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陽明的歷史透析

  王陽明從失魂落魄到一代宗師因父親一句什麼話?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的中秋節,34歲的王陽明,也在糾結這個問題:他不好意思回家,卻不得不回家。這是後來被儒家士林看做聖人的人物:心學學派的開山宗師,門徒遍天下的大儒,文武雙全的一代奇人王陽明。那一年的王陽明,卻是一個出了名的敗家子,外加倒黴蛋。王陽明的“敗家”,在當時是出了名的。他本是名門之後,父親王華曾是兩代帝師。可他從小不愛讀書,偏好舞槍弄棒,學習成績從來都是中下游。而且心比天高,成天口出狂言質疑先賢學問,動不動就誇口說自己將來要做聖人,更一年到頭給家裡闖禍。

  可到了正德元年***1506***,因為一件倒黴事,他卻躲也躲不下去了。因權閹劉瑾專權,時任兵部武選司主事的王陽明,上書直斥劉瑾奸惡,結果引火燒身,被打得皮開肉綻不說,官職更一擼到底,科場的功名遭革除,發配到貴州龍場做驛丞——— 在蠻荒之地做個不入流的小官。按照現代的話說,就是政治生命完結了。發配的路,恰好要路過南京,王陽明躲了多年的父親王華,此時就住在南京做官,去,還是不去?王陽明有一千個理由不去。但有一個原因,卻讓他必須去:他到南京的那天,是八月十四。中秋節要到了。

  按照王陽明弟子冀元亨的記錄,王陽明來到南京城郊的時候,就看到家中的老傭人,正在焦急地守候著。當王陽明回到闊別已久的家時,他看到的,不再是兒時記憶中那個滿口仁義的父親,而是一個滿面慈祥、白髮蒼蒼的老人。

  他這才驚覺:不經意之間,父親老了。而更出乎他意外的是,原本等著一通呵斥的他,只聽到父親一聲又一聲激動的問候:“回來了就好,回來了就好。”他實在忍不住了,生活中少有地主動給父親認錯:“是我意氣用事,把功名弄丟了,官也弄沒了,我對不起父親大人。”父親並沒有呵斥他,相反卻是寬慰:“孩子,你是為了斥責權奸才這樣做的。你做得對。”

  然後,就是王陽明自己文集中,那一段少有的其樂融融的時光,王府中秋節的家宴,久別的親人們相聚一堂,把酒言歡。父親還特意為王陽明準備了一個小節目:他聘來一位南京城有名的雜技演員,在家宴上表演戴頭盔翻跟頭。這可是個高難度動作,王陽明驚歎地問演員,你怎麼做到的?演員答:我翻跟頭的時候,腳跟要站定,牙齒咬緊,讓太陽穴膨脹,然後頭盔就戴住了,翻跟頭的時候不會掉下來。王陽明明白了:父親,是用這個方式,告訴他一個簡單的信念——— 立定腳跟做事,咬緊牙關做人。

  正德元年***1506***中秋節的這一幕,在王陽明光輝的一生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節點,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之後的王陽明,流放到貴州龍場,期間矢志不移,探究學問真諦,終於在龍場黑漆漆的夜空下,發出了“縱皆陰影,吾心光明”的吶喊,開創了震古爍今的陽明心學,立下赫赫偉業。後人在說起前因後果的時候,也會捎帶著說起王父的教子有方,用心良苦。然而在那個特殊的中秋節,真正開啟王陽明黑暗的心扉,為他注入無盡光明的,其實是一個平凡人都知道的真理。

  家,永遠的避風港。

  王陽明生平簡介: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作為軍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作為思想家,開創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正如梁啟超對王陽明的評價:“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勳業。”但他的一生,又坎坷波折,歷經貶謫、受誣、辭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

  足智多謀 屢立奇功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浙江餘姚人,因晚年居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興趣廣泛,不僅詩文出眾,還熱衷於騎射兵法。15歲時,他開始隨父親遊歷黃河南北、大江上下,瞭解風土民情,熟悉邊塞形勢。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歲的王陽明考中進士,正式步入仕途。

  王陽明在做官時,非常注意觀察人的內心世界。正德初年,王陽明因冒言直諫觸犯權貴,被貶至貴州龍場。到任不久,捕獲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此人平時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審訊時還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式,說:“我犯的是死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王陽明微微一笑,說:“那好吧,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強盜頭目說:“脫外衣還可以鬆鬆綁,脫就脫吧。”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強盜頭目也說:“光著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王陽明接著說 :“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強盜頭目馬上緊張起來,連忙說道 :“不方便,不方便!”王陽明說 :“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道德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強盜頭目點頭稱是,便把罪行從實交待。

  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劉瑾倒臺後,王陽明受到同僚推薦,又開始擔任一些重要職務。1516年,福建、江西、廣東一帶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王陽明被任命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撫,作為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擔負鎮壓農民起義的重任。王陽明上任後,針對農民起義的烈火愈燒愈烈的形勢,便四處散佈訊息說,官兵不堪防守,準備全面撤退,等待時日再來剿殺;而暗中卻集中優勢兵力加緊訓練。一個月後的深夜,王陽明發動突然襲擊,重創農民起義軍。

  為了在地方建立長治久安的統治,王陽明改革兵制,對軍隊重新編組,以提高戰鬥力。在農村,他還推行“十家牌法”,即十家一牌,互相監督、互為擔保,一家犯法,其他九家一同連累受罪。他還興辦學校,教百姓讀書識字,宣傳國家大政方針,防止民眾違法犯罪。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王陽明也因為平定叛亂有功,加官晉爵。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舉兵叛亂。蓄謀已久的寧王組織了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準備一舉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時任贛南巡撫的王陽明奉命阻擊。他採取圍魏救趙戰術,直接攻打寧王的老巢南昌。寧王首尾無法兼顧,只好回師救援,雙方大戰於鄱陽湖上。期間,王陽明下令將寫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樣的免死牌,扔入鄱陽湖中。到後來,叛軍幾乎人手一塊,軍心譁變。朱宸濠仰天長嘆:“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就這樣,在短短30多天的時間內,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幾乎是在王陽明的談笑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宦海沉浮 屢遭不測

  王陽明儘管屢立戰功,政治聲望不斷升高,但是仕途卻日趨坎坷。

  1505年,正德皇帝繼位。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風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無道,整天與一幫太監混在一起,遊山玩水,酗酒逞強,把朝政當兒戲,只聽任劉瑾等宦官胡來。劉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壞,凡有良知的官員無不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員選擇了趨炎附勢。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員戴銑、薄彥徽等20多人上書正德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人,結果反被打入死囚。

  當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出於義憤,冒死和其它人一起上書為這些官員辯護,請求釋放他們。正德皇帝奏疏,極不耐煩地對劉謹說:“這些小事就不要煩我了,你自己看著辦吧。”劉瑾此時正對王陽明等人恨之入骨。他當即下令,將王陽明重打四十大板,謫遷至貴州龍場,作一個沒有品級的驛丞。儘管這樣,劉瑾仍不想放過王陽明,他暗中派人尾隨王陽明,準備將他在途中害死。

  王陽明行至錢塘江,遇到了劉瑾派出的殺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並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邊,製造了投水自殺的假象。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為真,在錢塘江中四處尋找屍體,還在江邊哭吊了一場。王陽明潛逃到福建,想隱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擔心影響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設法避過追殺,到貴州赴任。

  雖然後來劉瑾倒臺,王陽明被重新起用,但他的仕途並沒有從此一帆風順。他迅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不但沒有受到嘉獎反而招至飛來橫禍。原來,正德皇帝感覺在宮裡呆著沒什麼意思,正想借寧王叛亂之際“御駕親征”,過一把打仗的癮。沒想到王陽明這麼快就平定了叛亂,正德皇帝龍顏大怒,認為王陽明輕而易舉地平定叛亂,是對自己的“大不敬”。有官員乘機上奏,說王陽明與寧王串通一氣,所以才會輕易將寧王俘獲。

  無奈之下,王陽明只好假裝把寧王放掉,讓自稱為“威武大”的正德皇帝率領大軍“親自”把寧王捉住。皇上和太監們總算過了一把癮,上演了一場別出心裁的鬧劇。他們“親征”後裝模作樣地宣佈:御駕親征大獲全勝,平叛以勝利結束等。平叛寧王的功勞記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王陽明保全性命已屬萬幸,自然不敢再奢望什麼功勞,他的仕途再一次陷於低谷。

  一年後,嬉遊成性的正德皇帝駕崩,嘉靖皇帝登基。屢立戰功的王陽明卻未等來命運的改變。他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的閒職。憂憤之下,以回家養病為名請求辭官迴歸故里,得到批准。回到老家的王陽明興辦書院,講學不輟,繼續完善和傳播他的思想。

  嘉靖六年,兩廣地區再次爆發少數民族起義,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閒置已久的王陽明,讓他重新出山,前去鎮壓起義。不幸的是,此時王陽明的身體每況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王守仁曾遵循“格物致知”的教誨,在竹林中苦苦思索七日,換來的只是一場大病

  知行合一 “心學”宗師

  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王陽明的“心學”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他開創的一代學術新風,不僅浸潤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學,在明清之際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啟蒙思潮,而且直到現在,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王陽明從小接受程朱“理學”教育。他對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深信不疑,希望通過對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靜心思考,以得到所謂的“天理”。

  一次,他與朋友一起到家裡種植的竹子旁邊,做“格物”體驗。他們兩人天天面對竹子思考,期盼茅塞頓開那一刻的到來。朋友堅持了三天就病倒了,王陽明堅持七天之後,也病倒在床。

  這件事對王陽明打擊很大,他想:一株竹子就讓自己思索了七天,依然沒有什麼結果。自然界事物千千萬,自己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逐一思索?他開始對朱熹的理論產生懷疑——“天理”豈是“格”盡天下事物就可以得到的?王陽明心中充滿了困惑與彷徨,他開始尋找新的途徑來探知人生的真諦。

  王陽明思想上的轉折點就是“龍場悟道”。王陽明在龍場,帶著不少隨從。王陽明是一名學者,自有在艱苦環境中坦然處之的涵養。但是,他的隨從們卻一個個病倒了。王陽明被迫自己打柴擔水,做稀飯給隨從們吃。他又擔心他們心情抑鬱,便和他們一起朗誦詩歌,唱唱家鄉的曲子。惟有這樣,隨從們才能稍稍忘記當時的處境。

  然而,王陽明卻始終在想:“如果是聖人,面對這種情況,會有什麼辦法呢?”

  晝夜苦思的王陽明,終於在一個夜夢中豁然開朗,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他從睡夢中跳起來,歡呼雀躍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荒蕪的龍場,給了哲學家心性的自由,成了王陽明“運思”的天堂。

  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他認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通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慾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執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慾,就可以破除“心中賊”。

  王陽明主張“致良知”,認為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只有每一個人去掉內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慾”,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王陽明的“心學”肯定了每一個人的感性認識,更貼近現實生活,遠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條更有人情味。

  “人慾”戰勝“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後商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陽明“心學”一出,學子蟻聚,風氣大開,迅速成為當時社會上的又一種主流思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王陽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價值。王陽明臨終前,他的學生周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他自信而樂觀地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後人從中不難品味出他的滿足感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