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波利之戰簡介

  加里波利之戰始於一個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佔領伊斯坦布林。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加里波利之戰分析

  中文名稱:加里波利之戰

  參戰部隊:英國、奧斯曼帝國

  戰爭結果:奧斯曼帝國勝利

  時  間: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

  地  點: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島

  人  物:伊恩·漢密爾頓 桑德斯 凱末爾

  加里波利之戰詳情

  海戰

  不可抵抗號***HMS Irresistible***被水雷擊沉,1915年3月18日。英法兩國投入戰役的共計有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隻,並指定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Sackville Carden***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艦隊從2月19日炮轟達達尼爾海峽。1915年3月18日,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 4艘軍艦立即觸發水雷,艦隻慌忙撤退。

  在陸地上,土耳其軍隊在遭受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退卻,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衝上海岸。至此,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贊德爾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已洞悉對方計劃中的加里波利登陸戰,火速調動軍隊至戰區。土耳其軍隊掘壕堅守,依據半島複雜的地形建立了強大的防禦體系,又在該地集結炮兵部隊。

  在英法軍隊準備擴大戰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也打了個措手不及。1915年3月3日,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也被當作傷員送回英國。

  陸戰

  為奪回海灘,盟軍判斷一定要以陸軍佔領加里波利,才可得到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協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了一支近八萬人的遠征軍,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ANZAC***。英國兵部大臣赫瑞修·基欽納***Horatio Kitchener***命有“詩人”之稱的英國陸軍伊恩·漢密爾頓***Ian Hamilton***負責指揮這次戰役。與其對陣的是由馮·贊德爾斯率領的土耳其新編第五集團軍,有八萬四千人。當協約國遠征軍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火力又佔壓倒優勢。

  登陸

  根據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分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英國軍隊從海麗絲岬***Cape Helles***登陸。在英國登陸之前,澳新軍團先在更北面近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灘登陸。

  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後,協約國部隊同時展開登陸行動。由於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目標以北的一個無名小灣***今澳新軍團灣***。同一天,英國和印度部隊在海麗絲岬同樣遭到土耳其猛烈火力。法軍在海峽對面,達達尼爾亞洲一邊登陸,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軍。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登陸軍根本就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實際上陷入了不穩固的、難以防守的立足點。

  土耳其軍隊在穆斯塔法·凱末爾***後來“土耳其之父”阿塔土克***的指揮下,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

  僵持

  1915年5月1日,土耳其軍隊大舉反攻協約國部隊最南面的一個登陸場。在戰鬥中,英國戰列艦霍萊伊特號***HMS Goliath***、勝利號***HMS Triumph***和威嚴號***HMS Majestic***驅逐艦相繼被擊沉。結果英國撤離了大批艦隻,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了海軍的支援,也失去了火力優勢。

  1915年5月6日至8日,協約軍向克里希亞***Krithia***進攻,死傷慘重,最終失敗。19日土耳其沿著整個澳新軍團前線又發起反攻。士兵在一連串自殺式衝鋒中戰死。澳新軍團無法佔領預定的山頭目標,他們被困守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的陣地上。

  隨著夏季的來臨,上坡上遍地屍體,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士兵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鬥減員持續增加。但協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了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馮·贊德爾斯也在拼命集結土耳其軍隊,準備迎擊新一輪的進攻。

  8月進攻

  1915年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Suvla Bay***拉開。配合這個計劃的兩場戰鬥在獨鬆***Lone Pine***和尼克山谷***The Nek***展開。這次行動由英國陸軍資深將領弗雷德裡克·斯托普福德***Frederick Stopford***指揮,由於土耳其人在蘇弗拉灣的防守比較薄弱,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隊上岸後未能及時擴大登陸場、鞏固灘頭陣地和向內陸推進佔領制高點,寶貴的戰機再次被錯過了。馮·贊德爾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調了近2萬土耳其軍隊抵達蘇弗拉灣,搶先在薩里巴依爾山脊設定了一道臨時防線。凱末爾親自領土軍成功遏制了協約國軍隊前進的步伐。9月戰事開始又陷入僵局。

  撤退

  半島南岸W海灘,1915年9月,漢密爾頓被召回並被解除了指揮權,察爾斯·門羅***Charles Monro***接替了他,但協約國軍隊的傷亡人數仍與日俱增。初冬寒冷,許多兵士患病,嚴重凍傷迅速在部隊中蔓延,超過16,000人凍傷,有人甚至凍死。1915年11月23日,國防大臣基欽納視察戰場後,不得不下令按階段撤退。9萬軍人祕密撤離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沒有發覺。整個戰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動,傷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後,這次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也就正式宣告徹底失敗。

  加里波利之戰的影響

  加里波利之戰是一戰中的著名戰役,是當時最大規模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行動。此戰以奧斯曼帝國勝利告終,協約國戰敗且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丘吉爾下臺,名譽掃地,因而此戰也稱為丘吉爾的“滑鐵盧”。

  史學家分析此次作戰,計劃疏漏,指揮不當,配合不力,導致傷亡慘重。其中,失敗很大原因歸咎於指揮者的優柔寡斷,正如一名英國曆史學家所言:“這是一個正確、大膽而有遠見的計劃,但卻被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英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錯誤給斷送了。”

  在加里波利戰役期間,穆斯塔法·凱末爾還只是土耳其第19師的師長。多年以後,在成功領導軍隊贏得獨立戰爭並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他被尊稱為“土耳其之父”。

  史書記載,一名澳大利亞士兵曾與凱末爾意外遭遇,並試圖向他射擊。但一股無法解釋的力量使他的肌肉麻痺,子彈只射中了凱末爾的表,而他本人卻安然無恙。這塊壞了的表據信在德國人手裡,並曾引起土耳其和德國之間的外交爭端。

  戰壕戰是很殘酷的。雖然彈藥不足,但每平方米土地平均仍落下了6000顆子彈。協約國8月份在蘇夫拉灣的攻勢同樣未能達到目的,進攻部隊的消沉情緒最終導致樂觀的丘吉爾計劃落空,奧斯曼帝國獲勝。協約國的戰敗使丘吉爾丟了官,名譽掃地。

  澳大利亞大學教授布魯斯說:“在我們的國家,人們都說加里波利戰役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勝利和英帝國的失敗。有人指責英國將我們拖入了那場敗仗,我們認為我們的作戰方式是勇氣和膽量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