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異同

  眾所周知,茶文化最早發源於中國。至唐代,茶文化通過一些途徑傳入日本,日本的茶道文化自此開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a

  

  現在日本仍舊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從而發展為更富精神的文化蘊涵,即現在為人所知的‘日本茶道’,而中國的茶文化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完整的儲存下來. 隨著中國飲茶文化的發展,對日本的茶文化崛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隋唐以前,兩國已有文化交往。以後,隨著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茶文化也同時傳到了日本。飲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風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一種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

  日本茶道有20多個流派,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現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積不大、清雅別緻的茶室裡進行。室內有珍貴古玩、名家書畫。茶室中間放著供燒水的陶炭***風***爐、茶鍋***釜***。爐前排列著專供茶道用的各種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規矩比較講究,友人到達時,主人在門口恭候。待賓客坐定,先奉上點心,供客人品嚐。然後在炭爐上燒水,將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後,由主持人按規程沏水泡茶,依次遞給賓客品飲。品茶時要吸氣,併發出吱吱聲音,表示對主人茶品的讚賞。當喝盡茶湯後,可用大拇指和潔淨的紙擦乾茶碗,仔細欣賞茶具,且邊看邊贊“好茶!”以表敬意。儀式結束,客人鞠躬告辭,讓人跪坐門側相送。整個過程,都洋溢著“敬、和、清、寂”的精神。同樣中國的飲茶文化也給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造成了很的啊的影響。 日本的茶文化主要是建立在中國茶文化發展的基礎上的,中國茶葉約在唐代時﹐便隨著佛教的傳播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因而最先將茶葉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國榮西禪師歷盡艱險至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刻苦進行“茶學”研究﹐也由此對中國茶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榮西回國時﹐將大量中國茶種與佛經帶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禮儀﹐並將中國茶籽遍植贈飲。其時他曾用茶葉治好了當時鎌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的糖尿病﹐又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以宣傳飲茶之神效﹐書中稱茶為“上天之恩賜”﹐是“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榮西因而歷來被尊為日本國的“茶祖”。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藝術﹑飲茶風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後﹐又逐漸普及到廣大民間﹐使吃茶的習俗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並日益興盛。 15世紀時﹐日本著名禪師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創了“四鋪半草菴茶”﹐而被稱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謂“佗”﹐是其茶道的專用術語﹐意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清心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慾”﹐體現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 其後﹐日本茶道經武野紹鷗的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體”之意境。

  而紹鷗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稱的千利休﹐又於16世紀時將以禪道為中心的“和美茶”發展而成貫徹“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礎上歸結出以“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為質﹔“清”以居之﹔“寂”以養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講究禮儀﹐被日本人民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進行人際交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鬥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 無論是中國的茶道文化還是日本的茶道文化,它們都是各自的精神所在,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鏈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總的來是說,中國的茶道精神是:檢,和,敬,美。儉”儉樸,返樸歸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和睦相處;“敬”尊敬,互敬互愛;“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寓於茶道活動之中。而日本的茶道文化的精神是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

  但如今的日本茶道文化卻反過來給中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如今日本盛行茶道,在日本一般舉行茶道的時間,分別為朝茶,飯後,消晝和夜話茶道對茶會的環境有一系列的規定,除“和”與“敬”,是指茶會上主人和客人之間應強調精神,態度和因有的辭儀外,“清”與“靜”則主要表現茶室,飲茶亭院的環境和氣氛要充分體現清靜和典雅,……收日本人的影響,中國也慢慢的將茶道文化再次重視起來,現今,在中國的一些茶區,如福建定期舉行的茶會大體上與日本茶道相似。如中國的安溪茶藝與日本茶道略有相似。

  現今,在中國的一些茶區,如福建定期舉行的茶會大體上與日本茶道相似。如中國的安溪茶藝與日本茶道略有相似。 中日茶文化的對比之餘,不免有讓我們思考的地方。茶出於中國,興於中國,為什麼這燦爛的文化瑰寶,在近一百年中,卻改變了它千年的內含底蘊。試問當今有幾億人。

  在品茶前沐浴更衣,喝茶不足引茶而是細細品們茶所帶給你的精神的愉快。 起碼 越脫這個充滿氣氛的世界,人們的追求也能從物質享受上升為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在這個竟爭激烈的時代更為迫切。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他們對茶文化的追求,大不必以泱泱大國的心態自居,日本今天保留了一套完整的飲茶習慣,並將它們作為教程編入大,中,小學生的教材中,可見其普遍性。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的關係

  由於漢字的組合比較自由,中國古文獻中出現過“茶道”這個片語。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封氏聞見記》在敘述了陸羽和常伯熊提倡飲茶之後說:“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明代陳繼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說:當時茶的蒸、採、烹、洗“悉與古法不同”,但有些人“猶持陸鴻漸之《經》、蔡君謨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這些“茶道”的含義相當於茶事或茶藝,有別於日本所稱“茶道”。

  日本和中國不同,日本原先不產茶,茶是從中國傳去的,所以日本沒有中國起初把茶叫作荼,視為普通樹葉子的那段歷史。在平安時代,茶雖已傳入日本,但只在大內闢有茶園,且歸典藥寮管理,與一般民眾沒有關係。12世紀時,兩度入宋求法的榮西法師帶回茶種,開始在日本推廣飲茶。不過榮西的著眼點是看重茶的醫療保健作用。

  榮西之後,飲茶在日本逐漸興盛,起初在禪院中流行,後來日本的公家和武家都欣賞飲茶之趣,在日本興起了舉辦茶會的風氣。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449—1473年***時,命村田珠光***1423—1502年***為主持茶會的上座茶人,他把寺院茶禮、民間的“茶寄合”和貴族書院的臺子茶相結合,並注入禪的精神,排除一切豪華陳設,形成了樸素的草菴茶風。日文中的“茶道”一詞,就是由他開始使用的,在此之前只稱為“茶湯”而已。

  到了16世紀中葉,千利休***1522—1592年***將草菴茶進一步庶民化,使之更加普及。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諦“謹敬清寂”改為“和敬清寂”,即將帶有嚴肅意味的“謹”改為沖淡平夷的“和”。但他又強調“敬”,敬體現在茶道的禮法上,這是日本封建等級制度下的人際關係的反映。一次茶會大約用四小時,據統計,一位主人和三位客人在此期間共行禮二百一十三人次,還要依場合之不同分真、行、草三種形式;如果行禮的次數過多、動作過謙,也是一種失禮的行為。真可謂繁瑣已極。

  但茶道並不僅以演習一套繁文縟節為滿足,從“茶禪一味”的觀點出發,它有自己對美的特殊追求。茶道之美崇尚枯高幽玄、無心無礙,對世俗美採取否定的態度。

  用中國的眼光看起來,日本茶道中還有不少難以理解之處。比如進行茶事活動之規範化的草菴茶室,其門戶***躙口***的高、寬均為70釐米許,客人須匍匐爬行才能進去,如此待客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而日本茶人卻認為,茶室是一處超脫凡俗的清淨世界,必須用這樣一道窄門把它和塵寰隔開。可是儘管如此,這種美仍然不能不寄託在世俗的平凡物件上。甚至在進入清淨的茶室的客人中,也還要根據其社會地位區分出正客、次客和末客來,更不要說那些不勝其煩的禮節了。所以,茶道標榜的和敬清寂本身就包含著難以解脫的矛盾。而這樣的一種矛盾統一體當然不能只被看成是一種飲食文化、一種生活藝術或一種禮儀性的社交活動。它只能像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紹日本茶道的岡倉天心在《茶書》***1906年***中所說:茶道“是一種審美主義的宗教”。“是超越飲用形式理想化以上的東西。即:它是關於人生的一種宗教。”“茶室是人生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在那裡,疲倦了的徵人相會在一起,共飲藝術鑑賞之泉。茶事是以茶、花、畫等為情節的即興劇。”這種走向超現世境界的茶道是日本所特有的,與中國的茶文化存在著質的區別。

  日本茶道中飲用末茶,原是從南宋飲末茶的做法中學來的。但中國的飲茶法自元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茶道卻一直沿用那在中國已趨絕跡的末茶,因而無法與中國茶事的新發展相接續。日本生產不出像中國宋代那樣的高質量的茶餅,卻又要保持飲末茶的成規,乃將茶葉直接粉碎為茶末,其色綠,其味苦澀;特別是點出的濃茶,幾乎難以下嚥。日本人也覺得如果空腹飲這種濃茶恐損傷胃黏膜,所以要先吃“茶懷石”***一頓茶食,包括拌冷盤、燉菜、烤魚、酒、米飯和大醬湯***墊補之後才飲。雖然這和榮西所說“茶是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諸味上首也”相合,但和中國六朝以前的鹹湯型茶、唐宋的甘乳型茶、明清的清茶型茶均絕不相同。同時日本點茶時多不用湯瓶而從茶釜中舀取,與宋代之烹點手法相較,也使人產生似是而非的感覺。

  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因為兩國的歷史背景、社會風氣均不同,對茶的認知亦有別,本無足怪。如楚天在《百科知識》上撰文介紹中日茶文化時曾說:“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中的‘道’,中國無,日本有。”“茶道是日本茶湯之道的俗稱。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經過千餘年的歷史積澱,茶道深深融入日本民族精神,成為日本特有的文化形態。它在交友懇親的茶會上,形成以主人的茶事做法和客人的茶器鑑賞,及主客心領神會為環節的一整套繁縟複雜的禮儀,既細膩典雅,又莫測高深,同時還對時令、場所、道具、等級、規格的考究費盡心機”***見該刊1991年第12期***。而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長慶間左拾遺李珏語,見《唐會要》卷八四***。宋代王安石的《議茶法》也認為:“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南宋的俗諺說:“早辰起來七般事,油鹽醬豉姜椒茶”***《夷堅續志前集》卷一***。中國人以務實的態度對待茶。不僅中國平民從不把喝茶視作特殊的“道”,而且連被尊稱為茶神的陸羽像有時也逃不脫以滾湯澆頭的遭遇;在實行家元制的日本茶人看來,同樣會被認為是難以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