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感想的散文精選

  讀書是一種積累。積累越豐厚,你在生活、工作中才會如魚得水。讀書有益,在當今知識豐富的時代,讀一點外國名著會讓你心胸變得更開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精選的關於讀書感想的散文,供大家欣賞。

  ***一***

  讀書鑽研學問,當然得下苦功夫。為應考試、為寫論文、為求學位,大概都得苦讀。陶淵明好讀書。如果他生於當今之世,要去考大學,或考研究院,或考什麼“託福兒”,難免會有些困難吧?我只愁他政治經濟學不能及格呢,這還不是因為他“不求甚解”。我曾捱過幾下“棍子”,說我讀書“追求精神享受”。我當時只好低頭認罪。我也承認自己確實不是苦讀。不過,“樂在其中”並不等於追求享受。這話可為知者言,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我們可以恭恭敬敬旁聽孔門弟子追述夫子遺言,也不妨淘氣地笑問“言必稱‘亦曰仁義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們同一個時代,會不會是一位馬列主義老先生呀?我們可以在蘇格拉底臨刑前守在他身邊,聽他和一位朋友談話;也可以對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懷疑。我們可以傾聽前朝列代的遺聞逸事,也可以領教當代最奧妙的創新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反正話不投機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場,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門——就是說,拍地合書面——誰也不會嗔怪。這是書以外的世界裡難得的自由!

  壺公懸掛的一把壺裡,別有天地日月。每一本書——不論小說、戲劇、傳記、遊記、日記,以至散文詩詞,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而且還有生存其間的人物。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以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說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連腳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見,而且頃刻可到。儘管古人把書說成“浩如煙海”,書的世界卻真正的“天涯若比鄰”,這話絕不是唯心的比擬。世界再大也沒有阻隔。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極了。書的境地呢,“現在界”還加上“過去謹”,也帶上“未來界”,實在是包羅永珍,貫通三界。而我們卻可以足不出戶,在這裡隨意閱歷,隨時拜師求教。誰說讀書人目光短淺,不通人情,不關心世事呢!這裡可得到豐富的經歷,可認識各時各地、多種多樣的人。

  經常在書裡“串門兒”,至少也可以脫去幾分愚昧,多長几個心眼兒吧?我們看到道貌岸然、滿口豪言壯語的人先生,不必氣餒膽怯,因為他們本人家裡儘管沒開放門戶,沒讓人闖入,他們的親友家我們總到過,自會認識他們虛架子後面的真嘴臉。一次我乘汽車馳過巴黎賽納河上巨集偉的大橋,我看到了棲息在大橋底下那群揀垃圾為生、蓋報紙取暖的窮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彎兒,只因為我曾到那個地帶去串過門兒啊。可惜我們“串門”時“隱”而猶存的“身”,畢竟只是凡胎俗骨。我們沒有如來佛的慧眼,把人世間幾千年積累的智慧一覽無餘,只好時刻記住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名言。我們只是朝生暮死的蟲豸***還不是孫大聖毫毛變成的蟲兒***,鑽入書中世界,這邊爬爬,那邊停停,有時遇到心儀的人,聽到愜意的話,或者對心上懸掛的問題偶有所得,就好比開了心竅,樂以忘言。這個“樂”和“追求享受”該不是一回事吧?

  ***二***

  年少時,父親對我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解其意。長大後,對文學類書籍頗感興趣,經常沉溺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長篇鉅著,時常挑燈夜讀,以至於書未讀出名堂,境片厚度到增加不少,但對那句話還是似懂非懂。成年後,在經歷了人生蹉跎歲月後,慢慢理解了那句話的真正含義,明白了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旨,對讀書有了一點真切的感悟。

  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有親切感,如見親友故人,如見良師益友,讀書是在和古代人、現代人切磋洽談、是在和大師、友人促膝談心,是在與長輩、同齡交流情感,如與他們談得投機時,你會連稱妙,那超乎尋常的想象會讓你拍案叫絕。當讀到你滿意的答案時,或與你的設想一致時,你會開懷大笑,如飲甘露。讀書給人知識、給人力量,似乎已經是最高享受,比這更美好的享受是為生命、為成長的閱讀。

  讀書是一種境界。讀未知書,如得良友,讀已知書,如遇故交,明代于謙在《觀書》一詩描述了讀書的感受,“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源隨處滿,東風花柳時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容,未信我廬別有春”。宋朝朱煮在《四時讀書樂》中有“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明代《小窗簾記》中說,“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可謂妙不可言。《菜根譚》中講,“善讀書者,要讀到手舞足蹈處,方不落籤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洽時,方不泥跡象。”看來說這話的人不僅有書癮,而且還有酒癮,不然何來如痴如醉,可見境界之高。

  讀書是一種修煉。讀書達到期一定境界後,將廢寢忘食而不睏乏,清代袁枚曾經說過,“書味在胸中,甘於飲陳酒。”是說讀書的滋味比三年的陳酒還要香。鄭板橋在《題畫》中寫道,“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先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細品之,可見修煉之深,功底之厚。

  讀書是一種積累。積累越豐厚,你在生活、工作中才會如魚得水。讀書有益,在當今知識豐富的時代,讀一點外國名著會讓你心胸變得更開闊。如果有可能的話,懂一門外語,讓你多一雙眼睛,在看懂漢字同時,看懂一點外文;多一雙耳朵,在聽懂漢語的同時,也能聽懂外語;多一條舌頭,不僅能說中文,也能說一些外語。讀書要趁早,越是年輕時,讀書印象越深。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溫在一次和網民互動中說了這麼一句話,“讀書不僅給人力量,而且給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見地鐵裡面人人都捧著一本書。”這是溫對我們這個民族的期望。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裡。歲月推動著年華,伴著流水的腳步走過春夏秋冬,當你孤寂、彷徨時,閱讀一些感動的文章,能讓你重新找回自己。多讀點書,讓我們有機會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三***

  讀錢紅麗的《低眉》,她寫到作家阿城,阿城說因為自己窮無錢買書,只好到書店蹭書看。大凡人一沾到“蹭”字,就失了底氣,看也就不可能是大大方方了。沒有錢,卻翻書無數,遇到心儀的還要愛不釋手,只能站著,低頭勾腰,久了,就站出個水蛇腰來。想想,文人的樣子大抵都是如此,站出了“水蛇腰”還要遭人嘲笑,就覺更窮酸了一層。好在文人們自己都看淡這些,一個“俱往已”一切嘲笑或者惡人的面目以及自己的落魄心裡都可以輕描淡寫的一帶而過了,水蛇腰也罷,被嘲笑也罷都不過是因為一個“文”字。竊書不算偷,何況,只是看,愛看才看,不愛看的要冷落灰塵的。

  一個愛著文字的人,無論多麼的柔弱不堪,樣貌多麼奇特,長髮也好,禿光光也罷,一旦被墨香薰著,就走了超凡的路子,但也有死心眼的人,有些時候走了極端的“體面”。

  “體面”一詞來自錢紅麗的另一篇《廣博的才華停在樹梢上》,看這題目就覺超絕。停在樹梢上的才華,需要仰望,又可企及,可觸控,可抵達;但又決不是伸手可及、易取,這當然需要一把梯子,夠高,夠穩,還要一步步踏實地攀登和摘取。錢作家說鐘鳴的《畜界,人界》是“一本詭異古怪、博學、智慧的書。鐘鳴的筆下書寫的均是一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活物。一隻鼠到了鐘鳴的筆下,讓我們不禁產生了畏懼。其實,我們真正畏懼的是——文字。文字才是才華的投影,才華也是一種活物,征服她所要征服的,畏懼她所要畏懼的。”“書寫,便是不斷地還原靠近內心最為隱祕部分的過程。”然後,她提到“體面”,她說:“一個心遠的人總是比常人活得艱辛些,這亦是造化,心在高處,不囿於俗世,這亦是一種體面,常人不及的體面。”

  記下這些,我只能說,錢紅麗讀書不僅深刻,還有一種常人不及的感悟能力,一種異於他人的解讀力,她在一個人的文字中看到的那些“文字的奇險紛繁”,怎麼說,都讓一個喜歡文字的人也值得站成一付腐朽文人的“水蛇腰”模樣的。

  這樣,我就想到了伍爾夫。伍爾夫的讀書隨筆更有令人難以招架的東西,不留情面的深刻,和大解八塊的解析,使我看到了隨筆的豐富姿態的構成,它不完全在於被閱讀者的姿態,還應該包括那個燈下的閱讀者有必須勝任這項任務的體力和智慧,一種在鋼絲繩上的平衡能力,必須有一顆能探尋到“奇險紛繁”景緻的敏銳靈魂和旋旎的刀功。

  然後,再說川端康成的字。

  錢紅麗讀川端康成的《雪國》,讀到“銀河嘩啦一聲落到島村心坎上”。依了這樣的導讀去讀《雪國》,《雪國》也便這樣渺渺茫茫地鋪列在眼前了。

  不知何因,讀著《雪國》總是無意中把駒子和葉子混為了一個,她們一個是行男的未婚妻,一個是情人,行男又瀕死。這樣的一個男人,駒子卻甘願為他當藝妓掙錢治病;而美麗虛無的葉子卻愛他至深,至行男死後還一直懷念著;兩個女人都有悽絕之美,亦都是可愛之人。不然來此療養的島村又為何對她們生出了好感?可是,這樣的好感,也只能在心中存一存罷了,是不能走到哪裡去的。如果為了一已的歡愉真的走到不堪的地步,豈不是玷汙了那份純潔,又負了一種精神。小說處處描寫著雪,潔白,盪滌魂魄,讀之就讓我想起北方原野上的雪,因此會無端地體味著它給予心靈的那種綿長的吸引力,彷彿時時身處其中,一步一步踏過,又彷彿有一種穿透時空的力量,不得不做著各種的掙扎。小說永遠在向我們訴說著美,它如一襲光彩華麗的綢緞,素雅,潔靜,雍容;而這樣的美又都虛幻如夢;又都撲朔迷離;又都沒有消逝卻已黯然失色;或者又都飄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模模糊糊地照亮著周圍的一切。那是一個不真實的世界,卻又實實在在在川端的心裡,在他的筆下。因此,為這樣一個虛擬的世界《雪國》,為作家給我們營造的美好的心靈棲息之地感到了一絲絲的寬慰。

  很偶然地讀到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這篇不到兩千字的散文,它讓我看到了作家用一顆敏銳的心靈感悟生活細微之處的能力,他是在早上四點偶然發現花未眠的,這一發現,讓川端吃驚不小,原來“在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始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然後,作家一路讓筆峰跳躍著,說到死亡,說到壁龕裡的插花,說到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這些無不在向人們訴說著接近死亡的美和人之非凡的觀察能力。而作家所觀察到的東西,在另一個表現者那裡,又都一一得到了相似感覺的印證,這讓我再一次相信,敏銳而易感的心靈總是相似的。然而這樣的心靈又何其寥落和孤獨;因為他們活在當下,在現實之中,這是一種令人絕望的殘酷。

  再讀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又那麼傾心。其實,我想世上的文字並不都為你而寫,但一定有一種文字是專為你而寫,專為你而存在的,這樣的文字在別人的眼裡也許並不一定完美,也不一定有什麼高妙的要意,但唯有你覺得它好,唯有你讀之有味,讀之哭笑和感嘆,於是就會無端的感激那個作者,感激他的文字的魅力。我就這樣一路讀著,只為那分純潔,那分溫暖,那分樸素的虛飄飄的美,直到再次翻頁,而翻頁之後竟然是空白一片,驚詫,鄂然。原來這就是小說的結尾——空白,空白,是一切都不需要再補述的空白,再有一句話,再添一個符號都是多餘,都會汙了讀者的感受。這就是川端康成給我的“極美”的真實體驗,幾分鐘之久,讓我默默體味,默默地徒然嘆息。

  想到川端康成的一生可謂心靈孤寂,悽清。也許,正因為這樣才有了他的那些文字,那些端莊的美,虛無、飄渺;其實,這正是一個人對現實失望的再現。現實生活可謂苦絕,全沒什麼快樂可言,而“美”是一件多麼難以尋覓的東西,這種美只有用文字來描述,以心靈來勾畫,用想象來完成。如果一個敏銳而易感的心靈得到了它,全不要說出,而只能付諸文字。

  那麼,一切,也只有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