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世界上最小的蛇嗎

  很多人都非常怕蛇,一提起“蛇”簡直是聞風喪膽,但是有種蛇叫鉤盲蛇,小如蚯蚓,它是世界上最小的蛇。小編我雖然也怕蛇,但是竟然覺得這位長得像蚯蚓的“鉤盲蛇兄”有種萌萌噠的趕腳呢!

  11歲少年朱可起床時,發現臥室門口的地面上,一條蚯蚓在快速蠕動,趕緊叫來表哥張馳將其捉進瓶子。

  我表弟發現的,當時把他嚇壞了。”13歲的張馳指著一旁悶不作聲的朱可說,昨天凌晨2點,表弟朱可起床解手,看到地上有個黑乎乎的細長蟲子在快速蠕動。

  “我被表弟叫醒,用鑷子把它夾起來後,放入一個玻璃瓶裡。”張馳說,第二天上午,他和表弟起床後,越看越覺得“稀罕”,越看越不像蚯蚓。

  這條“蚯蚓”身體呈深紫色,體型細小,長約10釐米,頭部的鱗片非常細碎,不時吐出白色的細舌。很快,省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徐新傑很快認出它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種蛇,叫鉤盲蛇。由於體型細小,善於掘洞,因此經常被誤認為蚯蚓,在我國北方很罕見。

  鉤盲蛇,是蛇亞目盲蛇科下的一種無毒蛇種,主要分佈於非洲及亞洲,不過現在鉤盲蛇的分佈已推廣至世界各地。鉤盲蛇在中國亦被稱為地鱔及鐵絲蛇。鉤盲蛇廣泛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已知最北紀錄為宜昌和重慶,產卵2~7枚,卵徑12毫米×4毫米。

  鉤盲蛇是棲息於地洞的蛇種,由於體型細小,加上善於掘洞,因此經常被誤認為蚯蚓,唯一分別就是鉤盲蛇的身體並沒有分成明顯的段節。另外,鉤盲蛇的學名,是由印度教名詞“Brahmin***婆羅門***”拉丁化而來的。

  世界上最小蛇——鉤盲蛇:形態特徵

  不同地區的盲蛇,形態特徵都略有差異,體現為物種的多樣性。鉤盲蛇體型細小幼長,平均體長約只有6至17釐米。它們的頭部與尾巴兩端外表是一樣的,身體上也沒有明顯較為幼細的頸部,雙眼已經退化成兩顆小圓點。頭部的鱗片非常細碎,而且與身體其它部位的鱗片大小相同,而尾巴末端則有一枚很細小的尖鱗。成年的鉤盲蛇身體呈亮灰色或紫色。鉤盲蛇的細小眼睛上蓋有一片透明薄膜,顯示其雙眼已經失去視能。它們的眼睛並不能構成影像,不過仍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世界上最小蛇——鉤盲蛇:生活習性

  鉤盲蛇生活在腐木石頭下、落葉堆、垃圾堆和巖縫間等陰暗潮溼的地方,晚上及下雨過後會到地面上活動,行動敏捷。在全省低海拔地區都有分佈,數量尚可。

  鉤盲蛇經常在市區及農地出沒,它們生活於地下,並居於螞蟻或白蟻的巢穴中。盲蛇小時候吃螞蟻蛋,大了吃螞蟻。它們亦會生活於潮溼森林中的樹木內。鉤盲蛇的生息地帶主要取決於溼度及溫度。鉤盲蛇以螞蟻及白蟻為食,亦會進食它們的卵及幼蟲。鉤盲蛇是單性繁殖的蛇種,因此所有研究所能收集的鉤盲蛇樣本都是雌性的。它們主要會以卵生形式作繁殖,有時亦會直接產出幼蛇,每次的生產量約為8只左右。

  鉤盲蛇在土壤中主要捕食蛆蝴、多足類、白蟻和其他昆蟲卵、幼蟲、蛹,無疑對農作物是有益無害的蛇類。

  世界上最小蛇——鉤盲蛇:地理分佈

  鉤盲蛇主要分佈地是非洲及亞洲,不過如今已經擴充套件至世界各地,在澳大利亞及美洲地均能找到它們的蹤影。在非洲的喀麥隆、貝南、南非、多哥、象牙海岸、索馬利亞、桑給巴爾、坦尚尼亞海岸、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及塞席爾等地都能找到鉤盲蛇;在亞洲,鉤盲蛇則主要出沒於阿拉伯半島、伊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馬爾地夫、拉克沙群島、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琉球群島、臺灣、香港、華南地區、海南島、馬來半島、新加坡、新幾內亞、蘇門答臘與及附近的島群。在澳大利亞,鉤盲蛇分佈於達爾文市、昆士蘭北端等地。而在美洲,鉤盲蛇則出現於美國的麻省、佛羅里達等地區,亦散見於墨西哥及瓜地馬拉等地;鉤盲蛇也是拉克沙群島上所發現的唯一蛇種。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鉤盲蛇一點也不恐怖,以後大家在路上偶遇了這位“蛇兄”,大可不必驚慌,還可以勇敢Say Hello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