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黃疸產生的原因

  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因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所引起的面板、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黃的症狀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幼兒黃疸的原因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較為常見,由於新生兒紅細胞壽命短***70~90 d***、破壞快,同時肝細胞攝取、結合、轉化和排出膽紅素功能不足,因此多數健康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可有輕度暫時性高膽紅素血癥,稱為生理性黃疸。其血清總膽紅素>34 μmol/L,但≤221 μmol/L***早產兒≤257 μmol/L***,無貧血。臨床特點是在出生後2~4 d鞏膜、面板有輕度黃染,5~7 d達高峰,10~14 d消退,早產兒可延長至1個月開始消退。嬰兒一般情況好,食慾、大小便均正常。

  處理方法:不需特殊處理。

  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見於純母乳餵養兒。早髮型發生在出生後3~4 d,黃疸重;遲髮型發生在生後7~14 d,黃疸輕。停止餵母乳後,膽紅素下降>50%,再餵母乳後黃疸又出現,但程度輕微,以後逐漸消退,預後良好。

  處理方法:治療只需停餵母乳2~3 d。

  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產生的原因是紅細胞破壞過多、過快,使血液中間接膽紅素增高。常見的疾病:①母子血型不合***我國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見***;②紅細胞酶缺陷***如G-6-PD缺陷等***;③紅細胞結構缺陷***如球形細胞性貧血***,其臨床特點因病而異。常見的ABO血型不合,在出生後1~2 d即有黃疸、間接膽紅素增高***>221 μmol/L***,嚴重者有顯著貧血和網織紅細胞增多、大便發黃、尿為深黃色等表現。

  處理方法:對黃疸嚴重者***總膽紅素:足月兒>204 μmol/L,早產兒>170 μmol/L***可採用藍光照射,對少數嚴重ABO血型不合,如出生時臍血總膽紅素>68 μmol/L,血紅蛋白<120 g/L,伴水腫、肝大、脾大、心衰者,應立即行換血輸血治療。

  阻塞性黃疸

  主要見於先天性肝內肝管或肝外膽道閉鎖,其臨床特點是生後2~3 d,胎便排完後,大便為白陶土色,直至1~1.5個月後。黃疸嚴重時,大便表面或其淺層為淺黃色。出生後1周左右出現黃疸,並進行性加重。肝臟腫大,並呈進行性加重,且質地變韌,最後發硬。血常規檢查無貧血,早期血液直接膽紅素進行性增高,1~2個月後,由於肝功能損害,間接膽紅素也升高。

  處理方法:經膽道造影明確為膽道閉鎖後,及早手術治療。

  新生兒肝炎綜合徵

  由於在新生兒期發病,嬰兒期症狀明顯,因此也稱為嬰兒肝炎綜合徵。病因不明,可能與各種感染和先天性代謝異常有關。在黃疸時期主要症狀、黃疸發生時間和持續時間及輕重程度上,差別很大。多數患兒肝脾腫大,血清直接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都增高,伴肝功損害。

  處理方法:應針對其可能病因進行保肝治療***常用藥物有維生素B、維生素C、輔酶A、二磷酸果糖、門冬氨酸鉀鎂等***。退黃治療也有一定療效,治療藥物有利膽素、尼可剎米、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中藥四川大金錢草***30~60 g***用水200 mL煎至50~100 mL,分2次服,此藥有促進膽汁分泌、鬆弛膽管括約肌的作用。

  黃疸的症狀

  ***1***黃疸伴腹痛;病毒性肝炎可有肝區隱痛或脹痛}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區持續脹痛;膽石症患者往往先有腹痛繼而出現黃疽;膽道蛔蟲病常有急性上腹絞痛、脹痛,多發生膽總管炎或蛔蟲堵塞後出現黃疸;溶血性黃疸特別是溶血危象時可出現上腹及背部痠痛;胰頭癌常有腰背痠痛,以夜間為著;肝癌、肝膿腫可出現劇烈的肝區疼痛,肝癌引起的肝破裂可引起全腹劇烈疼痛。

  ***2***黃疽伴其他消化道症狀:急性肝炎在黃疸發生前常有食慾減低、上腹飽脹、急性膽道疼痛、急性溶血、長時間乏力、納差。體重減輕後發生黃疸,要高度考慮惡性腫瘤,如胰腺癌、肝癌等,特別是老年人。

  ***3***黃疽伴尿和糞便顏色改變:肝細胞性黃疽時尿色加深,糞色淺黃;膽汁淤積性黃疸時尿呈濃茶色,糞色淺灰或白陶土色;溶血性黃疽發作時尿呈醬油色,糞便顏色加深。

  ***4***黃疽伴發熱:病毒性肝炎在黃疽前常有低熱和上腹疼痛後出現黃疸。細菌性肝炎、敗血症患者往往高熱、寒戰、胸及全身不適。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症往往持續高熱、全身衰竭、血細胞減少,伴黃痘。溶血性黃疸高熱繼而出現黃疸。肝癌等惡性腫瘤均可伴有高熱。

  ***5***黃疸伴面板瘙癢:見於膽汁淤積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

  ***6***黃疸伴體重改變:見於癌腫,體重進行性減輕。

  ***7***黃疸伴消化道出血、鼻出血、水腫、腹水及神經精神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