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為夜晚停船於楓橋,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指導朗讀,引發想象,體會領悟詩句的意思並背誦《楓橋夜泊》。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3、引導學生以樂觀的心態走出憂愁困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並理解詩句意思。

  難點:通過詩句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並學會樂觀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感受魅力

  師: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語言文字藝術展示著它的文學魅力。大家都讀過許多的古詩,誰來給大家吟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最欣賞的詩。

  ***找2—3名學生吟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1、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匯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樑成為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詩叫什麼名字嗎?

  生:《楓橋夜泊》。

  師: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真到位。沒錯,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所寫的《楓橋夜泊》。這《楓橋夜泊》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呢?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書:楓橋夜泊,唐.張繼***

  二、初讀古詩,感受楓橋夜泊的畫面,並介紹此詩的由來。

  1、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

  師:讀得還不錯。讀古詩,要讀出詩的韻味,要使詩歌讀得有韻味,就要讀出詩的抑揚頓挫;大家可以劃出詩的節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搖頭晃腦”的去讀。大家嘗試一下。

  2、老師劃好節拍並示範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3、 誰願意再給大家讀一讀?你怎麼讀這首詩?

  小結: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得飽滿一些,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4、師:現在,請同學們齊讀詩歌。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覺得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師:我們說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現在,請同學們慢慢的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月亮漸漸落下去了,棲息在樹上的烏鴉在不停地啼叫,周圍到處瀰漫著寒霜。這給你帶來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生:清冷。

  江邊有火紅的楓葉、有小橋、有流水,漁船上還閃爍著燈火,有人家。

  這又給你帶來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生:很暖、很美。

  你在這麼美的夜色裡,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鐘聲。你會感覺怎樣? 生:很幽靜。

  師:好的,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剛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詩中描寫的意境,那作者當初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呢?

  ***寫作背景***那年秋天,詩人張繼去趕考,榜上無名,於是他就買了一張船票,乘舟經過姑蘇,把船停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他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未眠。

  準備天亮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月亮漸漸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開巢去覓食,天空中佈滿了寒霜,江邊的楓樹,遠處漁船上閃爍的燈火,好一幅美麗的霜天景象。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悠遠的鐘聲從寒山寺傳出來,格外的寂寞、憂傷。

  或許是憂於國事,又或許是觸景感懷,於是心有萬千,這動人的詩句油然而生,從而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三、介紹詩人。

  張繼,從小聰明好學,唐玄宗天寶年間,舉進士第,時任鹽鐵判官,為官正直,有政績,唐代大曆末年檢校祠部元外郎,於紅州***南昌***分掌財賦,後來因不滿時政,辭官漫遊,晚年遊歷於吳越一帶的名山大川之間,與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創作上受東晉文人陶淵明影響。詩法清迥,傳世之作不多,以抒寫個人愁緒的《楓橋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閶門即事》最為有名。

  四、分析詩歌

  師:這是一首寫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所感的詩。

  1、題目叫《楓橋夜泊》,那楓橋在哪兒?

  生:在江蘇省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師:其實楓橋原名為“封橋”,是因為張繼的這首詩才更名為“楓橋”的,並且從此與寒山寺一起馳名天下。楓橋,是蘇州一座很有名的橋,每天都會有很多遊客來這裡參觀遊玩,來領略楓橋的詩情畫意。

  2、“泊”有兩個讀音,在這首詩裡讀作“ bó ”,那它還有一個讀音該怎麼讀呢?

  請大家組詞說明:湖泊***pō*** 停泊***bó ******板書***

  3、夜泊又是什麼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邊。

  4、有誰知道整個題目是什麼意思嗎?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師:你說得很準確。

  就在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楓橋夜泊》。

  5、詩中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秋天

  6、從哪兒可以看出來?——霜滿天

  秋霜季節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來臨。

  唐朝杜牧也寫過一首關於秋天的詩《山行》,大家還有印象嗎?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麼景色?——月落、楓橋、漁火、霜滿天***板書***

  8、看到滿天的霜,你是什麼感受?——清冷、淒涼

  9、“ 江楓漁火對愁眠”,讀著讀著,哪個字眼觸動你的心?——愁

  10、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啊?

  思鄉之愁、孤獨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聽到了什麼?——烏啼、鐘聲***板書***

  12、“烏啼”是什麼意思?烏鴉的叫聲在人們印象中一般是怎樣的形象?

  烏鴉的叫聲。

  烏鴉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動物為生,所以被稱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聲是“呱——呱——”的粗劣嘶啞聲,因此使人感到又淒涼又厭煩,被認為是一種不祥之鳥。 其實烏鴉還是受國家保護的益鳥。

  烏鴉的嗅覺異常靈敏,它能及時發現地上的動物死屍,還能聞得到從地下散發出的腐屍味而常在有新墳的墓地呱呱亂叫,甚至還能在房前屋後飛過時,捕捉到某個病人臨死之前所散發出的特殊異味,然後在不遠不近的地方發出異樣的叫聲。可以說,烏鴉常常在鄉間預言並見證了一個人的整個死亡過程,並且以口無遮擋的方式提前發出了各種不祥的訊息。加上烏鴉本來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祕陰冷的形象首先進入了人們的內心世界。

  據說,人死之前會發出一種氣味,烏鴉聞到後,就會停在旁邊叫,預示人將死,所以人們就恨烏鴉嘴,認為烏鴉是不祥之物,聽到它的叫聲家裡就會死人,所以用烏鴉嘴來形容對事情發展提出不好的預測的人。

  13、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

  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我們平時形容教室很安靜,常常會怎麼說?“一根繡花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以繡花針的聲音來襯托教室的安靜。

  那晚上一個人在夜半聽到鐘聲,會是什麼感覺?——靜、寂寞、憂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抒發了一種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剛才的講解中,我們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滿寒意的滿天霜,看到了江邊的楓樹和點點漁火,還有那遠處若隱若現的寒山寺,在我們的耳邊還不時傳來那一聲聲躁人的烏啼,以及悠遠沉重的寺廟鐘聲。好,你們能不能用想象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想一想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裡有點兒***引說:思鄉***, 有點兒***引說:憂愁、孤獨、寂寞***

  小結:寧靜、幽暗、寒冷、淒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

  五、拓展:拓展一:師:在這裡,還有一種愁。

  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斷,誰願意來讀一讀?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長那麼大,可就是沒有他的名字。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畫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裡,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使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樑刺股,瓊林宴上,卻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在這樣一個憂傷的夜晚,在異鄉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張繼,醒著,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盡的枯樹,似樑燕飛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鳥啼粗嘎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裡,星子亦如清霜。在須角的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

  ……

  ——摘自張曉風《不朽的失眠》

  師:讀了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自由發言。

  師:月落烏啼,寒霜滿天,楓葉火紅,漁火點點,面對這樣的江南秋夜,詩人含愁難眠。姑蘇城外,寺廟鐘聲又不斷地敲打著張繼的心坎,詩人靈感頓開,有感而發,提筆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後一氣呵成寫下這意境深遠的詩句。

  拓展二:從《楓橋夜泊》到《濤聲依舊》 板書:毛寧的《濤聲依舊》

  接下來我們聽一首歌,這首歌有部分歌詞是借鑑了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 這首歌是毛寧唱的《濤聲依舊》。***給學生髮歌詞***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以後,才發現又回到你的面前。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久違的你,一定儲存著那張笑臉。許多年以後,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聽完歌,請同學們找出歌詞中借鑑詩歌的部分進行對比。

  對比: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江楓漁火對愁眠***帶走一盞漁火;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留連的鐘聲***

  2、歌詞中描寫的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的愛情故事。

  青春爛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在楓橋古鎮邊相遇、相識、相戀,最後因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懷著一份對對方無盡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後的今天,兩個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楓橋邊相遇,面對江楓漁火,古寺鐘聲,雙方蘊積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發出來。經過太多的世事滄桑、太多的榮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這個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這個人。

  一份真愛,已經錯過一次,千萬不能再次錯過。那種久淤於心的祈盼、渴望、見到對方後的那種欣喜、以及對對方心思的猜度和心靈的感應都蘊涵在歌詞所表達的意境中。

  3、我們經常說一個人“飽經風霜”,這個“風霜”怎麼理解?

  ***解釋:飽:足足的,充分; 經:經歷;***

  舉例: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 ——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風霜”:形容在歲月中經歷得多,經歷了各種酸甜苦辣,各種艱難困苦,顯得很滄傷。

  4、對於現實中受到“風霜”感染、受到“濤聲”影響的人,我們該如何對待呢?

  對於現實中飽經風霜的人,經歷了那麼多的挫折,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予儘可能多的關注、關心和幫助,使他們在關愛中擺脫落寞的陰影,從而更好地體現出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精神。“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這是歌曲中表達的願望。

  拓展三: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哪些帶“愁”的詩句?

  1、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4、移舟泊煙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小結:是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歡聲笑語,也會有憂鬱哀愁。而張繼,是變憂愁為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那你呢?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是採取什麼方式排解的?***學生自由回答***

  傾訴、轉移注意力、聽歌、睡覺、吃東西、逛街、旅遊、淋雨、喝酒、打球發洩……

  六、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在這裡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盪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並熱愛詩歌吧。

  七、作業

  1、積累描寫秋天的古詩,收集寫“愁”的名句。

  2、背誦並默寫《楓橋夜泊》。

  人教版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為夜晚停船於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遊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悽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愁緒。

  在課始,我通過“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樑成為當地三百餘座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這樣一段話激起學生對《楓橋夜泊》的閱讀興趣,緊接著又以教師的範讀,把學生帶入古詩,讓學生產生自己也想試試的迫切願望。

  在進一步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時,我緊緊地抓住了課文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找準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緊扣詩眼,抓住“從哪看出詩人張繼很愁?”“詩人張繼愁的又是什麼?”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

  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張繼“愁什麼”時,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烏鴉在哇哇地叫著,整個大地都被大霧籠罩著。江邊的楓樹映襯著點點漁火,詩人張繼獨自站在船頭,難以入眠,只聽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在耳畔縈繞,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孤獨、淒涼、寂寞。此時的愁是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鄉、故鄉的親人而愁。然後出示一段介紹詩人張繼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對這段內容的解讀,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詩人張繼的愁不僅僅是愁自己,愁家鄉,更是愁國家的命運,愁百姓的疾苦,層次分明。

  但是在引導學生賞析品味詩人張繼的愁緒時顯得空洞、凌亂,沒能讓學生們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愁,沒能讓學生明確地知道詩人張繼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沒能利用對比、移情,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詩人夜泊楓橋時的心境。後來,和朱慧老師提及這一點時,她說,若此處教學,能夠把串講詩意改成:如果這個愁是有顏色的,你認為應該是什麼顏色,你是從哪感受到的?如果這個愁是有聲音的,你認為應該是怎樣的聲音,你又是從哪感受到的?這樣,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將會更透徹,對愁的體會也會更深刻。看來,真的要教好古詩,確實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