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習慣的勵志故事

  習慣是一個人思維和行動的真正領導者,從小培養起來的良好習慣,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能踏上成功的列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讓好習慣主宰人生

  亞歷山大帝王圖書館發生火災的時候,館裡所藏圖書被焚燒殆盡,但有一本不很貴重的書得以倖免。有一個能識幾個字的窮人,花了幾個銅板買下了這本書。書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書頁裡面卻藏著一樣非常有趣的東西:一張薄薄的羊皮紙,上面寫著點鐵成金石的祕密。所謂點鐵成金石,是一塊小圓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屬變成純金。小紙片上寫著:這塊奇石在黑海邊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觀跟海邊成千上萬的石頭沒什麼兩樣。謎底在於:奇石摸起來是溫的,而普通的石頭摸起來是冰涼的。這個窮人於是變賣了家當,帶著簡單的行囊,露宿於黑海岸邊,開始尋找點鐵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撿起來的冰涼的石頭隨手就扔掉的話,那麼他可能會重複地撿到已經摸過的石頭,而無法辨認真正的奇石。為防止這種情形的發生,每當撿起一塊冰涼的石頭,他就往海里扔。一天過去了,他撿的石頭中沒有一塊是書中所說的奇石。一個月,一年,二年,三年……他還是沒找到那塊奇石。但是,他不氣餒,繼續撿石頭,扔石頭……沒完沒了。有一天早上,他撿起一塊石頭,一摸,是溫的!他仍然隨手扔到了海里,因為他已經養成了往海里扔石頭的習慣。這個扔石頭的動作太具習慣性了。以至於當他夢寐以求、苦苦尋覓的奇石出現時,他仍然習慣性地扔到了海里。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習慣一旦養成之後,便用不著藉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就拿那個窮人來說,他多少年風餐露宿,苦苦尋覓,為的就是那塊點鐵成金石。可是當他找到後,他卻隨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塊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頭的習慣性動作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遺憾不已的蠢事。他的多年點鐵成金夢,也像肥皂泡一樣頃刻破滅了。

  正如培根所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他的話就像是對那個窮人說的似的,準確,深刻!然而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它的警示意義。要擁有美好人生,必須養成一種好的習慣,讓它服務於我們。

  養成好習慣的小故事

  一位有成就的鋼琴家聊天時說:北大荒的8年,我不知是怎麼過來的。飢餓、骯髒、寒冷,還有險惡的人際關係。他搖頭,難以置信地說:真不知是怎麼過來的。

  我笑言,當年你關閉了意識當中有關整潔、溫飽的感知閥門,靠適應這種基本的生物本能過日子。

  人在耐受力方面常有奇異的成績。這與其歸功於毅力,不如算在適應性的賬上。由於適應性在人體內部巨大的張力,無論多麼高貴整潔敏感的人在最後關頭都能夠委身於貧賤齷齪粗鄙的環境中生存。這時,茹毛飲血的遠祖的基因在體內被啟用,視髒亂差於不顧,求生成了第一要求與惟一的快樂源。

  與適應性同樣強大的是人的習慣,實際上,習慣是適應的另一種說法。那位鋼琴家說,儘管我像***到處尋找食物,但8年中我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粗話,沒有附和過猥瑣下流的笑話,我始終在內心的語言系統裡抵制這些低階的東西。

  在惡劣的環境中,人的適應性幾乎是不加選擇的,人的高貴也在此刻顯露出來——決不習慣自己的醜陋。

  一個人之所以在許多年後變得庸俗醜陋,因為在生活中,美好與醜陋的東西幾乎一樣多,事實上後者更多一些。而人的適應性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在意識之外大顯身手。那麼,在歲月的河流中,一個人無形之中變得愚蠢、畏葸、詭異與狡黠就不令人奇怪,雖然向他們指出這一點對方會奇怪甚至憤怒。在冬季,詢問隨季候變化轉換毛色的狐狸:你的毛何以變黃?狐狸也會大吃一驚。

  在習慣的力量面前,保持誠實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誠實。守衛高貴的途徑只有——高貴。

  從小養成的習慣決定一生

  人們盼望上稟賦予自己高智商,渴望擁有大智慧,卻往往疏忽了最大的智慧——習慣。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盧致新在談到勝利的人們似乎永遠在勝利,失敗的人們似乎永遠在失敗的原因時說:“習慣兩個字在起作用,一個人習慣於怠惰,他就會無所事事地到處散步;一個人習慣於勤懇,他就會孜孜以求,戰勝一切艱苦,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培根論人生》一書中,這位巨大的思想家深入地指出:“人們的舉動,多半取決於習慣。一切本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即使是人們發誓、起誓、打包票,都沒有多大用。”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首,在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試驗室學到了您以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是在幼兒園。”

  “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潔;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現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細心察看四周的大自然。從基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體東西就是這些。”

  這段對話是耐人沉思的。從幼兒園學到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入的。這也闡明從小養成的習慣會跟隨人的一生。

  有這樣一首小詩:《釘子》——喪失一顆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役;輸了一場戰役,亡了一個國度。

  這首小詩闡明瞭一顆釘子與一個國度的關係。細細品味,可以發明小詩裡蘊含著一個大哲理,那就是:要想勝利,必需從小事做起,而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惟有從小事做起才行。誠如教導家蒙臺梭利所說:“三歲決議一生。”

  柏拉圖曾告誡過一個遊蕩者:“人是習慣的奴隸。”英國詩人德萊敦也說:“首先我們養成習慣,隨後習慣養成了我們。”不同的童年培養了不同的人生,而這“不同”的基礎點就是行動習慣的不同。

  “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情;播種一種性情,收穫一種人生。”好的習慣對於人生是十分主要的、它可以讓人的一生產生重大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