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硯臺收藏價值

  古代硯臺有很多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端硯與歙硯。那麼古代硯臺有收藏價值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硯亦稱為研,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

  儘管年代的長短對於藏品的價值有一定的影響,但硯臺卻非常獨特,年代是否久遠並不是影響其價值的唯一一個重要因素。比如宋硯、唐硯甚至漢硯。當時,這些硯臺的石質比較粗糙,而明清以後,文人對於石質的要求很高,所以明清以來的硯臺價格反而會越來越高。特別是一些刻有名家字跡的硯臺,其市場價值更為高漲。根據業界人士透露,古代的硯臺如若配有酸枝盒子則說明它在當時的地位是非一般的。正如廣東的洗小姐所珍藏的一套帶盒硯臺古董,也是十分難得的藏品。根據目前的古玩市場買賣交易情況,古代的硯臺已經開始受到業界行家們的青睞。特別是近幾年,不少的買家都在瘋狂地購買硯臺一類的古董藏品。為此,專業人士提議古玩收藏愛好者們不妨可以多學習硯臺相關的鑑賞知識。正如洗小姐對自己所珍藏的古硯臺在轉讓之前,都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去學習相關的知識。她認為古玩收藏未必一定可以全部都買到真品,但只要是收藏到了好的藏品就應該好好去研究。

  此外,硯臺在收藏的使用過程中也有技巧,要切記不可以用力研磨,以防傷及硯臺的表面。在研墨的時候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等墨經過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地加力磨墨。研墨的時候要劃大圓,要慢慢劃,且不要總集中在一個區域。還需注意用過硯臺後應該及時清洗,不一定每次都需要清洗,但最多兩三次就應該清洗一下,或者遺留的墨比較厚的時候就得清洗,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

  古代硯臺的收藏鑑賞方法

  紋飾

  硯上的紋飾雕刻,從古代到近代,總的趨勢是由無到有,由簡單到複雜,紋飾越來越繁縟,雕刻越來越細膩,晚期則又顯示出地區特點。紋飾上的最大問題是後刻紋飾。原裝原刻,是在制硯時與硯形制作及花紋裝飾一次完成,這種硯經過若干年後,它的紋飾不會與硯格格不入,不會給人以硯是硯、花紋是花紋的兩種感覺。如果硯的製作與紋飾非一次性雕刻,則屬於後作紋飾。古硯在流傳過程中,有的人為了增強藝術效果,提高硯的身價,將硯加以美化,反而畫蛇添足,不但增加不了硯的價值,還會降低硯的價值。鑑別者除了要看刻花刀口是否生澀,包漿是否滲入,還要看所刻花紋是否與硯形時代相符,更是借鑑同期其他藝術的風格特徵,如石刻、玉雕等等。例如漢代龍形蓋鈕三足石硯,其雕刻是漢代石刻簡約、概括、質樸的風格,如果刻上清代龍紋及紋飾,則不倫不類,一看便知是後作紋飾。

  質地

  硯的材質有本身優劣及替代問題。優劣的問題比較好解決,材質細潤如膚,石品豐富為優,粗糙為劣;泥質要堅潤耐磨,疏鬆滲水者不可取。目前出產硯石的地方很多,但為開啟銷路,常見冒充名硯材之名,紫色石材均稱之為端石,綠色石材均稱之為綠端、洮河石、松花石,疏鬆的黃色石稱為澄泥。其實,只要硯材好,何必以它石之名掩己之優?就以本來產地命名有何不可?久而久之,使用者定會認可,必定名顯於世。解決的辦法只有以原產地的石材作為觀摩的標本,並閱讀有關資料,熟悉各種主要石材的特徵,掌握分辨石材種類的技能。當然,目前出現的新石材,認識它,掌握它,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樣一種石材,古代與現代亦有所不同。

  古代硯由於經歷久遠,受自然或人為的溫度、溼度及其他因素的浸漬,會形成一層保護層,一般古物均有這種情況,習慣稱之為“包漿”,而現代石材仿造古物,就不易仿製出它歷經滄桑的面目。“包漿”也有仿製的,但均浮在表面,像塗了層顏色。

  裝潢

  硯臺的外包裝亦是不可忽視的方面。硯盒不僅有著保護硯臺的功能。也往往帶有時代感和收藏特徵,亦是鑑定硯臺的輔助依據。清代尤重灌潢盒的美化,甚至喧賓奪主,硯盒有時就是一件工藝品。有的大收藏家作的硯盒有一定格式特色,遇見同樣的多了就可以認識它。有的收藏者不忍心在硯上刻銘題跋,於是施於囊匣之上,這種囊匣就有很重要的資料價值,是鑑定硯臺的輔助依據,即便有損,也不能拋棄,要儲存。關於硯盒大約有幾種情況需要注意:原配盒,硯與盒同時製作;早年收藏者作盒;舊硯作新盒,把新盒做舊,冒充原裝;舊盒作新硯冒充舊硯。前兩種情況可無須用力,而後兩種情況則需注意。現在作盒子冒充原裝或舊盒子裝新硯無非是想抬高硯的經濟價值,故而要仔細觀察硯臺放在盒子裡是否合適,是否緊的拿不出來或硯在盒子裡亂動,盒底有無與硯長期接觸的印痕,有無墨鏽,盒子有無包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