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安石的歷史事件

  王安石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和理財家。雖然 王安石變法 在當時以失敗而告終,但其先進的理財思想卻在很大程度上與今天的市場經濟不謀而合。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1]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2] ,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關於王安石的越次入對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30-31] ,起用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從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神宗認同王安石的相關主張,要求其盡心輔佐,共同完成這一任務。[32] 王安石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關於王安石的熙寧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34-35] 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陳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36] 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37] 熙寧四年***1071年***,頒佈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同年秋,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