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歷史有著為指導現實、預測和開創未來提供借鑑以及教育國民、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歷史研究和歷史學習,主張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把懂得中國歷史當作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阪泉之戰

  黃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舉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須與之較量,於是誕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戰,炎帝和黃帝部族沒兵戈相見,而是通過廟堂的論戰來判定輸贏。阪是古時一種飲水的木具,炎帝和黃帝雙方一邊都有一個土池,每一個論點誰贏了,誰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會流入傾斜的一方,直到誰的池水先滿,誰就為最後的贏家!
 

關於歷史的手抄報圖片

  為什麼炎帝和黃帝會產生這樣一種輸贏的方式呢?因為炎帝和黃帝都為一家,後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家族的第一原則就是合族,而不是殺的你死我活,最後炎帝的小宗歸為黃帝的大宗,所以從黃帝開始,尊黃帝為人文始祖,華夏道統的象徵。而後的華夏文明其實就是在炎黃血脈之內的一種解釋,一種陳述,故不強調血脈,以人文判定!所以華夏王朝歷來就有這樣的概念就是清君側,而不是滅族的形式!採取滅族的一定是外來的夷狄,因為他們不在華夏血脈內!

  :華夏形成

  華夏是古代中國中原地區各族的合稱,亦作“諸夏”。據部分史學家的研究,中國古代的部族可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到春秋時期後面兩大集團基本同化,成為秦漢間所謂“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

 

關於歷史的手抄報圖片

  華夏集團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兩族最初居住在陝西,後來各自逐漸東遷。黃帝族順北洛水南下,又東渡黃河,沿中條山、太行山向東北發展,形成晉南的黃河一帶許多姬姓國,如虞、楊、韓、魏等。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順渭水東下,沿黃河南岸向東發展,形成姜姓國家,如申、呂、齊、許等。他們在東進過程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進行的戰爭,炎帝族戰敗,併入黃帝族,華夏逐漸形成。其後黃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華夏集團得以空前擴充套件。據載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華夏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便逐漸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