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建築有怎樣的建築風格

  印度有著不亞於中國的文化底蘊,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存在,它有著怎樣的建築呢?建築風格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古印度建築的建築風格

  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印度就出現了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這兩座巨集偉的大都市。特別是摩亨佐·達羅城,從現存遺址來看,顯然曾經經過嚴格的規劃:全城分成上城和下城兩個部分,上城住祭司、貴族,下城住平民;城市的街道很寬闊,擁有很完整的下水道;城裡有各種建築,包括宮殿、公共浴場、祭祀廳、住宅、糧倉等等,功很明確。在那麼早的時間就擁有如此成熟的城市,實在令人驚歎。

  印度是佛教和婆羅門教的發源地,又曾經受到伊斯蘭教的重大影響,因此宗教建築在古代印度始終是主流。

  古印度的佛教建築

  佛教建築的種類主要有窣***音“蘇”***堵波、石窟和塔。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孔雀王朝基本統一了印度全境。孔雀王朝的國力很強大,君主崇信佛教,特別是著名的阿育王,對於修建佛教建築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其在位期間在印度廣闊的疆域裡修建大量的窣堵波、石窟和塔。

  窣堵波是一種半圓形的建築,樣子像墳墓,又像倒扣著的飯缽,所以這種造型也叫“覆缽”。窣堵波主要用來掩埋佛祖釋迦摩尼或其他聖徒的“舍利”。據說其外形有象徵天穹的寓意,顯得非常莊嚴肅穆。桑吉窣堵波是印度最大的一座窣堵波。

  相傳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共建有8.4萬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吉,現存3座,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號遺址***又稱桑吉大塔***,具有濃厚的佛教傳統氣息。建於公元前250年,後來又經過多次擴建。其龐大的半圓體用磚砌築,外面有一層紅色的砂石,直徑32米,高12.8米,坐落在4.3米高的臺基上。圓頂上建了一個方形的亭子,最上部是一根竿子,頂著三個華蓋傘似的圓盤,這圓盤被稱為“相輪”,象徵著極樂世界。窣堵波的周圍有一圈石頭欄杆,還建了四座10米高的石門,每座門上有三道橫樑,模仿木結構的式樣,樑上和柱子上都佈滿了關於佛祖故事和動植物的雕刻。

  古印度人相信大地的深處與神靈具有某種神祕的聯絡,所以熱衷於在堅硬的山岩峭壁上開鑿各種洞穴,以供僧人修行或信徒進行宗教儀式之用,這就是石窟。石窟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居住用的僧房***毗pi窟***,另一種是祭祀聚會用的聖殿***支提窟***。

  石窟一般在門口做一個火焰形的門洞,主要空間藏在山岩裡,光線很灰暗。印度一共有1200多個石窟,最大的一座卡爾利石窟屬於支提窟,高13.7米,深達37.8米,裡面有很整齊的兩排八邊形柱子和拱形的屋頂,顯得非常寬敞。洞穴***處有一道石頭門廊,門廊的上方開有馬蹄形的視窗用來通風。在它的盡端,設定了一個小窣堵波作為膜拜的物件。

  印度另一處著名的石窟是西部地區的阿旃***音“沾”***陀石窟群。這批石窟一共有30個,開鑿在懸崖上,其中有5個是宗教儀式使用的支提窟,其餘都是僧房。其中的僧房有模仿木結構建築的痕跡,三面石壁,室內常常有一個小水池。

  某些地方的窣堵波造型逐漸發生變化,下面的臺基越來越高,形成高大的塔身,而半圓形的覆缽卻縮小成為頂上的一支剎,這樣就出現了新的建築型別——佛塔。印度的佛塔通身由石頭砌築的,沒有一層一層的簷,造型與中國寶塔很不一樣。印度最著名的塔是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塔。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