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的異同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層次複雜、內容豐富,而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三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牴觸的少,從而使中國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巨集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了中國禪宗思想***茶“禪”一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的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清。靜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味”,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這也無處不體現著莊曉芳前輩所提出的中國茶德“廉、美、和、靜”之精神。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道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著淵源關係,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更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茶道 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宗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人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人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自唐代至明代,日本來中國學習佛教的留學僧一代接一代,各時期的留學僧把中國每個歷史時期的飲茶方式都介紹至日本,從而使中國每個歷史時期的飲茶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日本。

  相對應於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時期,約為中國明代中期,而明初朱權的《茶譜》刊行及朱權茶道思想、茶道的形式與內容的傳播與日本茶道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日本茶道是日本禪師千利休於16世紀中後期所設,以“和、敬、清、寂”作為茶道“四規”,以裡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影響較大。流傳400多年後,日本茶道與朱權茶道的表演形式、內容略有變化,但主體仍沿襲了朱權茶道,如茶道的思想內容、所使用的茶葉、茶器、茶具、環境等仍大體相類似,有的甚至完全相同。

  從時間上觀察,朱權的《茶譜》約在1440年刊行,而千利休***1522——1591***成為日本集大成者,無疑可以得益於中國明代的典型茶道——朱權茶道。

  日本茶道與朱權茶道的最大區別在於日本茶道是完全東洋化的茶道,而朱權茶道則是兼具有儒、釋、道思想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反映方式,日本茶道是吸收外來文化,並使外來文化與日本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比較突出表現在茶道藝術的高度深化與細微化,給予茶道活動的廣泛領域以藝術化。如日本茶道中“一期一會”、“獨坐觀念”的思想正是體現了日本島國文化的特點。

  當日本茶道在中國改革開放後重新被介紹到中國,回到它的故鄉時,彷彿是遠在他鄉的親人後裔榮歸故里,使故鄉人重新緬懷起它祖先的歷歷往事。對比之下,故鄉的茶道已遠離原先的茶道精神,演繹為注重形式與物質的品飲茶,寓茶道於無形之中,更簡略更大眾化。而日本茶道卻自然地被探索茶道、實踐茶道的人士所重視,從中尋覓中國古代茶道的倩影。

  思想解放引導著文化的多樣性,傳播至日本的中國茶道在日本生息400餘年後,在中國赴日修學人員和日本茶道界以各種形式介紹、宣傳與推廣下,以其所蘊含更廣泛文化內涵的面貌出現在它的故鄉,實現了唐代常伯熊“廣潤色之”的茶道思想。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中日兩國茶道觀念的反差

  所謂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嚐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藝的最後環節,如果沒有品嚐,泡茶就成了無的放矢,泡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過品嚐過程中的各種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才有可能進入詩化的境界,達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昇華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故中國古代也將茶道精神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精神範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後,在中國古代茶書中卻不見“茶道”一詞,直至明代張源的《茶錄》才提到“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茶道盡矣。”但這裡的“茶道”僅是一些技術要求,並無品茗悟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在張源之後數百年間的明清茶書中,又不見“茶道”一詞。箇中原因實在耐人尋味,在我看來,恐怕與茶聖陸羽的影響有關。陸羽在《茶經》中雖流露了一點茶道精神的內容,但卻沒有出現“茶道”一詞,也沒有正面敘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詞句。反觀此時的日本,茶道已經發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紀後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一直沿襲至今。

  那麼,中日兩國在茶道方面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見,是由於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將中國的飲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他們是在中國的佛教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的,並且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嚴格的傳承下來;二是日僧來中國留學之時,中國的飲茶方式已經相當成熟,引入日本之後是作為一種高階文化形態首先在皇室貴族之間流傳,長期為統治階級所專享,後來才逐漸傳播到民間,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飲茶方式和清規戒律也為民間所全盤接受,形成社會共識;三是日本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利用,加強了茶道與權力的關係。但是,這種現象在中國不存在.中國的茶文化是在民間土壤上發育起來,逐步成熟。在中國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後來才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形成宮廷貴族茶文化。茶葉已成為百姓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整日裡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追求,不會自覺地去追求什麼茶道精神。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對茶葉的色、香、味及藝術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國茶藝的重點。從唐代以來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茶葉的製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製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青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而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於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性,無疑,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應該說,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反觀日本,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後,卻發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為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並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在日本,學茶也就是在學佛,學佛必須學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個個和尚都是茶道高手。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不僅如此,就是連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和、靜、清、寂”也從是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