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的差別

  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雖然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風格,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茶文化內涵的巨大影響。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牴觸的少,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而日本茶道的思想則主要反映了禪宗思想,背景為佛教,即日本茶的核心是禪。在日本,茶道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題,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的宗教形式。關於禪宗與茶道的關係,必須指出的是,歷代日本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寺院裡,而是返回茶室過茶人的生活。茶人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然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是茶道有其獨立性,是獨立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裡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便產生了平行並列的關係,同是“禪”的衍化。

  中國人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則公開申明瞭“茶禪一味”,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獸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源於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泥於形式,打躬靜坐,使世人很少能感受到自然的暢快。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的,在傳統中強調自然美學,因而更加隨和、寫意。

  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外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在這一點上,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總體說來,中日茶道都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修身養性、進行人際交往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中日茶文化的對比

  1.“茶”和“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在中國最早發現了茶葉並加以利用,我國還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在中國,茶葉最初是在四川省周圍種植,然後擴充套件到東部、南部等廣大地區,最後全國傳播。日本的最澄和尚在中國學習佛教然後把茶的種子傳入日本。然後茶就在近江***滋賀縣***附近種植,而且通過嵯峨天皇的大力推薦種植,茶得以在日本各地廣泛種植。在中國飲茶最初是作為藥用,然後漸漸演變成日常生活中的喝茶。陸羽的《茶經》是我國製茶、飲茶和茶文化形成的背景基礎。而且中國的茶文化是從當做藥飲開始慢慢演化成喝茶,品茶。這是一個從“實用主義”演變成“精神文化”的過程。此後茶和儒教開始產生了關聯,並廣泛融合在詩文、書畫、陶瓷工藝等方面。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正好相反,是從“精神層面”到“實用主義”的演變。就飲茶方式說,中國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此外,日本的茶道即沏沫茶法是中國宋代即日本中世紀時期的飲茶方式的反映。

  2.“茶道”的概念

  在東方文化中,“茶道”是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實際上一旦說到“茶道”大部分人就會和日本聯絡起來。實際上,“茶道”這個詞在中國從唐朝開始應用了近千年。中國人認為“道”是完美思想的學說,關乎於宇宙,人生規則。對於中國人來說,“道”是不會簡單說出來的。但是在日本品茶稱作“茶道”,賞花稱作“花道”,劍術稱為“劍道”,摔跤搏擊稱為“柔道”。在中國飲食、遊樂活動中昇華成“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是以茶為媒介的生活中的一種禮儀,是精神修養的一種體現。

  3.中國的“茶道”

  “茶道”作為一種精神修養很快在中國興起,中國人至少在唐朝或是更早時期,喝茶就作為一種精神修養的“道”而存在。唐朝的《封氏見聞錄》中就有“茶道”這個詞的記載,這是“茶道”出現在文獻資料中的最早記載。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各異,茶的種類比較多。中國對於“茶”的分類是根據茶的形狀、目的不同而分。一般出口的茶不同,有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等,也有壓縮茶和即融茶。擁有豐富的茶類資源,中國“茶”的品質得到重要認可。另外,中國人根據茶葉種類的不同,茶具和泡茶的方法也不同。中國的茶藝非常重視要泡好茶用什麼樣的好方法。現在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色”、“香”、“味”、“形”一整套評價標準。在中國,最開始的茶道是以推行道家五行和諧和儒家中庸之道為本的。中國的茶具都是細緻打造的瓷器。例如飲茶用的茶壺通常都是紫砂壺,而且對茶具的造型、花紋、材料、顏色、美感方面都有嚴格標準。

  4.日本的“茶道”

  日本沏茶時最重視的是沏茶的“間”,並且十分重視其中的精神體現。泡茶的方法不像中國那麼多。日本有綠茶出產,還有雨露茶、煎茶、綠墨茶、粗茶等種類。日本的茶道深受中國茶道影響,非常重視其過程。現代研究表明,古代日本並沒有種植茶葉,沒有飲茶習慣,飲茶習慣大概形成於8世紀,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茶道的目的,不重茶優劣的鑑別,味道濃淡的體會,而是通過複雜的儀式,實現對靜寂境界的一種追求,達到和諧、陶冶情操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強調“茶和禪的一體”,吸收了中國茶道的一部分,而且更加強調人們的和平共存,促進人們互敬互重,互相友愛,也推動人們形成清廉高潔的素質。日本的茶道重視自身內心的反省,提高自身修養的本來的禪道精神。

  5.中日茶道特徵比較

  在中國最先提出了“茶道”這一概念,但是沒有具體形式,中國的“茶道”重視精神,輕形式。在茶道的內容和形式上,中日茶文化主要相異在“道”上,“實用”到“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到“實用”,葉子一樣的“茶”和粉末狀的“茶”,一個重視“品”和一個重視過程,這些都是中日茶文化差別所在。中國的“茶道”是儒、佛、道教精華的融合吸收,強調“中庸”,“茶禪合一”,“天人合一”,形成自己獨有的精神。中國的“茶道”崇尚自然,而不是像日本茶道那樣重視形式。因此,在中國日本的“茶道”稱作“茶藝”更合適。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的區別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牴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巨集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係,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