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的收藏價值

  不同時代的玉器,價值並不完全相同,那麼古玉器有收藏價值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製作玉器的原料,即玉料本身就是寶石,因而有其自身的價值,這是玉器與其他如書畫、青銅器、陶瓷器等古董的區別所在。玉料價值的大小受產地、色彩、形狀、大小等等的制約。雖然在歷史上曾有過“君子審玉,重德而次色”的玉材觀,但在先秦時期關於和氏璧的故事恰恰證明了玉料的價值被人們所重視。秦漢以後,西域的和闐玉湧入內地,以其產量大、質地純、色澤好而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此後,和闐玉壟斷中國2000年之久,清乾隆帝不異花費大量財力和物力,從新疆運進單件上噸重的玉料。直到19世紀中葉以後,從緬甸境內運進的翡翠才取代了中國傳統的玉料。由引可見,玉料本身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

  其次,初期的玉器主要是生產工具、祭祀工具和裝飾品。隨著生產的不斷髮展,社會財富也漸漸增多,等級觀念也愈來愈重,產量稀少、美觀的玉器,賦予了這種制度的觀念。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起,一引起氏族首領的墓葬中就發掘出了一些精美的玉器。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此現象更加明顯,哪良渚文化的一些墓地,一座墓葬中就曾出過上百件玉器,其中一引起形制的玉器顯然也只出土於大型的墓葬中,成為只有少數統治者才有權佔用的器物。進入商周時代,情況更加普遍,哪二里頭文物中的“柄形飾”,都出土在商周時期的大型墓中。秦以後,玉璽成了君權的象徵。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用了一塊上等的藍田玉***又說為和氏璧***製成了一枚傳國璽,以後各代帝王都看重這枚傳國璽,認為要得了此璽,才是真命天子。東晉時的幾個皇帝都沒有得到這枚璽,被譏為“白版天子”。漢以後的各代還專門規定了達到某一級別的人才能有資格得到什麼形制的玉璽。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釐定的25枚寶璽,絕大多數為玉製。在唐代,則對玉帶的佩用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如《新唐書·輿服》中所謂的“其後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周禮》一書中曾作了詳細的記載,哪“六瑞”的使用規定為:天子用尺寸最大的鎮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和男用谷璧和蒲璧。不夠某一級別身份的人不準持佩。《左傳》中明確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由此可見,從原始社會末期到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政治等級制度的重要標誌器物。

  玉器又是聚斂財富的手段和顯示富有的一種標誌。良渚文化中出土幾十件以上玉器的墓葬,墓主都是有權有財富的人。有的一個墓葬出土上百件玉器,除作為宗都、喪葬用器外,有著標誌財富的功用。在安陽殷墟的婦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一批商代貴族和方國墓葬中,仍有大批玉器出土。在商代出現了玉作的幣,即貝形玉幣,同時玉也作為了交換品和貢品。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玉戈上刻有“盧方皆人戈玉”。商代明期,商王室所用的玉器的玉材,有相當部分來自遼寧和新疆等地,是通過交換或入貢得到的。在西周,僻處四川的蜀國就曾向夷王貢獻瓊玉。名貴的玉器價值連城,為了得到一塊上等的玉器,不異發動戰爭,甚至割地相讓。秦漢之後,玉作為顯示富貴的財物,一直受到權貴們的青睞。作為一種商品設肆而賣,早在宋代就已出現。明清以來,玉器商店漸漸增多。晚至清代,玉器的身價更是普遍升高,有“古銅舊玉無定價”的說法。

  古玉的收藏價值

  一、對古玉器歷史價值再認識

  由於玉器材質的特殊,不損壞,不怕水,不拍摔,就是壞了,大件也可以改小件,在歷史上很多材質都不能夠留存下來的時候,玉器卻完好地留給了我們,很多時候,也只有玉器才能夠把歷史搞清楚,比如說龍的產生,比如說古代人的頭飾、衣服、宗教信仰,很多人只注意高古玉的材質與珍稀性,忽視了高古玉的歷史價值,因此對於高古玉的價值認知也就出現了偏差。

  二、對古玉是特殊藝術品的再認識

  都說黃金有價玉無價,什麼意思?因為在古代,玉器曾經是被古代政治、帝王放在第一位,老百姓根本不能用,其價值當然也就無法估量。而這樣的東西,眼力好的收藏者花幾千塊錢就可能在如今的市場上買到很好的東西。在文化上,整個玉器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古人會把最好的東西獻給神、祭祀天地,也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孫,現在我們也用玉來雕觀音等用來佩戴。在道德上,玉器所代表的文化同樣深厚。如今,玉器又具備了經濟屬性。所以,玉器是一種很特殊的藝術品,它的很多方面值得收藏者深入探討。

  三、玉器唐朝以前都是“官窯”

  從原始社會開始,玉器為部落首領所使用,此後直至唐代以前,玉器都是帝王才能使用,沒有民間的東西。古代玉器為什麼那麼漂亮?就是因為不惜工本來做。唐代以前的玉器如果套用瓷器的說法,都是“官窯”。宋代以後,民間也可製作收藏玉器,但也主要還是用於宮廷。

  四、古玉器究竟有多少

  有人認為,紅山文化有300件,我個人的觀點是紅山古玉至少10000件。當時大型地活動與重要人物都要使用玉器,這些都是很精細地來製作玉器,1000年時間能做多少?一年做1件就是1000件。現在大部分的紅山玉別人不敢認,我覺得各種好東西數以萬計,我無法否認是假的。古玉不怕火,不怕水,也不像金屬會被改鑄,古代人對古玉還要加以保護,因此歷史上大部分的古玉都會留存下來,數量肯定會很多,決不是有些人所說的沒有多少。很多人說古玉不多的原因是他腦子裡想得不對,認為不多。我認為不能隨意下鑑定結論“槍斃”不認識的古玉,說“不對”的結果只能使大部分古玉流失海外。

  五、鑑定要放在第一位

  作為藏家,不能收藏假的,經濟損失還在其次,關鍵是收藏變得無意義了。所以只有鑑定問題解決了,收藏才可以做,才有意義。

  現在的鑑定專家,要麼是從民間收藏實踐中練出來的,要麼是從國家博物館和考古界出來的。但是玉器鑑定不像其他收藏門類那麼好鑑定,除了乾隆玉器有的有款以外,其他玉器無年代款,全*掌握規律。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科研部門可以進入到古玉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說,以玉質來說,現在很多仿古玉都是用青海玉和俄羅斯玉來做,青海玉、俄羅斯玉與和田玉是有區別的,這用肉眼就可以看得出來。既然肉眼都可以看出來,那麼科學儀器為什麼就檢測不出來?如果科學儀器把材料搞清楚了,使用不到30年的俄羅斯玉與青海玉就會被識別出來,很多爭議也就不存在了。

  再以沁色來說,500年以上古玉就有沁色,現在市場上的玉有自然形成的,有用人工的,比如火烤、用硫酸等方式來做,用科學儀器分析解決這個問題,鑑定問題不就很清楚了嗎?儀器解決不了,就只有*人眼,這就會有誤差,就會看不準。

  從工藝來說,製作玉器的各種工具留下的痕跡是不同的,如青銅、鐵器、機器等的不同痕跡,完全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下功夫搞清楚。

  最近幾十年間,古墓被盜掘,古玉大量出土,東西已經流出來了,怎麼辦?還是要民間收藏。現在是古玉收藏最低潮的時候,民間的收藏也要經歷一個過程,古玉決不會是現在這個價格,最終國內古玉市場價格應該是世界上價格最貴的地方。因此收藏者在鑑定第一位的基礎上,看準了就可以收藏,畢竟現在古玉收藏起步資金不需要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