自然美

  在茶道技藝中,體現的是“和清”的自然美。從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開創佗茶開始,茶人就致力於在寂靜與質樸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珠光之前人們以唐物為貴,茶會以有唐宋茶具而顯得上檔次,茶具尚華美精緻,一味追求奢侈華麗,以至於“鬥茶”風氣出現。而珠光選擇茶碗器具時,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在選用和物的基礎上,多選用朽葉色、青色茶具等適應閒寂氣氛的茶具,例如著名的淺矛茶勺、鬆屋肩衝等,色彩柔和樸素,甚至較唐代茶碗可稱為“拙”;然而正是這種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的審美意識,珠光才認為有古樸的生活樂趣,能達到心神上的安逸。到了武野紹鷗,和物被大量使用,床間開始懸掛和歌的掛軸,使其更具有美學觀感。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則為茶道儀式建立獨立的茶室、露地、待合、石燈籠等。茶室表面上簡陋、狹小、不堅固,卻體現了千利休作為茶道和禪宗大師的審美。茶室只有四帖半,但茶人居於其中並不覺壓抑,佛家理論中對於大智慧者來說空間也是一種“空”;茶室簡陋樸素並無甚要緊,茶人致力的是茶具、茶室、庭院的乾淨清潔,只有環境清潔和諧才能“進入自明之道”;茶碗拙,但茶人不求器具之華美珍奇,器具不過是器具,和諧、恬靜有禪意的氣氛才是茶道的最佳體驗。

  另外,在佈置茶室的時候,茶人所欲求的還有一種如出世般的虔誠心境,重視事物自然的美。豐臣秀吉當時希望來利休的庭院一覽牽牛花之美,結果待到秀吉進入庭園時,發現滿庭芳皆蕩然無存,大怒不已,然而他一進入茶室便轉怒為敬:一枝白色牽牛花靜靜立於花瓶中,與四周的陰翳黯淡形成了一種鮮明而獨特的靜寂之美。千利休的“一枝獨秀”告訴人們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所以現代茶室的壁龕裡,一般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小花,在上面再撒上水珠,晶瑩欲滴,力求展現出自然、樸素之風格,與茶室保持協調一致,而這也讓賓主得到一種審美的享受。茶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選用時令花木,而千利休更要求茶人去室外採摘大自然的花。大師們希望花能呈現完整的生命之美,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與季節、畫軸相呼應,真正貼近生命自然的本質,所以至今日本人心中仍始終貫穿著“與自然的和諧”信念,這與茶道的基本精神相通。茶道中的插花在整體上注重自然之美,順其花枝自然之勢,不求華麗、張揚,只求自然簡潔、清雅脫俗,使茶道插花更具自然之意境,因而觸動人心。《茶之書》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實並不需要加以抹去,因為它暗示著露水一般的純淨與清爽” ,同樣體現了日本茶道美學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當與自然相融合,在茶道佈置與技藝中,重自然,輕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諧,便為美。這種輕視物質、重視精神涵養的思想來自於禪宗,也是茶道誕生的特性之一,當今日本許多藝術、建築中仍然遵循簡潔、自然、和諧的風格,不能不說受到了茶道審美的巨大影響。

  二、茶禮與人情之美

  茶禮中透視出的是“敬”的人情之美。珠光茶“上粗相,下律儀”,茶具雖然不需精緻,但禮儀須體現的是謙和之心。茶道“四規”之一“敬”指人需有敬人與事的心,切勿虛榮自大。舉辦茶會之前,在儀式上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主人須先認真打掃、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葉要碾精細,茶具要擦乾淨,插花也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種種行為都表示了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出了主人的真誠的待客之道主人之心。同樣,客人須穿著與茶室背景顏色協調的衣著;進入待合之處等待時,武士需解下佩刀,再尊貴的權勢進入茶室都須跪爬入室;就坐時必須安靜,並先向主人安置於床之間的書畫行禮致敬。之後主人要讓客人觀賞茶器,品嚐點心,吸飲抹茶,以真誠的心情來招待客人,達到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而作為茶人對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過於有著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圍,因此供奉著佛畫或山水花鳥畫的床間裡常常也供奉已經開悟的禪宗和尚的墨寶,來表達禪茶一味的最高境界,包括對佛、客、我的真誠與崇敬。從茶禮中我們發現,“敬”的可貴之處在於主客之間均以“一期一會”的敬意來舉行茶道儀式。以最真誠的禮節相待,體現了主客之間以茶相敬的純粹情感,正如儀式本身一樣安靜卻飽含敬意,承載的是樸素卻滿是人情的崇高情誼。“茶道的本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意是學習佛祖之行,點茶供佛” ,主人與客人之間禮尚往來的微妙交流,為靜寂的茶室增添了一絲浪漫色彩。一碗人情,呈現的是品茶人之間的溫暖情意,主客於茶室中得以品天地人心。

  三、禪茶與生命美學

  在選擇器具時輕華美重自然、重視茶道的閒寂氣氛等各個方面,茶道的審美,對藝術所作出的貢獻無法計量。日本的各個藝術部門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茶人的影響:“茶室”的簡潔、閒寂使古典時期的裝潢藝術徹底革新,影響了16世紀後的皇宮與寺院;每一座著名的日式花園,都出自茶道大師之手;製陶水平受到茶道大師的啟發,併成就了“遠州七窯”;在繪畫與漆器方面的重大影響更是藝術史上的佳話。然而茶人對於藝術進步的貢獻,與他們將茶道貫徹入日常生活中的成就無法相比。在《茶人風範》中,岡倉提出“在茶道大師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賞藝術,惟有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 探尋茶道大師藝術特質時,便會發現他們把藝術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茶道也是他們從中發現生命的藝術方式。

  茶道具有“和清敬寂”的特點與精神,實質上是道教和禪宗思想的外在表現。道與禪,是茶道的精義,從日常生活中啟發對於生命的認識,才是茶人以茶道美學審視生命的根本方式。道教對於茶道的貢獻在於美學。老莊學說崇尚 “清靜無為”,是一種處世之術,通過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提醒人們關注當下和自身。“我們自身之中,融合了神聖與自然,隔開了過去與未來。生活的藝術,便在於不斷重新安置周遭環境。” 道家強調清心寡慾,強調我們在塵世中的一切,包括苦難,都必須要接受,因為它們本身同快樂幸福一樣,都自然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是生活中原本就不可能避免的體驗。因此,道家認為對於生活的一切都要如其所是地接受,尤其是痛苦憂愁,要試圖從中發現生命之美。茶人的思想,與道教緊密相關,佗茶之精華便是在閒寂枯淡中,抱朴守拙,選取最粗陋之茶碗,不追求器物的完美與珍奇,而在平常之物與空無的茶室中,去發現空無與自然中的美,去陶冶平和沖淡、安貧知足的精神世界,希望通過發掘“佗之美”來培養茶人欣賞生活與生命過程的美學視角。道教的審美觀,與宋代寓言中老子獨特的生命審美態度有幾分相似:釋迦牟尼、孔子,與老子,同立於醋缸——象徵著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嘗一口。實事求是的孔子說醋是酸的,佛陀則謂其苦,老子卻稱其甜。

  如此觀茶道,便是修行者以飲茶藝術的方式來審視生命之美的一門學問,這種對生命的態度體現於茶人對待茶事的態度之中,他通過插花發聲,通過茶碗發聲,通過茶道的藝術形式暗示著自身如何理解與發現生活之美。在茶人的生命中,茶道已由原本的宗教儀式內化成為他們自身的生活方式,從宗教的日常表現——茶道來悟道,以獲得對生命真諦的認識。同樣,茶道的另一宗教淵源也透視出了這一美學觀點——禪宗。

  茶道本身作為禪宗宗教儀式的一部分演化而來,從誕生起就有其根源在。早期的茶人也是茶道修禪者,在自古以來的茶人心中,“禪茶一味”是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和禪的境界融為一體,即以禪者的悟心也能領悟茶道。茶道的生命在於人們遠離凡夫俗子的造作,而達到無心的覺悟,而這種覺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與生命的體驗相契合;有了自身的精神與覺悟,茶事才能得以發揮禪茶的意義。“日常的行住坐臥、進退舉止都非常嚴格,茶道的清潔、置物,道具的擺放也都非常講究細緻周密……茶人所有的好惡,都表現著茶道的特色,滲透著茶道的藝術之美。因此,自己自身的見解以及思考方法也滲透在這種藝術之美中,而這種滲透在藝術性的東西又滲透著茶道精神。 ”伊藤古鑑的闡釋讓我們對茶人的理解更深一步,即茶人所受的禪宗修行與欣賞生命美的能力和程度體現於茶道的各個細節中,茶道本身也是茶人貫徹審美觀念的行為,一花一畫、一舉一動皆暗示著茶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對於生命的頓悟和理解,而如千利休這樣的大師,一生都在修行、學習,在頓悟中領略生命的真諦與生活之美。茶道作為禪宗修道者的宗教儀式,是其誕生與發展的原本功用,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首先是作為修禪者的身份參禪、學習與頓悟之後才成為茶道大師,通過他們體現個人風格的佗茶、禪茶等具體形式,代表著茶人的生活方式,達到對於生命之美的認識,以及對於死亡的認識。從這個層面看,千利休的死亡,不能不說是偉大的。他通過茶道,在長期的修禪過程中體驗、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此基礎上發現美,用審美的方式生活,以茶道體驗生命的和諧與清寂,帶著欣喜,唯美而生,唯美而死,從容地向永恆奔去。

  茶中的道,來源於禪宗與道教思想,體現在藝術之中。“禪茶一味”希望修禪者達到的是用審美的眼光來生活,通過茶道的修煉過程來讓修禪者發現藝術的本質的美,從中發現生命的本質的美。生命本身不完美,但是通過茶道能夠克服生命的殘缺,學會藝術的殘缺中發現美,發現生活的美。如果說武士道代表的是壯美的死,那麼茶道代表的是優美的生。“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伊始就準確地總結了茶道的根本目的。茶人,修禪者,都是為了發現和成就生命之美而進行茶道及修禪,通過頓悟發現生命中的美。在一種極致的寧靜、和諧中,禪茶修煉的發現生命之美的道,。“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利休最後的茶會,與其說是光榮自殺,不如說茶道大師正以一種美的姿態告別人生。能平和地接受死亡,是因為生命已與茶道自他一體,從藝術審美上升到了生命審美的高度。這也是禪宗與茶道傳承的生活方式,它至今影響著代代日本茶人,也輻射到了整個的日本文學與藝術程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