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的山脈是哪一條

  世界上的山脈數不勝數,名目繁多,你知道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哪一條嗎?下面小編就為你介紹下吧!

        1基本簡介

     雄據七國的安第斯山脈長約9000公里,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這裡山勢雄偉,絢麗多姿,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安第斯山脈屬科迪勒拉山系,這個山系從北美一直延伸到南美,全長180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山系。安第斯山脈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頂終年積雪的高峰。南部山脈中的阿空加瓜山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 安第斯山脈,北起北美洲的特立尼達島,南抵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縱貫南美洲大陸的西部。經過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七國,長約8900公里,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這裡山勢雄偉,絢麗多姿,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安第斯山脈屬科迪勒拉山系,這個山系從北美一直延伸到南美,全長18000公里,是世界最長的山系。安第斯山脈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頂終年積雪的高峰。南部山脈中的阿空加瓜山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多火山,它們主要分佈在安第斯山,這裡共有40多座活火山。安第斯山脈孕育了無比巨大的銅礦,這裡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銅礦,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龐大的地下坑道總長超過2000多公里,採礦的自動化程度極高,地下生活設施完善。

  安地斯山系從南到北分為3大部分∶即南安地斯,包括火地島和巴塔哥尼亞科迪勒拉;中安地斯,包括智利和祕魯科迪勒拉;北安地斯,包括厄瓜多、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加勒比***科迪勒拉!

  北段

  ***南緯4.01°以北***:山脈成條狀分支 、隔以廣谷和低地 ,各條山脈多代表背斜構造,通過侵蝕,軸部出露花崗岩、片麻岩等古結晶岩,兩翼則殘留著白堊紀、第三紀砂岩和石灰岩。位於哥倫比亞,朝北向東延伸,最後加勒比島的島弧相連!

  中段

  ***南緯4.58°~27.93°***:寬度和高度顯著加大,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的山原--玻利維亞高原。從祕魯到智利,在此山脈由西北轉為東北走向。此地安第斯山的寬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動遺蹟,據知有超過900個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南段安第斯山,從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亞海岸,這一段有相當多的活火山!

  南段

  ***南緯27.65°以南***:高度和寬度逐漸減縮,東、西科迪勒拉合二為一。由於縱橫斷層交錯,加以第四紀冰川和流水的侵蝕作用,山地顯示分割破碎的形態,普遍具有阿爾卑斯型地貌特徵!

  2地形地勢

  其中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左右,為西半球的最高峰。

  此外安第斯山脈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約5897米。南美洲諸重要河流的發源地。

安第斯山脈不是由眾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條單線組成,而是由許多連續不斷的平行山脈和橫斷山脈***或科迪勒拉***組成的,其間有許多高原和窪地。分別稱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東、西山脈界線分明,勾勒出了該山系的主體特徵。東、西科迪勒拉總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東科迪勒拉有幾處向東凸出,形成形似半島的孤立山脈,或像位於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祕魯毗連地區的阿爾蒂普拉諾那樣的山間高原。

  3地質歷史

  安地斯山系是基於早期地質活動的新生代***最後的6,640萬年***期間地球板塊運動的結果。地質上屬年輕的褶皺山系,形成於白堊紀末至第三紀阿爾卑斯運動,歷經多次褶皺、抬升以及斷裂、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地殼活動仍在繼續,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安第斯山脈其中阿空加瓜山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山為世界最高火山,海拔6893米,南美洲多火山,它們主要分佈在安第斯山,這裡共有40多座活火山。

  組成科迪勒拉的岩石年齡古老,開始是亞馬遜堅穩地塊***或巴西地盾***受侵蝕的沉積物約於4.5億至2.5億年前淤積在堅穩地塊的西側。這些淤積物的重力使地殼下陷,產生的壓力和熱量又使淤積物成為更耐久的岩石。因此,砂岩、粉砂岩和石灰岩分別變成石英岩、頁岩和大理石。約2.5億年前,組成地球大陸塊的地殼板塊結合成超級大陸──盤古大陸。後來盤古大陸及其南部貢德瓦納古陸***Gondwanaland***發生分裂,板塊向外分散,南美洲大陸板塊與納斯卡***Nazca***大洋板塊互相碰撞***或會合***,產生造山運動,因而形成安地斯山脈。

  約1.7億年以前,南美洲板塊隨著東面大西洋展開而向西漂移;納斯卡大洋板塊的東緣在下面受到南美洲大陸板塊西緣的壓力,納斯卡板塊潛沒,這種複雜的地質基質開始向上隆起。這種潛沒-隆起過程伴隨著來自地幔的大量岩漿的侵入,先是形成了南美洲大陸板塊西部邊緣的火山弧,後又將熾熱的熔岩噴射到四周大陸的岩石中;這後一過程產生大量的岩脈和礦脈,其中含有具有經濟價值的、豐富的礦物,這對後來人類移居安地斯山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種活動的強度在新生代期間──特別是在1,500萬至600萬年前──進一步加強,於是出現了科迪勒拉的外形。作為最後結果的山系垂直差極大,從太平洋海岸外的祕魯-智利***阿塔卡馬***海溝的底部,到與之水平距離不足322千米***200哩***的高山嶺之間的高度差達12,192米***40,000尺***以上。形成安地斯山脈的地殼運動尚未結束,作為通常稱之為“火環”的更大的環太平洋火山系的一部分,安地斯山仍處在火山活動期,容易發生破壞性的地震。

  4屏障作用

  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從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綿亙約形成一道連續不斷的屏障。安地斯山脈將狹窄的西海岸地區同大陸的其餘部分分開,是地球重要的地形特徵之一,它對山脈本身及其周圍地區的生存條件產生深刻的影響。位於阿根廷境內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為西半球最高峰。

  5土壤特點

  決定安地斯山脈土壤種類及其性質的氣候、原始物質、地勢和生物之間的複雜變化,受到海拔高度的深刻影響。一般地說,安地斯山脈的土壤比較年輕,由於山勢陡峭而易受風雨的嚴重侵蝕。

  在火地島和巴塔哥尼亞安地斯南部難以形成土壤,冰河和強風作用使許多地方只剩下幾乎裸露的岩石。已發現的泥炭沼、灰壤和草地土壤都有厚層的腐殖質,排水很差。湖泊地區有火山土壤,富於有機物,便於排水。南緯45°以北,在海拔較高的地區土壤直接由岩石風化而成,較低的地區土壤呈棕紅色,並摻有礫石和石英,侵蝕嚴重。

  安第斯山脈南緯37°以北,阿塔卡馬沙漠由受到嚴重侵蝕的沙漠土壤覆蓋,缺乏水分和有機物,礦物鹽的含量卻很高。這類土壤***其間稍有差異***分佈在沿西科迪勒拉至祕魯北部一帶。

  從玻利維亞到哥倫比亞,高原和東科迪勒拉東側土壤的性質與高度密切相關。在安地斯荒野高原上,發育初期的土壤呈黑色,含有有機物。在1,829~3,658米***6,000~12,000尺***的高度上,盆地底部和緩坡上有棕色、紅色和黑色土壤。在排水較差的地方,土壤有一層滲透性的沙土層,比較肥沃;這類土壤對玻利維亞、祕魯和厄瓜多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哥倫比亞的稀樹草原土壤呈棕灰色,有一層深度不同的不滲水的黏土層。

  高海拔的土壤稀薄多石。從東科迪勒拉東側,向下直到亞馬遜河流域,稀薄、發育不良的潮溼土壤受到嚴重的侵蝕。湖泊和潟湖的附近為隱域土壤,包括腐殖黏土和鹼性土。從智利至厄瓜多的西科迪勒拉,由火山灰形成的土壤亦屬此類。

  大部分安地斯地塊的土壤為泛域土──沖積土和混有未經充分風化的碎石片的淺層土壤。在哥倫比亞,佈滿沙質棕黃色泛域土的山坡和狹谷,是大咖啡種植園的基地。

  6氣候特點

  氣候複雜

  安第斯山脈一般從火地島向北至赤道,溫度逐漸上升;但高度、臨海、降雨、祕魯***洪堡***寒流以及地形風障等因素,使氣候變得多種多樣。科迪勒拉的外坡***面向太平洋或亞馬遜河流域的山坡***與內坡的氣候有頗大的差別,這是因為外坡受到大洋或亞馬遜河流域的影響。永久性的雪線的高度也有很大的變化,在麥哲倫海峽為792米***2,600尺***,到南緯27°上升為6,096米***20,000尺***,以後開始下降,到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為4,572米***15,000尺***。與世界其他山區一樣,由於方位、緯度、晝長和迎風面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產生各種不同的小氣候。特別是祕魯,因為小氣候眾多,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複雜的地區之一。

  高海拔處的低氣壓或許對植物不那麼重要,但海拔高度卻造成了一些氣候變化,如氣溫、風、輻射和乾旱,這些決定了安地斯山脈不同地區的植物生長。一般說來,安地斯山脈可被畫分成幾個高度帶,每個高度帶有其典型的主要植被和動物;但緯度也造成了南部和北部的不同,靠近太平洋和亞馬遜盆地地區則反映了東、西科迪勒拉山脈內、外側山坡間的差異。

  往北的情況與此不同。西科迪勒拉山的南部特別乾旱,在祕魯中部和北部稍為潮溼一點***有溼氣和少量降雨***,而在厄瓜多和哥倫比亞則有大量或中等降雨量,相當潮溼。植被因此隨氣候而異︰南部植被稀少,類似荒漠,但在較高海拔處有乾草原。動物有小型南美鹿、美洲獅、兔鼠、豚鼠、毛絲鼠、駱駝、小鼠和蜥蜴;鳥類有神鷹、山鶉和蹼雞等。農業潛力很差。在東科迪勒拉山東側,從玻利維亞向北有繁茂的植被,大部分為熱帶森林,叢林動物豐富。

  11,500~13,400呎之間,地勢通常崎嶇不平,難以耕作。在哥倫比亞,這一地帶為高山稀疏草地或亞高山稀疏草地,有季節性降雨;在厄瓜多雨量豐富;在祕魯和玻利維亞的高山稀疏草地有中等或稀少的降雨。13,400~15,700呎***貧瘠乾冷高原***,植被由能抗禦低溫和夜間冰霜的植物組成;在16,000呎以上,幾乎沒有什麼植被。

  綜上:安第斯山脈屬於熱帶沙漠氣候

  降水

  降水量變化很大。南緯38°以南年降水量超過508毫米***20寸***,往北降水量減少,並有明顯的季節性。再往北到玻利維亞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祕魯高原、厄瓜多的谷地和哥倫比亞的稀樹草原,降雨適中,但雨量懸殊很大;在祕魯西科迪勒拉的西側降雨量甚小,在厄瓜多和哥倫比亞降雨量有所增加,在東科迪勒拉的東側***亞馬遜河流域一側***經常下大雨,並有季節性。

  溫度

  ***4,900尺***以下為熱帶氣候;向上至2,499米***8,200尺***為亞熱帶氣候,晝間炎熱,夜間溫暖;2,499~3,505米***8,200~11,500尺***晝間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很大,安地斯山脈的這一區域氣候最為宜人;3,505~4***11,500~14,800尺***氣候一般寒冷,4,115~4,785米***13,500~15,700尺***為荒野高原氣候,溫度經常在冰點以下;最後,在4,785米***15,700尺***以上的山頂和山脊為極地嚴寒氣候,寒風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