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子企業衰落的原因

  夏普、松下、索尼等日本家電電子企業業績低迷,曾經與汽車產業並駕齊驅支撐日本的骨幹產業如今面目全非。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1、惡化的競爭環境

  全球家電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價格下跌或許是原因之一。至少液晶面板的價格在2011年底已經持續17個月呈下滑狀態。即使2012年初有所回升,也依然是價格低谷。這使得即使是具備技術領先優勢的夏普也在2011年財報中將46.6億美元的虧損主要歸結於其盈利困難的液晶面板和電視業務。

  液晶面板迎來薄利時代,電視領域也風光不再。2011年,索尼電視業務虧損額高達9.26億美元,迄今已經連續七年虧損;松下也在2011年財報中將電視機業務競爭白熱化列為造成98億美元鉅虧的主因。

  除了液晶面板和電視業務,索尼、夏普和松下在PC市場也同樣面臨激烈競爭。競爭對手除了美國老牌PC生產商,還有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後起之秀。據市場調查公司加特納***Gartner***最新公佈的美國2011年第四季度個人電腦出貨量的初步統計,惠普、戴爾、蘋果、東芝和巨集碁位列前五,日企中唯有東芝一枝獨秀。在已經升級為全球第一PC市場的中國,聯想、巨集碁、戴爾、華碩和惠普位居前五,日企蹤跡全無。這也是為什麼在查德·卡茨的報告中,電子領域的全球競爭是日本電子企業的風光不再的主因之一。

  除了競爭激烈,索尼在2011年財報中認為,發達國家市場環境的惡化是造成其盈利困難的主因。其電視業務受到日本、歐洲和北美市場惡化的影響,銷售臺數和銷售收入均有所下降。

  不利的外因還包括自然災害。日本去年的地震造成索尼、夏普和松下位於災區的工廠停產,供應鏈一度中斷。在前兩者的2011年財報中,地震被列為造成虧損的主因之一。同時,由於索尼目前的生產中心之一位於泰國,去年該國70年一遇的洪災也使得這一電子巨頭受損嚴重。

  2、貨幣因素

  大環境的惡化的確為三大電子企業的衰落提供了某種註解,但令人生疑的是,在之前並無顯著災害的年份,索尼淨利潤連續三年告負,其電視業務更連續六年飄紅,虧損總金額超過50億美元;而夏普在2010年和2009年的利潤也分別僅為2.44億美元和0.54億美元;松下2010年利潤為9.3億美元,2009年則虧損40億美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儘管也經受著淨利潤下降的困擾,韓國三星卻在2010年實現淨利潤150億美元,2011年預計淨盈利117億美元。***資料顯示,三星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視、記憶體晶片、液晶面板生產商和第二大手機制造商。

  日元的持續走強和韓幣的相對貶值似乎能解釋三星的某種市場優勢。BBC統計資料顯示,日元對美元在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上升了10%,而同期韓幣對美元匯率卻屢屢下跌,甚至曾經逼近1000的歷史性關口。這使得日本電子產品在歐美的價格優勢蕩然無存。索尼在財報中提到,其電腦和數碼影像產品受到匯率的負面影響,銷售收入下降。松下在公佈2011年年報時稱,日元升值對該公司盈利產生了較大阻力。在BBC的報道中,走強的日元與偏弱的韓幣之間的鮮明對比也被列為日企虧損、韓企盈利的重要原因。

  然而,儘管貨幣因素非常重要,但它是否能夠左右一國產業的興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何解釋蘋果公司近年來在全球的巨大成功?該公司在過去三年的淨利潤分別為309.23億美元、166.33億美元和57.2億美元。對身在美國的它而言,貨幣因素似乎更像是一把無法衡量利弊的雙刃劍。

  外因固然重要,但它似乎不是日本電子企業衰落的核心因素。

  3、技術領導力的消失?

  東京CPI會社力研究所主席、《社長手冊》系列作者長谷川和廣在日本商界有“管理教父”之稱。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總結的導致日本電子企業江河日下的原因之一為產品缺乏競爭力。

  這樣的評價並非毫無根據。早在2003年,索尼就已經捕捉到了電子產品數字化的趨勢。但自2007年推出Play Station 3後,索尼近5年內不曾有其他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行的新電子產品問世。這在日新月異的電子產業,是不容樂觀的窘境。它的拳頭產品Sony Reader曾被賦予奪回市場份額的重任。然而,功能單一的它雖風靡一時,但面對功能強大的i-Phone,顯然力不從心。

  正如BBC曾在4月的一篇報道中總結的那樣:“它***索尼***擁有邁克爾·傑克遜的音樂、《蜘蛛俠》這樣的熱門大片、‘偉大征途’這樣傑出的遊戲以及它們相關的電子產品,卻沒有整合它們的軟體……在聯合軟硬體資源、提供網際網路內容上,索尼遠遠不及蘋果。”

  技術領導力缺失的背後是理念的落後。斯坦福大學謝德蓀教授在其所著《源創新——轉型中的中國企業創新之道》一書中,將創新分為“流創新”和“源創新”。前者指的是能改善現有價值鏈的創新活動,它包括從生產到銷售整個價值鏈的所有創新活動;後者指的是通過新理念,組合現有資源來達到慾望。它也被稱為“破壞性創新”,因為它會產生新價值觀並破壞現有市場。

  索尼的隨身聽曾是一種典型的“源創新”。它使得隨身音樂變成現實,並使之成為了一種時髦的休閒方式;夏普1992年發明的ViewCam家用攝影機和松下電器也都曾經是流行的品位之選。但自從蘋果問世之後,全球電子領域的源創新便開始遠離日本企業。不僅不能做源創新者,索尼、夏普和松下甚至沒能跟上蘋果系列所引發的功能全面的電子產品潮流趨勢。

  在其2012年改革方案中,索尼將數碼影像、遊戲、移動業務列為重點發展的核心業務。但索尼中國相關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暫時沒有聽說公司有研發如i-Phone一般全能型產品的計劃。

  對此,一位曾經的日企粉絲在《東方經濟報告》雜誌網頁上寫道:“日本***公司***似乎從未學會研發和推廣好的軟體產品,而這正是如今電子產業最為蒸蒸日上的業務。”他將現階段日本電子公司在技術上的短板稱為“非日本發明”綜合徵。

  MM Research 調研機構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1 年iPhone 以726 萬部的銷量奪得日本智慧手機市場的銷售桂冠,蘋果去年一年的淨利潤更達到310億美元;而同期的索尼年報卻以56億美元的鉅虧收官。

  ***曾在報道中評論說:“蘋果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除非索尼可以生產出蘋果那麼棒的產品,否則想要迎頭趕上,將會難上加難。”該社還援引埃德溫,亞特蘭大投資研究會社社長,說:“***現在***三星的產品質優價廉,但是索尼卻無法做到。”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曾有一句名言:“你不能只問顧客要什麼,然後想法子給他們做什麼。等你做出來,他們已經另有新歡了。”

  4、績效主義VS。大企業病

  為什麼曾經的源創新公司如今會創新無“源”?

  6月13日,北京大學企業家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的部落格上刊登了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5年前的一篇舊文。該文將索尼自2003年以來的經營頹勢歸結為“激情集團”、“挑戰精神”和“團隊精神”的消失,矛頭直指索尼實行的“績效主義”考核體系。

  天外伺郎的觀點有待商榷。誠如索尼中國相關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所說:“績效是公司管理的工具,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需要對股東負責,***都需要***進行某種程度的績效管理。”然而,很難否認的是,中規中矩的績效主義的確會形成對“激情集團”和“挑戰精神”的慢性侵蝕。

  一個典型的例證是,索尼近年來“流創新”上並非毫無建樹,但“源創新”卻停滯不前。索尼中國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索尼中國在2011年共實施了數百個業務運營流程改善專案。集單反相機的功能和便攜相機的小巧於一身的“微單”便是索尼“流創新”產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創新是能夠在現有的績效系統內被考核和肯定的。如果是一個如同iPhone一樣的革命性產品或者理念,恐怕很難被績效系統有效識別,更難說鼓勵了。

  美國科技部落格網站BusinessInsider7月初評選出本世紀迄今10款最重要電子產品,iPhone、iPad、iPod和MacBook Air等4款蘋果產品榜上有名。微軟也因為Xbox和Kinect上榜,甚至中國朗科也發明了U盤。但日本電子產品無一入選。

  在“績效”體系上陷入兩難,日本電子企業如今難以實現源創新的窘境也許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來解釋:大企業病。

  索尼、夏普和松下普遍存在產品線過長,導致重點模糊、方向不明的問題。長谷川和廣在診斷日本電子企業就把“過長產品生命線導致新產品延遲推出”列為它們經營困境的原因之一。4月初就任索尼CEO的平井一夫也曾對媒體表示:“過去我們不知道選擇發展重點,所以產品四面開花。但是現在我們想把我們的業務重點弄清楚。”

  BBC曾在一篇評論性報道中提到,索尼應當放棄已經盈利困難的娛樂和視屏遊戲產品。但在索尼2012年改革方案中,“扭轉電視業務”被列為第二項重點,第一重點為“發展包括數碼影像、遊戲和移動業務在內的核心業務”。

  索尼曾經在電視領域無限風光,其畫面質量也一直都是業內最好。此外,它在產業鏈上游——電視節目製作和提供上也有很強的優勢。也許,正是這樣全面的產業優勢使得索尼很難割捨電視業務,儘管它已經連續七年虧損。

  索尼中國相關負責人說:“索尼堅持做電視是因為對電視產業的發展和業務的前景有清晰的判斷。索尼認為,電視在家庭娛樂中的核心地位不會改變。”

  但長谷川和廣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它們***日本電子企業***過多地、錯誤地投入資金,增加產能。這些產能變成了它們的負擔,導致了鉅額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