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禮儀個人讀後感範文

  《論語》八佾篇中通篇都與禮儀相關的,讀起來似乎與現在相隔甚遠,且以現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頑固,而難以變通。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孔子論語禮儀讀後感,歡迎閱讀!

  孔子論語禮儀讀後感篇一

  《論語》八佾篇,通篇都與禮儀相關,讀起來似乎與現在相隔甚遠,且以現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頑固,而難以變通。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禮儀的重要性。雖然隨著時間之變遷很多禮儀已經被忘卻所產生的內涵,而變成形式,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需要禮儀進行規矩,社會才會秩序井然。創新固然好,所有社會的進步都是需要不斷地創新進行完成的。似乎看來禮儀也就是形式,與創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創新能被社會所認可必須是符合常規,符合道德,也不能違背禮儀之內涵。

  需要說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禮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禮,它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它超越了現在法律所涵蓋的範圍,它規範了人與人之間的準則,如父子之間,君臣之間,朋友之間,長幼之間等,同時也規範了國家運作的種種制度。

  本篇中林放問禮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說的禮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瑣的儀式,禮的外表則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產物。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正朔是天子頒佈的,昭示著天下還有國君,告朔是諸侯履行的,昭示著天下還有親人,這是禮制最重要的部分。雖然現在只剩下餼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還是能夠去昭示禮儀的內涵,讓人們想起此種禮儀的內涵,對世人還是有啟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為形式而去進行敷衍,應該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內涵。這種只存在形式的禮,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於社會的規範。

  因而在學習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們所學所做的內涵,要在形式中新增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內涵。

  孔子論語禮儀讀後感篇二

  “經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把,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遠方來,不亦說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著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論語》這本書,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給我們的道德。禮儀,做人等方面的知識,是儒家經典,一直深受我的喜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之口。這句話之所以能讓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

  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的壯力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告訴我們,對待朋友要真誠,萬不可以虛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岔路,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典詩文,因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的瑰寶。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典詩文,論語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願意時時刻刻去允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豔,持得很久。

  《論語》,一本儒家經典,所傳授的知識更是讓我大大地受到啟示,讓我先學會了做人,在學會了學習。我要感謝《論語》,是你,讓我重新獲得生命之源,讓我再為之奮鬥!

  那我們就繼續誦讀《論語》吧!好好的擁有它、記住它,讓它在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味,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種種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孔子論語禮儀讀後感篇三

  《論語》中孔子強調的禮,主要指的是禮法,禮樂,也包括了禮儀的內容。禮的要害,在於互相尊重,以理順人際關係。禮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不知禮,無以立”。意思是說:剋制自己,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不懂的禮節就無法立身。孔子還提出: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強調的禮有其腐朽和消極的一面,如“三綱五常”“父亡守孝”等,早已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但孔子提倡和實踐禮儀的一些積極內容,如禮賢下士,敬老尊賢、禮尚往來、禮貌待人等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必須繼承和發揚,它對於我們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禮儀習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加強團隊建設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敬老尊賢。敬老尊賢的道德風尚是明禮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興旺、社會穩定、人民進步的像徵。孔子特別強調敬老尊賢、長幼有序。一方面,他強烈批評一些年輕人不尊重前輩和先賢的現象。闕黨地方的一位童子捎信給孔子,有人問:他是個求上進的人嗎?孔子說:我看他坐在長輩的位置,又看他同年長人並肩而行,他並不是一個求上進的人,而是一個急於求成的人。另一方面,孔子又是敬老尊賢的實踐者,“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按理說,孔子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先走也無妨,但他在鄉人聚會時,讓長者先走,後自己退席,體現了孔子禮讓的品格。敬老尊賢不僅包含著敬重前輩的內容,還包含著尊敬上級領導和有知識學問、有成就的人。古人說:朝廷論爵,鄉黨論齒。一個社會、一個組織、一個企業的成員之間,雖然政治上是平等的,但總是要講究上下和長幼之分,懂的下級尊重上級,晚輩尊重前輩,否則就會出現秩序的混亂。深刻把握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低階錯誤。如在一些宴會中上級領導未到或主持人未宣佈開始,少數人已動筷子,先吃為快,或者領導尚未退席,下屬人員一走了之等不禮貌的現象,本是一件很好的事,卻因少數人不講禮貌,弄得上下不愉快,真是“大煞風景”。

  以人為本。孔子倡導的禮儀,突出了以人為本,並且躬身踐行。孔子家的馬棚燒了,他從朝廷回來,首先問道,傷人了嗎?把財產損失放在其後。《論語》中,對孔子尊重人作了精彩和細緻的描述: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孔子對殘疾人體貼有加,體現了孔子至誠的道德修養。實踐中,我們必須把尊重人放在首位,在待人接物,特別是接待重要來賓時,要十分注意細節文化,堅持做到準備到位,禮節到位,程式到位,標準到位,避免因禮儀不周給公司帶來名譽和經濟上的損失。

  恪守秩序。孔子恪守“席不正,不坐”的禮儀,看起來十分可笑,但實際上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培育,雖是小節,但有可能影響大局。事實上這種禮節今人仍在借鑑。小到宴席的座次、會議主席臺的擺設和名籤的擺放,大到迎接外國元首動用三軍儀仗隊,可見禮儀的發展也在與時俱進。孔子提出的“食不語,寢不言”的箴言早已寫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內務條令》。對於集體生活來說,這不僅出於禮貌的要求,也是講究衛生確保身體健康的需要,更是維護集體生活良好秩序的客觀要求。雖然現代社會已經把請吃作為聯絡感情,溝通交流的工具,但如果吃的是公共食堂,住的是集體宿舍,“食不語,寢不言”的禮節仍是必須堅持的。

  姿儀端莊。《論語》中描述了孔子履行公務的形象:孔子走進國君的宮門,彎身恭敬的樣子。他站立時不擋在大門的中間,走不踩門坎,通過國君座位時,神色莊重,腳步加快。提起衣服的下襬向堂上走去時,彎著身子顯得小心謹慎。退出堂來,下了一級臺階,便恢復原來的臉色,顯出愉快的樣子。下完最後一級臺階,小跑前進,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後,又顯得恭敬和謹慎。這裡描寫的是孔子面對國君,站立、行走的細節,正是形態、心態,神態都非常到位,不愧為是踐行禮儀的大師。孔子對姿態不端,不講禮儀的做法深惡痛絕。孔子去原壤家幫助治喪,原壤伸展兩腿蹲坐成箕踞狀等孔子,孔子對原壤不禮貌的行為十分反感,他說:你年幼時不講孝悌,長大後毫無成就,老了不死,真是禍害,用柺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姿態和儀容是行禮儀的基礎,萬達的制度和行為文化已經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嚴格執行。具體說要從坐、站、走做起,做到坐如鐘、站如鬆、走如風。另外不要認為穿衣戴帽,各人所好,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著裝和儀表,讓人一看就有一種莊重、熱情、向上的感覺。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時代的發展對禮儀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禮儀公司和禮儀培訓層出不窮,禮儀已經成為社交不可缺少的工具,成為檢驗民族素質的尺度,同時也成為企業文化和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如沃爾瑪服務員的微笑就提出了“三米微笑記胸懷,八顆牙齒露出來”的要求。為此,我們必須加強禮儀的學習培訓,認真貫徹企業文化和遵守社會公共禮節的要求;必須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恆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做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禮儀的楷模。


孔子論語禮儀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