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量說課稿

  物質的量是一個教學難點,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第一課時。本課時主要涉及第二節第一部分物質的量。本課時內容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見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簡單的承上啟下,它貫穿於高中化學的整個教學,它屬於“工具性”概念, 學生在今後幾乎每一節課的學習都會不斷頻繁使用,在化學計算中處於核心地位。是學生進一步順利學習,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環節,所以是本章、本冊乃至整個高中化學的重點內容。本課時主要介紹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這些概念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 、難懂,具有很高的知識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將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目之間的簡單換算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體驗“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習類比推理、歸納推理,辯證邏輯思維等一些基本的科學方法。

  ***2***重視師生交流和生生互動,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使用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學生認識到化學計量的出現對化學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培養熱愛化學、熱愛科學的情感,感受到巨集觀和微觀的完美結合。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的概念、單位——摩爾,以及物質的量與阿伏加德羅常數、微粒數之間的運算關係關係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二、說學情

  本節課學習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學生,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高中自主學習方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節課的概念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建構自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

  三、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讓學生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二***講練結合: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四、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法、合作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說說我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穿插我對重難點的處理和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我將本節課分為四個部分: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2.教學內容的實施;3.深入引導,總結提高;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本節課概念多,理解難度大,學生認知水平又比較低,所以教師應採用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強直觀性教學。所以,創設情景,非常重要。

  情景1:走進生活中的計量。

  一雙筷子 一打鉛筆 一箱啤酒

  接著引出對於外觀越小的物質比如說大米和大頭針,我們就很少說買多少粒大米,我們一般說買多少斤大米,再比如我們很少說買一個大頭針,我們一般都說買一盒大頭針。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學生會很自然地總結出外觀越小的物質,用集團來計量較方便。為學生建構微觀粒子的集合作鋪墊。

  情景2: 逐步抽象,揭示本質。越小的物質,小到極致,就是我們的微觀粒子。設問一滴水中到底有多少個水分子呢?給出學生一個數據並生動的描述它的大小。

  設計意圖:水大家很熟悉,這一情景的創設與原有的舊知識經驗相聯絡,這樣新知識最容易被同化,理解和接受。學生自然會感覺到描述微觀粒子採用集團計量,勢在必行,問題繼續推進:多少個作為一個集團合適呢?一個集團又應該稱為什麼呢?繼續推進, 我們必須引入一個能夠代表微粒“集團”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課題,物質的量。

  2、教學內容的實施

  ***1***物質的量概念的講解:這是重點也是難點,它包括物質的量概念的由來,七種基本物理量放在一起類比,物質的量的含義及其注意事項。

  設計意圖: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新引進的物理量與所熟悉的物理量時間、長度、質量及其單位放在一起產生類比,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難度。

  ***2***摩爾作為物質的量單位的講解:包括簡稱,符號,由來。通過對質量單位---千克的標準是國際千克原器,來引出摩爾的標準。1mol粒子的數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老師給出一個c原子的質量學生自己計算出1mol粒子大約含有的個數。在使用摩爾為單位時所注意的事項。

  設計意圖:

  1.自己計算出問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數,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規定和資料的印象。

  2.讓學生感覺到:其實每一個物理量或資料的出現,都是為了方便,人為規定的。

  ***3***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講解:由來,符號,單位,近似值,總結其與1mol粒子的粒子數 與0.012Kg12C中所含原子數的關係。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大小。

  教學意圖:講述阿伏加德羅這位學者的生平和成就,讓學生了解化學史,激發他們潛在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4***最後來一組簡單的計算探究題,學生做完後,自己推出物質的量n,阿伏加德羅常數NA ,粒子數N之間的運算關係。

  教學意圖:讓學生自己推導物質的量n,阿伏加德羅常數NA ,粒子數N之間的運算關係,增加學生學的成就感和信心。

  3、深入引導,總結提高

  小結采取學生先小結,老師後總結的方式***本節課介紹了阿伏加德羅常數、摩爾、物質的量、概念及相互關係。知道了物質的量是把一定數目的微觀粒子與可稱量的巨集觀物質聯絡起來的基本物理量。對本節內容作一個簡要回顧。重溫一下三個名詞,一個公式,並認識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使知識條理清晰。***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基本概念的構建基本完成。趁熱打鐵,來幾組針對性的課堂練習。練習的難度要控制得簡單、直接、明瞭。題目中所涉及到對重點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對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和計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按照概念的學習過程來完成的。通過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發現。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以前研究物質量的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重新構建以物質的量為中心來討論化學變化中的量變關係的知識網路。

  六、佈置作業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物質的量

  一、物質的量

  1.是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的物理量 符號為 n

  2.注意:是一個物理量,專用名詞,不能增減

  二、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簡稱 摩,符號 mol

  1.1mol粒子的數目是0.012Kg 12C***原子核裡含 6個質子和 6箇中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數

  2.注意點:***1***只適用於微觀粒子,不能用來說明巨集觀物質

  1mol小米*** 錯 ***

  ***2***使用摩爾時必須指明粒子的名稱或化學式

  1mol氫*** 錯 ***

  三、阿伏伽德羅常數: 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目

  符號: NA;單位是:mol-1; 近似值:6.02×1023

  四、物質的量== 微粒數目/阿伏加德羅常數

  n=N/NA

  物質的量是表示微粒的集體,可以用分數或小數表示。

  質量 ***巨集觀*** 物質的量 粒子數***微觀***

  0.012Kg12C 約為6.02×1023個C

  物質的量教學反思

  物質的量是一個教學難點,其概念抽象、陌生,學生在接受中往往屢遇困難,靈活運用更是需要較長時間的磨練。但如何上好物質的量的有關知識成為老師們競相討論的課題。

  必修1物質的量,重點在於知識概念的構建,如何將陌生難懂的物理量引入,使學生們覺得如其他基本物理量一樣耳熟能詳,應用起來得心應手是教學的難點。物質的量是聯絡巨集觀物質和微觀世界的橋樑,是將微粒個數集合化的概念。圍繞這兩個特徵,我設計從計算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個數入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分子和原子的體積和質量是如此的小,而生活中的巨集觀物質居然含有如此多的分子個數,這些數字很龐大,表示和應用起來都有諸多不便,於是一個新的物理量用來表示微粒的個數就呼之欲出了。在計算分子個數之前,我先請同學設計實驗測量一滴水的質量和體積,事實上在巨集觀世界中即使物件是一滴水,也很難單獨測量,此時就需用到集合的概念。在兩個實驗之後,同學們基本上認同了分子和原子的個數太多,需要一個新的表示一定數目微粒集合的物理量。接下來通過回憶其他基本物理量及其單位,聯絡生活中表示物質數目的一些集合,引出這節課的主題“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此時同學們都很好奇,摩爾這個集合到底有多大?於是1摩爾微粒個數的介紹,微粒個數、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之間關係的介紹也就順理成章了,最後輔以少量難度由淺及深的習題。課程的最後,我請同學們根據開始時測量和計算的一滴水的有關資料,計算了1摩爾水的質量,為下節課介紹摩爾質量做了鋪墊。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物質的量概念及其單位的引出是一個焦點,如何能夠將這個集合很順利的介紹給同學,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也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從中體會到只有將抽象的物質的量與生活聯絡在一起,通過類比的方法,由熟悉的事物學習陌生的概念,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做文章,才能快速建立物質的量的框架。高一新生的物質的量的學習在學生能力培養四階段中應處於較淺的概念知識掌握階段,教師應注重概念的形成,在引入和介紹上下功夫,讓學生了解引入新概念的意義,幫助學生做好思維的轉換,引導學生學會逐步用物質的量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計算簡化。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教學一體機,成功將電腦螢幕和傳統黑板、實物投影相結合應用。物質的量強調學生認知過程的不斷進展,需要師生互動,而傳統ppt授課中,教師通常只能演示準備好的課件,學生活動的穿插受到一定阻礙,實物投影儀則是一個溝通的好渠道。實物投影儀中,上課材料可以隨時從資料中調出,使得課程更加靈活多變,為課堂增添了許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