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異同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為“道”且有器具藝術的唯有茶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道是以飲茶藝術為形,體現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過程的修道、行道方式。“茶道”以茶為媒,人們通過沏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通過飲茶,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根據的、道的境界。通過茶事活動,人們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品味茶的芬芳香醇,感受特有的閒和寧靜、趣味無窮。古代文人墨客還喜歡在茗飲中賞花、玩月、撫琴、吟詩、對聯。

  茶道是茶與道的融合與昇華。闡釋茶道即是理解和把握茶文化。茶道的文化核心是“和”。在古人看來,飲茶不象烹肉炒菜、熬粥煮飯那樣,為生存而食,而是通過茶、器具和藝術,把物性與人性有機融合。”飲茶既是一個物質過程,更是一個藝術體現、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通過茶事活動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實現和諧安樂之道。這與中國傳統哲學倡導的“和諧”思想相吻合。茶道是“和”的過程。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陸羽對此曾作專門的闡述:凡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茶經》***,因而茶事活動是綜合、協調“茶、水、器、火、境”各項要素的複雜過程;具體而言,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中國茶道特別是茶文化流傳千古名揚海外,人所共知。

  茶道,體現人生境界之美妙。茶道不僅為歷代文人所崇尚,為百家諸子所容洽,為“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雜糅相生,更為中國百姓民眾鍾情不捨。茶道,融入百姓生活,與民生共存。茶道,生活藝術之無價之寶,乃中華民族之國粹是也。

  自唐代至明代,日本來中國學習佛教的留學僧一代接一代,各時期的留學僧把中國每個歷史時期的飲茶方式都介紹至日本,從而使中國每個歷史時期的飲茶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日本。相對應於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時期,約為中國明代中期,而明初朱權的《茶譜》刊行及朱權茶道思想、茶道的形式與內容的傳播與日本茶道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日本茶道是日本禪師千利休於16世紀中後期所設,以“和、敬、清、寂”作為茶道“四規”,以裡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影響較大。流傳400多年後,日本茶道與朱權茶道的表演形式、內容略有變化,但主體仍沿襲了朱權茶道,如茶道的思想內容、所使用的茶葉、茶器、茶具、環境等仍大體相類似,有的甚至完全相同。

  從時間上觀察,朱權的《茶譜》約在1440年刊行,而千利休***1522——1591***成為日本集大成者,無疑可以得益於中國明代的典型茶道——朱權茶道。

  日本茶道與朱權茶道的最大區別在於日本茶道是完全東洋化的茶道,而朱權茶道則是兼具有儒、釋、道思想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反映方式,日本茶道是吸收外來文化,並使外來文化與日本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比較突出表現在茶道藝術的高度深化與細微化,給予茶道活動的廣泛領域以藝術化。如日本茶道中“一期一會”、“獨坐觀念”的思想正是體現了日本島國文化的特點。

  當日本茶道在中國改革開放後重新被介紹到中國,回到它的故鄉時,彷彿是遠在他鄉的親人後裔榮歸故里,使故鄉人重新緬懷起它祖先的歷歷往事。對比之下,故鄉的茶道已遠離原先的茶道精神,演繹為注重形式與物質的品飲茶,寓茶道於無形之中,更簡略更大眾化。而日本茶道卻自然地被探索茶道、實踐茶道的人士所重視,從中尋覓中國古代茶道的倩影。

  思想解放引導著文化的多樣性,傳播至日本的中國茶道在日本生息400餘年後,在中國赴日修學人員和日本茶道界以各種形式介紹、宣傳與推廣下,以其所蘊含更廣泛文化內涵的面貌出現在它的故鄉,實現了唐代常伯熊“廣潤色之”的茶道思想。

  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區別

  我們說日本亦有茶道,說起美學來,我們可以將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比一比。曾見與茶道相關的日本仕女圖,纖細秀美,精緻之極,仕女表情安詳甜美,器具也是非常講究的,其插花的時間恐怕比得上烹茶的時間了。茶道在日本不但盛行,且是一種嚴肅的活動,這正與其文化和美學觀念相合,精緻、纖細、潔淨,就好象日本就是一部名著《源氏物語》,這部類似中國《紅樓夢》的鉅著裡也滲透著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理念。日本的茶道,我私下裡認為,可欣賞而不可學,在氣度上未免不足。其代表者就是表千家茶道、裡千家茶道和武者小路茶道三大流派。其中尤以表千家茶道更具標杆性質。

  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掂在手裡,隨意率性,崇尚自然,氣沉丹田,沒有那樣多條條框框裁切,細節處可透出行茶者諸多個性和衍變,有引人入勝的韻味,有心人品出禪、道、儒,靜夜中品茗,一片禪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膽皆冰雪。我願意融進這民族氣息濃濃的茶裡,十幾年飲茶品茗,從未仔細考慮過什麼茶道美學,從渾渾沌沌牛飲解渴,到啜飲品味,到將經歷中的百般滋味融進杯盞裡一絲絲品飲,這“道”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不同的茶由不同的長流壺、短流壺、無流壺來對應沏泡,不同的民俗地區對同一種茶可以有不同的沏泡法和品飲法。實際上是,無論你在任何地方、無論你喜歡和種茶,你都可能會遇到一種獨特的泡茶和品茶方式,這就中國茶道的精彩紛呈和多姿多彩,茶道藝術和品茶過程一起,猶如知已好友一般,伴隨著鬆弛和愉悅與國人們在一起。中國茶道流派以太極茶道為代表,它的追求茶道精神性與功能性陰陽融合的太極思想,也代表了大多數茶人的內心精神取向。

  日本茶道美則美矣,箇中滋味遠不及中國茶道耐品。佛教從天竺傳入中國,中國將其融入儒家與道家,這才產生了中國式佛教“禪”,禪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頓悟”戰勝了北宗神秀為主的“漸悟”後大盛。禪又自中國傳入日本,日本國人將禪再次變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堅忍、纖細、精緻,再加上略略感傷,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帶有這樣的氣質。我認為日本茶道未得禪的神髓,因為“禪”本身是不拘形式的,所謂無佛無祖才是得到禪機真昧,日本茶道是太拘於形式,約束了流派思想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