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之日本衰落的原因

  日本的資產泡沫為什麼會在90年破裂,這是我們想知道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升值,熱錢流入,日本實業轉移,國內空心化,房地產泡沫嚴重,日本政府想幹預,但是一旦日元貶值,就被歐美金融狙擊,熱錢快速流出。在升值也不回來了。其實還是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的資本主義危機,只不過是侷限於日本。

  人民幣如果現在貶值,估計熱錢也會流出,但是歐美日現在情況還不是很樂觀,所以中國還會‘繁榮’一陣子。而且畢竟中國夠大,沿海空心化,還有內地,但是現在內地泡沫也多,所以一旦美國回暖或者中國遇見危機,不管是社會還是自然危機,中國基本也會遭受日本所遭受的,甚至更糟。

  日本產業衰落的原因

  1 創新理念跟不上潮流

  日本“持續改善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祕》一書中提出Kaizen方法***持續性創新方法***。Kaizen方法涉及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工作人員和每一個工作流程的持續不斷的改進。“持續改善”戰略是日本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日本企業競爭成功的關鍵。

  日本的這種持續性創新能力與“第2.5次產業”***知識集約型的製造業***的需求非常匹配,所以將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的豐田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能成為品質的代名詞,從而成為汽車領域的翹楚,索尼公司生產的隨身聽walkman能賣出2億5000萬臺。

  這種持續性創新方法對於超長生命週期的產品如汽車、家電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對於生命週期較短的產品卻收效甚微。

  隨著知識經濟和資訊社會的到來,長生命週期的產品將不再是市場的主流。因為長生命週期的產業已經高度成熟,競爭格局也相對穩定,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利潤上都很難有高速的增長。對於生命週期較短的產品來說,需要的創新方法是與持續性創新相對應的,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破壞性創新。在當今知識經濟下,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需要的是上述的破壞性創新能力,而日本持續性創新能力的強大是以犧牲破壞性創新能力為代價的。

  20世紀80年代,憑藉持續性創新,日本企業如索尼公司能夠獲得足夠多的市場、利潤,儘管預見到了未來的數字化趨勢,但以索尼為代表的公司受現有市場的拖累,沒有及時進行破壞性創新,從而錯過了資訊產業革命,導致目前的“一步錯、步步錯”,所以日本企業會面臨著目前的境況。

  有人提議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技術。但從技術專利的數量來看,日本的技術仍處於世界前列。從更深層次分析,日本欠缺的是將技術和生產力結合起來的經營戰略。

  2 日本式經營的拖累

  日本式經營的三大核心是終身僱傭制、工資與晉升的年功序列制和各企業組織的勞動工會。在這三大核心中,終身僱傭制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們來分析終身僱傭制。終身僱傭制下的員工幾乎不會被解僱,為了應對新的局面,減少新員工的僱傭成為必然選擇,企業轉而僱傭“非正式員工”。非正式員工與正式員工不僅薪水差距巨大,而且身份不平等,他們被排除在公司的制度之外,這使得非正式員工的積極性難以發揮。更糟糕的是,絕大多數的非正式員工在之後的職業生涯中也沒有機會加入到正式員工的行列,因為他們失去了正式員工那樣積累技能的機會。對於在終身僱傭制下生活的他們來說,前途顯得一片黯淡。

  接下來分析年功序列制。過去,在年功序列制下,人們熱衷於奉獻是因為他們堅信企業在三四十年之後還存在,以前的“儲蓄”等自己退休後能夠被“提取”。這其實是企業同年輕勞動者之間達成的預設契約,即向他們保證,年老之後他們可以得到優厚的保障。如今,企業能否活過今年都成為了疑問。與此同時,年功序列制下的工薪階層真的熱愛公司嗎?第一,他們過得並不開心,因為辭去現有的不喜歡的工作的成本過高,在經濟停滯的情況下,不但可能找不到新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會有太多的保障。第二,在公司,他們要對領導唯命是從,很少據理力爭,所以在開會時,隨大流採取逃避策略是工薪階層的生存之道。在他們的工作生涯中,不會在工作中偷懶或背叛公司,但要他們站出來批評上司或反對公司的某項決策也是難上加難。敢於質疑在如今的時代又顯得極其重要。第三,工薪階層的競爭不是圍繞工資展開,而是圍繞主流職位。這種競爭不能為企業提高生產力,對生產毫無貢獻。

  最後,我們來分析工會制度。日本對解僱正式員工設定的規制非常嚴格,2003年修改的“勞動基準法”規定:“如果沒有客觀合理或得到社會普遍認可的理由,不得解僱員工,否則將視為濫用權力,解僱無效。”這裡的員工特指加入了公會的正式員工,面對嚴格的規定,工會為了維護正式員工的既得利益,就不斷的增加招聘非正式員工的比例,這就降低了正式員工被裁的機率,為正式員工建立了一道堅固的“防護牆”。這導致社會上出現大批的非正式員工,他們的權益無法得到保護。

  日本式經營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它曾經有利於日本企業的發展,如今,曾孕育和促進了日本式經營的環境條件已經不復存在。如果還原封不動的堅持日本式經營,只會對企業的發展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