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片收藏價值

  古代瓷片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那麼古代瓷片有收藏的價值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是瓷之國,自東漢以後,瓷器出現,窯口陸續遍佈大江南北,官窯、民窯、外銷瓷,宋五大名窯,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產總量數以億計。瓷器的特點是易碎,但神奇之處在於,碎了之後被擲棄到任何地方,無論是丟進河裡,還是為泥土逐漸掩埋,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爛、消解,青瓷的花紋、圖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謝。山水、庭院,人物,花鳥,走獸……曾經的碎片待到重見天日之時,只需擦去泥土、積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時代的特徵、文明烙印一目瞭然。

  中國幅員遼闊,瓷器生產雖歷時漫長,但除了宮廷、達官貴人之收藏,民間儲存的古瓷完整器總體數量還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燦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圖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許多古瓷片雖埋在大地中卻不知具體在何處,有機緣在當下這個時代見天日且圖案紋飾完整、稀缺者,總體而言,更是數量有限。

  古瓷片的優點在於,它們“出土”後幾乎沒贗品,除非這瓷片所屬的瓷器當初是仿品,但碎骨後到今天,因時間久遠也成了文物。

  古瓷片有傳世完整器所不具備的優勢:凡歷史上生產過的瓷器,都會因最終破碎而產生瓷片,而傳世完整瓷器因為改朝換代、兵荒馬亂,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鎮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窯瓷片。因當時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後,發現無論是造型、紋飾還是髮色,仍發現很多迄今為止,世人所從未見過的東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藝早已失傳。

  如以往一直認為孔雀綠釉製品以明宣德朝為早,近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遺址中發現了基本可復原的元代孔雀綠地青花研盒等古殘片,證實了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綠釉玉壺春瓶是元代製品的推斷確實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區毛家灣1號發掘出全國最大瓷器坑,瓷器殘片近百萬片。瓷片顯示當時有些器皿採用不施釉手法,此種技術目前已失傳。

  故此,古瓷片有作為歷史“標本”的意義。初學者拾撿不同年代、窯口、圖案紋飾等的古瓷片,通過觀察、對比,再結合《中國陶瓷》等理論書籍,學習瓷器鑑定長進就會很快。一些資深瓷器藏家,多年來也是“瓷片不離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僅量多且來自全國不同的窯口,還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標本博物館”。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當初得來的價格,皆高於一般完整器。

  2016年2月,來自民間的8位藏家聯合展出了他們收藏的500餘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窯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長沙窯,五代越窯,宋代的定窯、汝窯、官窯等“五大名窯”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帶有先民使用的“文化體溫”,閃耀著作為原始瓷發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國內各地民窯先民的智慧和創造,也以獨特的載體傳播著中國的瓷器文明。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來的一個“命運轉機”,不僅是收藏群體擴大而帶來的標本之需,更在於它因為精緻小巧,蘊含貨真價實的文化價值,從而被製成時尚的“工藝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在一些文物商店內,就有諸多晚清淺絳或民國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機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滿的“畫片”,通過包銀製成種種掛件或飾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掛鑰匙串。如此,這種古瓷片飾品,很好地詮釋了“傳統與現代”完美而經典的結合。而其時的售價,也只在數百元之內。

  事實上,以古瓷片做飾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風行。佩戴它,不但風雅、時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對中國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窯的單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貴,“輸入”日本的就更少。他們以金銀包裹鑲嵌,在市場上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國,以鈞窯、汝窯瓷片嵌入黃花梨或酸枝木內之掛屏,也時有所見。玩家馬未都稱其第一件上檔次的藏品,就是一組鈞窯瓷片掛屏。

  近一兩年,在長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開始更多地發現此類古瓷片“工藝品”的顯現。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窯或龍泉窯等,瓷片按原來“出土”的模樣見售;明清有文字、圖案的青花粉彩或單色釉的瓶底碗底盤底,被打磨後售賣;一些人物、山水、花鳥的瓷片,儘可能地“擷取”完整圖案而製成掛件、飾品;碩大的殘件被鑲框做成更大的上牆懸掛“工藝品”……古瓷片獲得了“新的生機”。來來去去的購置顧客,不僅有收藏愛好者,也有時尚的年輕男女。

  在保證具文物級價值的古瓷片發現後,能上交國家的前提下,古瓷片製成“工藝品”的潛力很大。相對於一般的創意產品、現代文化產品,具有資源不可再生、積澱深厚歷史文化資訊特性的古瓷片“工藝品”,還有待更深入廣泛的開掘。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隨著國民文化修養的進一步提高,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更加深入,此類古瓷片“工藝品”必將在市場上“更紅”,更時尚、風雅、體面。而散落街巷、鄉野的古瓷片,必會有更多人在業餘時間去搜羅、找尋。古瓷片的春天,會因此而更燦爛,散發出濃郁、盎然而深遠的文化馨香。

  古代瓷片收藏知識

  完整的古瓷器收藏愈來愈困難的背景下,古瓷器殘片收藏的熱潮正在蓬勃興起。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古瓷片收藏市場逐漸形成。目前,在北京、南京、鄭州等地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古瓷片交易場所;而在我省,收藏把玩古瓷片也為瓷器愛好者所熱衷。

  所以玩古瓷片的有兩種人,專家和民間的玩法是不一樣的。我看到一塊好瓷片的激動,是完全不亞於看到一個原器的,因為我看到了比原器更重要的價值。如果是一件原器,我們是無法清楚地看到它內裡的胎質、釉色等,而一片古瓷片卻能給我提供許多重要的資訊,通過現代測試手段,就能知道瓷土產自哪個山脈,能夠看到它的元素組成、質感肌理、微觀結構及製作工藝等等,這給了我們很多第一手材料,是判斷古陶瓷燒造窯口的重要證據。研究陶瓷40多年來,瓷片標本一直都是我的第一手材料。

  業內人士分析,古瓷片受青睞有諸多原因。首先,古瓷是歷史珍品,不可再造。由於年代久遠,保留到今天的名窯瓷器少而又少,市場上也很難收集到完整而又品相好的古瓷名品,因此有眼光的收藏者開始收藏名窯瓷片,以慰藉自己的愛瓷之心。其次,古瓷片內涵豐富,歷朝歷代都有遺存,是藏家學習瓷器鑑定知識的最好材料,也是古瓷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的素材。第三,古瓷片較易獲得,偽品少,投資風險小。

  收藏瓷片最好能夠成系列,但現在全面系統收藏古瓷片的可能性不大,一來窯口保護起來了;二來瓷片的價格不斷上漲;三來稀缺的瓷片都在私人藏家手裡,輕易沒在市場上流通,收藏要付出比以前多很多倍的代價。

  大專題湊齊的難度太大,分門別類收集小專題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收集歷代有龍紋的瓷片,這樣只需兩三百件就能形成比較直觀的系列,或是收集古陶瓷上有美人圖案的瓷片,這樣的系統收藏難度大大降低,投入的財力物力精力也相對較少。

  如果要進入古陶瓷的收藏圈,收集研究古瓷片是必需的,瓷片一定是你的工具。經常有市民拿來瓷器讓我們做鑑定,但中國古陶瓷的鑑定向來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對於這些市民,我們往往不直接跟他們說這件東西對還是不對,我們會把跟這件瓷器對應的窯口、相同時間、類似紋飾的瓷片標本拿出來,給他們自己對比。很多人一對比,馬上就能看出自己的東西對不對。古陶瓷的鑑定就是一種比較,瓷片就是很好的標準器。

  中國收藏家協會陶瓷收藏委員會祕書長陳士龍認為,古瓷片能反映出整器的藝術資訊,殘而不失美,內裡有乾坤。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裝飾、款識、光澤等要素都能顯示出瓷器的製作工藝之美;瓷片上的圖案不僅具有藝術情趣,還能反映出歷史資訊,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越是名窯名品瓷片,這種美的含量越大,價值自然也就越高。

  古瓷片收藏前景

  在完整的古瓷器收藏愈來愈困難的背景下,古瓷器殘片收藏的熱潮正在蓬勃興起。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古瓷片收藏市場逐漸形成。目前,在北京、南京、鄭州等地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古瓷片交易場所;而在我省,收藏把玩古瓷片也為瓷器愛好者所熱衷。

  業內人士分析,古瓷片受青睞有諸多原因。首先,古瓷是歷史珍品,不可再造。由於年代久遠,保留到今天的名窯瓷器少而又少,市場上也很難收集到完整而又品相好的古瓷名品,因此有眼光的收藏者開始收藏名窯瓷片,以慰藉自己的愛瓷之心。其次,古瓷片內涵豐富,歷朝歷代都有遺存,是藏家學習瓷器鑑定知識的最好材料,也是古瓷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的素材。第三,古瓷片較易獲得,偽品少,投資風險小。

 

  中國收藏家協會陶瓷收藏委員會祕書長陳士龍認為,古瓷片能反映出整器的藝術資訊,殘而不失美,內裡有乾坤。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裝飾、款識、光澤等要素都能顯示出瓷器的製作工藝之美;瓷片上的圖案不僅具有藝術情趣,還能反映出歷史資訊,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越是名窯名品瓷片,這種美的含量越大,價值自然也就越高。

>>>下一頁更多精彩“古代瓷片收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