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彭玉麟的簡介

  彭玉麟是晚清時期的一位倍受尊敬的清官,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彭玉麟是“湘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近代海軍的奠基人,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今衡陽市衡陽縣渣江***,生於安徽省安慶府***今安慶市內***。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人稱雪帥。 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中興四大名臣,湘軍水師建立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封一等輕車都尉。

  道光末參與鎮壓李沅發起事。後至耒陽為人經理典當,以典當資募勇虛張聲勢阻退逼近縣境之太平軍。復投曾國藩,分統湘軍水師。半壁山之役,以知府記名。以後佐陸軍下九江、安慶,改提督、兵部右侍郎。同治二年,督水師破九洑洲,進而截斷天京糧道。戰後,定長江水師營制,每年巡閱長江,名頗著。中法戰爭時,率部駐虎門,上疏力排和議。

  1890年***光緒十六年***三月,病卒于衡州湘江東岸退省庵。賜太子太保,諡剛直,並建專祠。彭玉麟于軍事之暇,繪畫作詩,以畫梅名世。他的詩後由俞曲園結集付梓,題名《彭剛直詩集》***八卷***,收錄詩作500餘首。

  彭玉麟的三不要是什麼

  彭玉麟以“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的“三不要”美名而著稱於世。彭玉麟同時代人,曾任翰林院編修的著名學者俞越稱其為“咸豐、同治以來諸勳臣中始終饜服人心,無賢不肖交口稱之,而無毫髮遺憾者”的唯一一人”,評價之高,足見彭玉麟名聲之重。

  不要官

  早年投入湘軍水師之初,即以“不受官”自許。曾國藩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水師實為其首,而彭玉麟作為水師統帥,可謂戰果累累。每次大勝之後,曾國藩總是向清朝廷出面保奏彭玉麟升官,朝廷也不斷以官職來提拔他,但他每次都總是不受命。同治四年***1865***三月,清廷欲任命彭玉麟為漕運總督,漕運總督在當時是天下第一肥缺,多少人夢寐以求,謀之不得,而彭玉麟卻視之如草芥,二次上書請辭,自稱“臣以寒士來,願以寒士歸也。”對於彭玉麟固請力辭不願為官的行為,朝廷很感奇怪,當時官場中人也極不理解,甚至有人出面向朝廷建議,以他不受命,近乎矯情而處分他。曾國藩聞訊,出面為他說情,他說:“查彭玉麟自咸豐三年初入臣營,堅與臣約,不願為官,嗣後屢經奏保,無不力辭,每除一官,即具稟固請開缺。咸豐十一年,擢任安徽巡撫,三次疏辭,臣亦代為陳情一次,仰邀允准。此次親奉恩旨,署漕運總督,該待郎聞命悚惶,專折瀝陳。頃來金陵,具述積疾之深,再申開缺之請,臣相處日久,知其勇於大義,淡於浮榮,不願仕宦,份出至誠,未便強為阻止。”清廷曾國藩奏摺,才冰釋狐疑,准予彭玉麟之所請。人謂求官非易,而彭玉麟卻以辭官為難!太平天國和捻軍相繼失敗後,清朝統治又恢復了暫時的寧靜。彭玉麟功成告退,向清廷請求辭官回鄉補行守孝。清朝看他情懇意切,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同治八年***1869***春,彭玉麟回到衡陽,仍舊居於他發跡前的三間小屋之中。三年後,清廷命他檢閱長江水師,又命他進京朝見,任為兵部右侍郎,仍不就職。南歸後,自築一房于衡陽湘江邊,名曰“退省庵”,以表達他無意功名利祿的情懷。其後,又先後辭謝兩江總督和兵部尚書。當時為人較為苛刻,喜歡議論人的文人王闓運在其日記中說:“雪琴辭官還山,朝命優渥,許其一年一巡長江,江湖二督為供張。雪琴此去,使京中王公知天下有不能以官祿誘動之人,為益於末俗甚大,高曾、左一等矣。”彭玉麟這種屢屢“不要官”的行動,在人慾橫流,腐敗汙濁的封建官僚中,卓然清新,可謂出汙泥而不染。

  不要錢

  彭玉麟一生不治產業,治軍嚴,律已更嚴,儘管位居高位,始終堅持了一條“不要錢”的生活準則。咸豐四年***1854***冬,彭玉麟率湘軍水師配合陸師攻陷了田家鎮後,清廷獎勵4000兩白銀,他卻轉而用於救濟家鄉。他在給叔父的信中說:“想家鄉多苦百姓、苦親戚,正好將此銀子行些方便,亦一樂也。”還要求他叔父從中拿出一些銀兩在家鄉辦所學堂,期望為家鄉“造就幾個人才”。對自己和家人卻甚為嚴苛。當他得知兒子花費2000串銅錢修葺了家中老屋之後,即去信嚴辭斥責:“何以浩費若斯,深為駭嘆。”說他一貫將“起屋買田視作仕宦之惡習,己身誓不為之。不料汝並不來信告示於我,遽興土木;既興土木之後,又不料汝奢靡若此也。外人不知,謂吾反常,不能實踐,則將何顏見人!”其實,他兒子修葺後的老屋也不過是三間土牆瓦屋而已。同治三年***1864***,他曾說過:“顧十餘年來,任知府,擢巡撫,由提督,補侍郎,未嘗一日居其任。應領收之俸給銀兩,從末領納絲毫。……未嘗營一瓦之覆,一畝之殖以庇妻子。”彭玉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按清朝制度,凡文武官員於正式薪俸之外,由國家另行發給養廉金一份,於離職之日一次發給,以獎官守,並杜絕貪汙。據此計算,彭玉麟自咸豐五年至同治元年,七年之間,應得養廉銀二萬一千五百餘兩,但他分文不取,全數上交國庫充作軍餉。彭玉麟考慮到他一個人這樣做可能使人懷疑他沽名釣譽,因而又請求曾國藩出面向朝廷說明。曾國藩則說:“查彭玉麟帶兵十餘年,治軍極嚴,士心畏愛,皆由於廉以率下,不名一錢。今因軍餉支絀,願將養廉銀兩,悉數報捐,由各該省提充軍餉,不敢迎邀議敘,實屬淡於榮利,公而忘私。”曾國藩之所言,確不為過。

  不要命

  彭玉麟以打仗不怕死聞名於湘軍。咸豐四年***1854***,彭玉麟剛剛出山,即率領左營水師參加圍攻嶽州之戰,遭到太平軍猛將曾天養的攔擊。在激戰中,彭玉麟“奮不顧身,右肘中彈,血染襟袖,仍裹創力戰”,被譽為“勇略之冠”。次年七月,彭玉麟在移軍屯口途中與太平軍遭遇,所坐船桅杆被太平軍炮火擊中,船在江上打轉,他並不慌張,旋躍入部將成發祥的舢板中才脫離危險。事後,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奏摺中稱讚“玉麟忠勇冠軍,膽識沉毅,坐舢板督戰,被擊斷其桅,神色不變。”咸豐十年***1860***五月,曾國藩在向朝廷報告軍情時稱:“查彭玉麟管帶水師,身經數百戰,艱險備嘗”,並讚揚其“任事勇敢,勵志清苦,實有烈士遺風”。被曾國藩以“烈士遺風”讚許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新寧人江忠源,另一個就是彭玉麟。江忠源早死,而彭玉麟的勇敢不怕死,更為湘軍各將領之冠。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殖民者侵略越南,矛頭直指我國西南,全國上下抗法呼聲日益高昂。清廷於5月諭李鴻章去督辦廣東軍務,但李滯留上海不往,在邊疆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清廷改命彭玉麟為欽差大臣督辦廣東軍務。時年68歲,並已告老家居的彭玉麟,在民族危機嚴重的關鍵時刻,不顧年高體弱,慨然應允,立即募兵4000人開赴廣東虎門附近駐守。行前他向清朝廷上書表示:“畏首畏尾,其如外侮日肆,憑陵何哉!臣德薄能鮮,不知兵,尤不諳陸兵,排程水師三十餘年,我行我法,惟秉誠實無欺之血忱,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愛國禦侮之情懷,躍然紙上。

  彭玉麟的一生,以其言行基本實踐了其“三不要”的諾言。後任湖南巡撫,時任湖北布政使的陳寶箴在悼念他的輓聯中寫道:“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是生平得力語,萬古氣節功名都從此。”在與他同時代的封建官員中,誠為不可多得也。

  彭玉麟的歷史評價

  彭玉麟多才多藝,詩書畫俱佳,梅花墨為清代畫壇兩絕***另一絕為鄭板橋墨竹***,畫梅四十餘年,共畫十萬餘幅梅花。

  詩--《吟香館》、《退省盦》等詩草

  畫--《紅梅》、《墨梅》,彭所畫之梅堪為一絕

  武--率湘軍,統水師,滅太平天國;1883年中法之戰,主持兩廣軍事,募兵阻擊法軍,所部大將馮子材鎮南關大捷、諒山大捷,打退法軍入侵。正乘勝收復越南,可李鴻章“見好就止”。

  情--“無補時艱深愧我,一腔心事託梅花。”

  官--至水師提督、漕運總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一等輕車都尉,太子太保。

  千古一人,繪畫堪比鄭板橋,打仗不輸周公瑾,詩詞不亞蘇東坡,愛國不遜範希文,用情高山流水。

  智仁勇三達德,忠孝節義四美德,集於一身,梅姑之戀更是傳為佳話,可謂千古奇人。

  張之洞:“加官不拜,久騎湖上之驢;奉詔即行,誓翦海中之鱷。”

  曾國藩:“彭玉麟書生從戎,膽氣過於宿將,激昂慷慨,有烈士風。”“若論天下英雄,當數彭玉麟、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