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教室分享經典故事

  很多同學都會有需要在教室分享一些名人勵志的經典故事,那麼適合教室分享的名人勵志經典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滑稽大師和心理醫生

  作者:劉燕敏

  1924年,就在滑稽大師馬可尼讓整個那不勒斯城的人笑掉大牙的時候,讓·肯特心理診所來了一位病人。

  病人對他說:“大夫,我憂傷極了。多年來,我不願見任何人,吃飯也沒胃口,每晚入睡都靠鎮靜藥。我懷疑我患了自閉症或其他什麼心理疾病,我希望您能給我一些指導。”

  讓·肯特大夫聽完來訪者的敘述後,說:“自從馬可尼來此地演出,我這兒已經三天沒有病人光顧了。我想,他們肯定是被馬可尼逗得忘了病痛。現在馬可尼還沒有走,我建議您去看看他的演出,也許他會讓您快樂起來。”

  來訪者臉上掠過一絲無奈,他望著讓·肯特說:“大夫,我就是馬可尼。”

  馬可尼是20世紀20年代奧地利最負盛名的喜劇表演大師,讓·肯特是義大利著名的心理醫生。據說,這次會面對兩人的觸動都很大,此後,讓·肯特關閉了診所去了法國,馬可尼回國後淡出舞臺。

  1957年,義大利的一個康復旅行團在醫生的帶領下去奧地利旅行,在參觀維也納郊外的一座私人城堡時,主人親自出來接待。他雖已84歲高齡,但健康矍鑠、風趣幽默。

  他說:“人是最笨的動物。各位客人來到這兒,如果打算向我學習,那就錯了。你們應該向我家裡的其他成員巴迪、賴斯、莫莉學習。

  “我的狗巴迪不管遭受到多麼慘痛的欺凌和虐待,都會很快把痛苦拋到腦後,熱烈地享受能找到的每一根骨頭。

  “我的貓賴斯從不為任何事發愁。它如果感到焦慮不安或是情緒緊張,就會去睡一覺,讓焦慮和緊張消失。

  “我的鳥兒莫莉最懂得忙裡偷閒,享受生命。即使樹叢裡有吃不完的東西,它也會經常停下來,站在枝頭唱一會兒歌。

  “各位朋友,你們真的不虛此行。不過我要警告那個帶隊的老傢伙,不要再勸他的病人去看馬可尼的演出。”

  1963年,馬可尼去世,年已八旬的讓·肯特寫了一篇文章——《懷念我的朋友馬可尼》。在文章中,他回顧了他們40年的友誼,並說如果沒有馬可尼1924年的那次造訪,他一定還錯誤地認為:在生活上,人是最聰明的動物。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作者:摩西奶奶

  今年,我一百歲了,趨近於人生盡頭。回顧我的一生,在八十歲前,我一直默默無聞,過著平靜的生活。八十歲後,未能預知的因緣際會,將我的繪畫事業推向了巔峰,隨之帶來的效應,便是我成了所有美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大器晚成的畫家。

  我的老伴已離世多年,孩子們也依次被我送走,我的同齡人也一個個離開了我。我覺得自己越活越年輕,越來越喜歡與年輕的曾孫輩們一起玩。他們累了、倦了,便喜歡圍坐在我身旁,不嫌曾祖母絮叨,聽我說些老掉牙的人生感悟。

  有人問,你為什麼在年老時選擇了繪畫,是認為自己在畫畫方面有成功的可能嗎?我的生活圈從未離開過農場,我曾是個從未見過大世面的貧窮農夫的女兒、農場工人的妻子。在繪畫前,我以刺繡為主業,後因關節炎不得不放棄刺繡,拿起畫筆開始繪畫。假如我不繪畫的話,興許我會養雞。繪畫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充實。不是我選擇了繪畫,而是繪畫選擇了我。

  有年輕人來信,說自己迷茫困惑,猶豫要不要放棄穩定的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幸運的。有自己興趣愛好的人,才會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為一個有意思的人。當你不計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時,投入時的愉悅、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穫與褒獎。今年我一百歲了,往回看,我的一生好像是一天,但在這一天裡我是盡力開心、滿足的。我不知道怎樣的生活更美好,我能做的只是盡力接納生活賦予我的,讓每一個當下完好無損。

  七歲的曾孫女抬頭問:“我可以像曾祖母一樣開始繪畫嗎?現在開始還來得及嗎?”我將她擁入懷裡,摩挲著她的頭髮,緊握著她的小手,注視著她,認真回答:“任何人都可以作畫,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作畫。”不喜歡繪畫的人,也可以選擇寫作、歌唱或是舞蹈等,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尋找到你心甘情願為之付出時間與精力,願意終生喜愛並堅持的事業。

  人之一生,行之匆匆,回望過去,日子過得比想象的還要快。年輕時,愛暢想未來,到遙遠的地方尋找未來,以為憑藉努力可以改變一切,得到自己想要的。不到幾年光景,年齡的緊迫感與生活的壓力撲面而來,我們無一倖免地被捲入殘酷的生活洪流,接受風吹雨打。

  我的孩子們,投身於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時的專注與成就感,足以潤色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碎生活帶來的厭倦與枯燥,足以讓你在家庭生活中不過分依賴,保留獨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尋覓到一個懂你、愛你的伴侶,兩個人組成的小小世界,足以抵擋世間所有的堅硬,即使在面對生活的磨礪與殘酷時,也不覺得孤苦,不會崩潰。孕育小生命的過程,會感覺到生命的奇蹟,會獲得從未有過的力量。當一雙小手緊抓著你時,完全地被依賴與信任會讓你感受到自我的強大,實現自我蛻變式的成長。

  人生並不容易,當年華已逝、色衰體弱,孩子們,我希望你們回顧一生時,會因自己真切地活過而感到坦然,淡定從容地過好餘生,直至面對死亡。

  :像文人一樣吃

  作者:秦源

  魯迅小廚

  魯迅先生一生在吃上異常節儉。有資料考證,魯迅日常菜譜無非三菜一湯,菜色基本就是“老三樣”: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筍炒鹹菜、一碗黃花魚。每月買食材的錢只抵得上購書開支的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魯迅也有一系列比較偏好的菜品。最為奇特的是,魯迅身為南方人,卻對河南菜情有獨鍾。《魯迅日記》曾提到在北京“厚德福”宴飲的細節。魯迅在北京的時候,非常喜歡厚德福的菜,尤其是“糖醋軟熘鯉魚”“鐵鍋烤蛋”“酸辣肚絲湯”“炸核桃腰”這四道菜,後來,有長垣廚師為紀念魯迅,將這四道菜合稱為“魯公筵”。

  1927年,魯迅移居上海。知味觀杭菜館是魯迅在上海期間去的最多的地方。而知味觀的“叫化雞”和“西湖醋魚”等菜餚也因魯迅而名揚日本。1933年10月23日,魯迅在知味觀宴請日本福民醫院院長和內山君等好友,親自點了“叫化雞”“西湖蓴菜湯”“西湖醋魚”等佳餚。席間,魯迅特別向客人介紹了“叫化雞”的來歷和做法。誰知,魯迅的這個無意的舉動,使得知味觀及其“叫化雞”“西湖醋魚”等菜餚在日本出了名。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中國料理代表團”和“日本主婦之友”成員到上海訪問時,還指名要到知味觀品嚐“叫化雞”和“西湖醋魚”。

  魯迅在上海期間,除了知味觀,豫菜館“梁園”也深得他的喜愛。他還曾產生過僱一個豫菜廚子的想法,後因對方要求的工資太高而放棄。魯迅曾在梁園多次宴請朋友,或“屬梁園豫菜館定菜”,還時常請該館廚師“來寓治饌”。不得不提的是,1934年12月9日,魯迅在梁園宴請了剛到上海的蕭軍、蕭紅夫婦,及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作家。席間,魯迅點了平日最愛吃的豫菜“糖醋軟熘鯉魚”“鐵鍋烤蛋”“酸辣肚絲湯”“炸核桃腰”等。

  在梁園,魯迅最喜歡的菜卻是扒猴頭,這也是河南名菜,與熊掌、海蔘、魚翅並稱。魯迅對此菜的喜愛程度非常之高,還曾產生過“但我想如經植物學家或農學家研究,也許可培養”的念頭。

  文人吃菜不可無酒,而魯迅在西裝革履、咖啡盛行的時代,卻仍是一襲長衫,“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一杯清茶的習慣從未更改過,對於酒,只是淺嘗輒止,“多半是花雕”。

  世人皆道魯迅先生偉大而耿直,卻未曾想過,先生的朝花夕拾卻也是從舌尖上開始的。

  胡適盤中餐

  提到魯迅先生,不得不提到曾與魯迅私交甚密的另一位文化巨匠——胡適。據資料考證,這兩位文化前輩曾在北京東興樓相聚過兩次,一次是胡適請魯迅,另一次是郁達夫請胡適和魯迅兩人。此外,胡適也曾受邀去魯迅在八道灣的住所紹興會館吃過飯,他也是去魯迅家裡吃飯的為數不多的客人之一。雖然兩位先生後來由於主張不同而分道揚鑣,但當時的交情卻不容忽視。

  胡適大力提倡全盤西化,但與魯迅先生相同的是,他在餐桌上更傾心於中餐。在家中,他不喝咖啡,只喝綠茶,而且最喜歡吃徽州菜。

  胡適是安徽績溪人,雖然後來移居上海,卻一直對家鄉菜情有獨鍾。胡適最喜歡一道叫“績溪燉鍋”的名菜,並經常用它來招待客人,如美國教育家杜威、著名作家梁實秋等。胡適在《我的母親》中,深情地追憶了熟悉而生動的徽州生活,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故土和母親的眷戀,其中也提到了績溪美食“一品鍋”。

  關於“一品鍋”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相傳當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由九華山去徽州府途中,借宿一農家。村婦將白天剩餘的菜餚,按先素後葷的順序,逐層鋪在一口兩耳鐵鍋內,熱後端上桌以招待飢腸轆轆的乾隆皇帝及隨從。乾隆讚不絕口,並問此菜何名。村婦隨口答道:“一鍋熟。”乾隆嫌其名不雅,略作思索後賜名“一品鍋”。自此,“一品鍋”成為績溪徽菜中的宴客佳餚。但胡適更沒想到的是,乾隆帝御賜的“一品鍋”前面會加上他的名字,成了“胡適一品鍋”。

  胡適不僅鍾情於徽州菜,在京時也與魯菜結下了不解之緣。有資料考證,胡適在京時常去的飯店有:六國飯店、東方飯店、六味齋、南味齋、長美軒、浣花春、明湖春、濟南春等20多家飯店。但去的最多的還是北京八大樓之首的東興樓,凡是貴客多在東興樓宴請。據說胡適特別喜愛東興樓的“油爆蝦仁”和“醬爆雞丁”,還喜歡吃“熘肝尖”“炒腰花”“幹炸小丸子”等山東風味菜。

  王敦煌先生寫過一本《吃主兒》,其中提到了“吃主兒”的定義,就是吃主兒必須具備“會買、會做、會吃”三個基本要素,缺一不可。而胡適作為文化人,在食材的採購上並不擅長,至於做飯,胡適更是不沾手。不過有意思的是,僅僅算得上是三分之一“吃主兒”的胡適先生卻自創了一道至今仍廣為流傳的菜——“胡博士魚”。“胡博士魚”名號雖然響亮,其實也只不過是將鯉魚切丁加三鮮細料熬製的魚羹。這道簡單的湯羹純粹是因為胡適首創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