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飲食特色是什麼

  飲食文化在廣東文化中是很重要而且很有特色的一個分支,粵菜享譽海內外,"食在廣州"也早已聞名於世。所以,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廣東的飲食文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廣東的特色飲食

  1、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東江菜餚傳統特色的一大名菜,它的特點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濃。

  2、東江釀豆腐

  東江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逢年過節,東江人便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

  3、梅菜扣肉

  梅菜是惠州傳統特產,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溼不熱,被傳為“正氣”菜,而久負盛名。 這道菜的特點是:肉爛味香,吃起來鹹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

  4.八寶窩全鴨

  八寶窩全鴨與鹽焗雞堪稱東江菜中的“雙絕”。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蓮子、蝦米、魷魚、肉粒、鹹蛋等各種原料作餡,填入鴨腔內,經過氽、煲、蒸的手續巧制而成,以上湯佐食,濃郁芬香,軟滑可口,尤受日本客人歡迎。

  廣東的飲食文化知識

  首先,從主食上講,廣東地處亞熱帶,糧食盛產水稻,因此廣東人主要以米飯作為主食,或以米制成各式點心、小吃,頗具嶺南特色,與北方的麵食文化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南方各地都較為普遍的主食,而廣東飲食文化主要與其他地區的不同,正是由作為四大菜系直一的粵菜來體現的特色飲食。粵菜作為廣東飲食文化的標誌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廣東菜能成為國內四大菜系之一,並不是虛有其表的,由其特點便可略見一斑。廣東菜有此美譽,其特點主要有三,其一:選料雜博、無所不食;其二:博採眾長、講究實際;其三:製作精細、追求享受。有關選料雜博、無所不食這一特點,沒有真正領悟到廣東飲食文化的人,必會瞠目結舌,感到殘忍,甚至噁心。而生活在廣東或對廣東飲食文化有所瞭解的人,就會對此表示歡迎或會覺得這樣也在情理之中。

  在古代,廣東廣西一帶河汊縱橫,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其東、北方有南嶺、西面有云貴高原,整個地區就在丘陵之中,被丘陵地貌所環繞,林豐草茂,嶺南佳果豐富,同時豐盛的樹林孕育著許多飛禽走獸,其南面是廣闊的海洋,這裡又是珠江的入海口,灘塗遼闊,出產不少鹹淡水產和兩棲類動物,這使古廣州成為中國飲食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粵菜的形成歷史悠久,秦漢以前就有了雜食的習慣,以後各朝各代的更迭,大量的移民從北方南遷至此,也帶來了各式的食物,這使粵菜可以得到發展。粵菜的發展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北宋末,宋帝帶領許多名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和原材料傳到廣東一帶,使粵菜得到豐富;另一個階段就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廣州的對外開放,國外文化大量湧進中國,而廣東則首先消化了這種外來文化,並與自身原由的文化糅合成為有廣東特色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當然也包括有飲食方面的。

  經過長期的發展,便形成了現在的這種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無不可入餚,傳統的蛇、鼠、雀、蟲、狗、貓等都是其它菜系難以接受的,而最近幾年則有蝸牛、螞蟻、仙人掌等創新,這些都是其他菜系想象不到的。以蛇為例,其它省份是不敢***的,而在粵菜中蛇卻是上等佳品,而蛇體內的蛇膽更是令人喜愛。古籍《南越異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謠:"蚺蚺大蛇,既洪且長,賓亨嘉宴,是豆是觴。"可見廣東人吃蛇之歷史是何其悠久,如今,吃蛇的風氣仍十分興盛,且有越演越烈之勢,各地都設有養殖場。

  事實上,廣東人的這種無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開放的心態在飲食上的反映。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廣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形成了廣東人一種開放性的思維結構,同時由於地處邊疆,長期以來受正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較少,中原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不斷淡化,從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納力。

  廣東菜形成於秦漢時期,它以本地的飲食文化為基礎,吸收國內京、魯、蘇、川等菜系的精華和西餐的烹飪技術,逐漸形成獨特的南國風味。 這就是廣東飲食文化的第二個特點--博眾採長、講究實際。

  廣東飲食文化在吸收國內其他菜系的優點及國外飲食文化的同時,也逐漸地屏棄了一些陋習,形成不尚奢華、不鋪張、講究實際的風格。廣東人的飲食,講究少而精,即使宴請賓客,也絕不鋪張浪費,即使是到餐館酒店設宴也會精打細算,儘量使人吃飽而不浪費,即使吃剩的菜也喜歡"打包"帶回家。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外交流也逐漸增多,這使的西方的快餐文化迅速在中國發展,而在廣東,對本土的飲食習俗也有十分大的衝擊,隨著經濟活動的日益緊張,媒體宣傳的力量越來越大,使得不少人特別是青少年及兒童的飲食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種飲食觀念的變化是好是壞,難以評論,但就這種相容幷蓄的特點,正在不知不覺中推動飲食習俗的發展。

  "食在廣州"這一理念早已傳遍大江南北,名揚海內外,無數遊客慕名前來品嚐,感受這種獨特的嶺南飲食文化。

  "食在廣州"這種飲食潮流為何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於廣東飲食文化中"製作精細、追求享受"這一特點,還有就是菜式豐富。憑著選料的優勢,不少菜式從傳統的搭配和食法中轉換產生,例如一到菜,更換其中一種原材料,那麼也就變成另一到口感完全不同的佳餚。當然,一到鮮美的佳餚的製作,有賴於各個環節之間有條不紊的協作,粵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飪時間、起鍋、器皿、上菜方式等諸多環節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例如做魚講究即殺即烹,這樣才能保持魚的鮮美,拼盤的製作必須注意配料的選擇,以達到造型美觀、口味豐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盤,不僅是一道佳餚,更是一件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

  廣東美食追求製作精細可以對"雞"的製作上體現。雞可說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幾種肉類之一,而在廣東,雞可製作出幾百種不同的菜餚,可讓客人遍嘗幾十種雞餚而絕無重複之感,幾乎每個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的招牌雞,如廣州的廣州酒家有文昌雞、北園酒家的花雕雞、佛山的柱侯雞、清遠的白切雞等,不勝列舉,各具特色。而白切雞,則早已成為百姓餐桌上的菜餚,逢年過節是不可少的。白切雞的製作,必須精心的去烹製,選料必須是用小母雞或閹雞,製作中最重要的是控制火候,以剛熟、切開後兩腿骨還微帶血絲者為宜,倘若過火,肉質變老,便失去了白切雞爽滑鮮美的特點。

  飲食製作的精細,與廣東人強調個人價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開。廣東經濟較為發達,食物也已不僅僅作為填飽肚皮的東西,現在早已是追求享受。這使得對食物的製作變得越來越精細,追求色香味形意等。

  飲食的特點只能概括的區分與其他菜系的不同,真正能體現廣東人的飲食習慣,還得依靠對百姓餐桌是的菜餚來體現。

  廣東菜,有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三大類。廣州菜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兼京、蘇、揚、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為一體,自成一家。廣州菜取料廣泛,品種花繁多,令人眼花燎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土裡鑽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兔,甚至被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製之列,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驚異。廣州菜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廣州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鹹,當中有以甜為主。

  廣州菜中較為有代表性的菜餚有:龍虎鬥、白灼蝦、烤乳豬、香芋扣肉、黃埔炒蛋,燉禾蟲、狗肉煲、五彩炒蛇絲等。其中龍虎鬥以蛇為龍以貓為虎煲成一鍋,是為佳餚;還有烤乳豬也是一絕,皮脆肉嫩……

  潮州菜以烹調海鮮見長,刀工技術講究,口味偏重香、濃、鮮、甜。喜用魚露、沙茶醬、梅羔醬、姜酒等調味品,甜菜較多,款式百種以上,都是粗料細作,香甜可口。潮州菜喜歡擺12款,上菜次序有喜歡頭、尾甜菜,下半席上鹹點心。秦以前潮州屬閩地,其語系和風俗習慣接近閩南而與廣州有別,因淵源不同,故菜餚特色也有別。其代表菜餚有:燒雁鵝、豆醬雞、護國菜、什錦烏石參、蔥姜炒蟹、幹炸蝦棗等,都是潮州特色名菜,漢傳嶺南地區及海內外。

  東江菜又稱客家菜,這也是在廣東較有分量的菜系,所謂客家,是古代從中原遷徙南來的漢人,客居嶺南,因此成為客家人。客家人多是整村而遷或是整族而徙的,因而許多風俗習慣仍沿襲中原的,菜餚特色也有所保留。客家菜以惠州菜為代表,下油重,口味偏鹹,醬料簡單,但主料突出。喜用三鳥、畜肉,很少配用菜蔬,河鮮海產也不多。代表品種有:東江鹽雞、東江釀豆付、爽口牛丸等,表現出濃厚的古代中州之食風。

  粵菜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是我國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韻 味, 獨樹一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烹飪技術之精妙,菜式美點之紛繁多樣,味道之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之完美,都可謂首屈一指。在今日中華大地,從京城到邊疆,從沿海到關外,一股“粵菜風”正風靡全國,甚至衝擊著其它菜系原先佔據的市場。粵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

  與潮菜、粵菜比較,客家菜偏重“肥、鹹、熟”,這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首先因為他們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鹹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廣東的飲食文化特點

  選料雜博無所不吃

  粵菜作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選料之廣博而聞名。在粵菜中,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無不可入餚,蛇、鼠、雀、蟲、狗、貓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結舌的選料,卻被奉為席間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的,如古時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語,連誤以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嚇得生病,更不要說吃了。而在粵菜中,蛇卻是上佳選材,廣東人吃蛇,可謂源遠流長,而在粵菜中卻是上佳選材,《南越異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謠:“蚺蚺大蛇,既洪且長,賓亨嘉宴,是豆是觴。”如今,廣東的蛇饌已有近50餘種,並有多間以蛇為基本菜式的餐館,許多外國人、外地人來廣東,都會品嚐一下蛇饌,以為快事。

  事實上,廣東人的這種無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開放的心態在飲食上的反映。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廣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形成了廣東人一種開放性的思維結構,同時由於地處邊疆,歷代王朝對它的控制比內地弱,受正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較小,中原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不斷淡化,從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納力。

  博採眾長講究實際

  粵菜形成於秦漢時期,它以本地的飲食文化為基礎,吸收國內京、魯、蘇、川等菜系的精華和西餐的烹飪技術,如粵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過來的,煎、炸等法就是從西餐中借鑑過來的,逐漸形成獨特的南國風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從歷史接觸中探求關係,在兩地同樣事物的比較中,質的相似愈大,相互傳播也愈顯著。廣東文化的開放性,必然具有相容性,從而使飲食文化具有相容幷蓄的特點,在不知不覺中推動飲食習俗的發展。

  廣東飲食習俗在博採眾長的同時,能逐漸摒棄外地飲食中的某些陋習,形成不尚奢華、講究實際的風格。廣東人的飲食,講究少而精,即使宴請賓客,也絕不鋪張浪費,以吃飽、吃好為原則,這與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北方人的鋪張,正是由於禮儀上的拘泥,這固然有其豪爽可愛的一面,但更應看到,飲食上的繁文縟節,是無法為現代社會的行為方式所接納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廣東人不重視禮儀,恰恰相反,廣東人請客非常注重禮貌,使客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而那種脫離實際的鋪張,則是務實的廣東人所不願為之的。

  廣東人體現在飲食風格上的務實精神,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廣東人不尚虛名,講究實際,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務虛的精神對廣東的影響不深,相反,他們卻受到西方人的求實態度的薰陶。這種影響形成了廣東人對飲食既能博採眾長,卻又保持著務實態度。

  製作精細追求享受

  一道鮮美佳餚的製作,有賴於各個環節之間有條不紊的協作,粵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飪時間、起鍋、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諸多環節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如做魚講究即殺即烹,這樣才能保持魚的鮮味;再如其拼盤的製作,必須注意配料的選擇,以達到造型美觀、口味豐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盤,不僅是一盤佳餚,更是一件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

  在粵菜中,最見於師傅製作功夫的莫過於雞饌了,凡幾百種之多,能讓客人遍嘗幾十種雞餚而絕無重複之感,幾乎每個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創制的招牌雞,如廣州酒家的文昌雞、北園酒家的花雕雞、佛山的柱侯雞、清遠的白切雞等,不勝列舉,各具特色。如白切雞,必須選用小母雞或閹雞,以清遠三黃雞為最佳,製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剛熟、切開後兩腿骨還微帶血絲者為宜,倘若過火,肉質變老,便失去了白切雞爽滑鮮美的特點。

  飲食製作的精細,與廣東人強調個人價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開。享受並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樂,它屬於一種道德的範疇,同禁慾主義相對應。禁慾主義拒絕塵世的財富和享受,抑制慾望以達到某些社會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從道德型別來看,廣東文化不屬於禁慾主義,而表現出享受主義的傾向,充滿了世俗享樂的人性和情調,表現在對舒適、快樂、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拼命地幹活,盡情地享受為宗旨。享受一詞,在中國文化中一直被賦予貶意,總把它與不勞而獲聯絡在一起,認為享受就是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資產階級才有資格享受。其實,享受是人類非常高階的一種生存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的一種必然的文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飲食習俗更向高檔次發展,對傳統的價值觀念進行強烈的衝擊,傳統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窮”,安於“簞食瓢飲”的生存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儒家把操守作為衡量人格的唯一標準,把守窮作為堅持操守的象徵,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將人類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線上。改革大潮中的廣東人意識到,生活上不尚奢華是可取的,但絕不能以窮作為判定操守的標準,這使他們能夠放開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標準的不斷提高。

  飲食習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食物不僅僅是含有可供人類利用以維持生命的有機物,對於每一種食物及其消費方式,還需要由文化對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標籤。同樣,廣東人對其飲食的選擇,也正是其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美食的改革與創新,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歡。


廣東的飲食文化的人

1.中國與美國飲食文化差異

2.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文章

3.談中國的飲食禮儀

4.淺談飲食文化特色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