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和茶文化的起源哪個早

  酒文化和茶文化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酒文化和茶文化的起源是什麼時候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酒文化和茶文化的起源,一起來看看。

  酒文化的起源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在我國,由穀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於優勢地位, 而果酒所佔的份額很小,因此,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

  我國酒的歷史,可以上到上古時期。其中《史記·殷本紀》關於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據考古學家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說明在原始社會,我國釀酒已很盛行。以後經過夏、商兩代,飲酒的器具也越來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銅酒器佔相當大的比重,說明當時飲酒的風氣確實很盛。

  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關係

  酒文化

  不敢設想,如果沒有了酒,中華文化走過五千年的歷程會演變成什麼模樣,是歸於白開水一般的平淡,還是有如舶來的咖啡般的苦澀?中華有幸,酒亦甚幸,正是有了曹孟德的對酒當歌、李太白的月下獨酌、李清照的黃昏東籬把酒、辛稼軒的醉裡挑燈看劍,中華文化才如酒一般越是沉澱越顯醇厚,愈陳愈香。酒自身當然也在醉眼唱和之中美名千古傳揚。

  高興時飲杯酒罷,“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嘛;憂愁時亦當有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離別時要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了,到哪再飲故鄉酒?相聚更不能沒酒,“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得意時,“白日放歌須縱酒”,失意時呢?“潦倒新停濁酒杯”……酒真是個好東西,不論你精神狀態如何,也不管你在何時何地,它都伴隨著你,它能與你交流,能聽你傾訴。你站著、坐著、走著、躺著都沒關係,就這麼一仰頭,你就物我兩忘了,剩下的是十分豪氣,哈哈,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中國的文人歷來性情比較溫和,正是有了酒,他們終於發現在埋頭故紙堆之外還有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生活中本來就需要淋漓盡致的宣洩,更何況文人們又都是性情中人。有了文人的撐腰,酒就變雅了,“琴棋書畫詩酒花”,酒不能靜心更不能養性,可它卻是雅的催化劑。鼓琴時先沾點酒,琴聲會更為激越;揮毫時暢飲幾杯,酩酊之間筆走龍蛇。無酒哪來詩興,醉裡看花更怡人。酒更多的時候當然還是成為了販夫走卒的懷中之物,俗人喝酒更來得痛快,似醉非醉時分,三分流氣三分豪氣和四分牛氣會交織一起,前朝野史、今日世事和女人便成為三大永恆話題。酒就這樣以它的率真和張揚在雅與俗之間來回行走,並熱情地告訴世人:大俗即是大雅!

  茶文化

  茶呢?此時它靜靜地躲在文化的角落,將它的性情存乎於高山流水,雖然,人們在酒餘飯後也會想起它的含蓄、恬靜,也會發出諸如“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的讚美,但那畢竟只是桌前案後的一絲點綴了。或許,茶生來就只是聊以解渴,或者讓人在酒醉神迷之際找回幾分清醒罷了。茶知道自己永遠無法與酒一道並肩登上大雅之堂,於是堅定地沿著俗的道路走下去,忽然一日,它成了道學家思禪入定必飲的“玄酒”,一不小心,茶成了道,姍姍步入了宗教。

  一二知己,久違重逢,一邊飲茶,一邊談心,足可以慰籍平生。楊萬里有詩云:“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宋代葛長庚詩有:“綠雲***生香風,滿口蘭芷香無窮。”這都是以茶待客的極高境界。

  今日的酒與茶,已然沒有紛爭。酒樓和茶室矗立在街的兩旁,成為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方式。在燈紅酒綠的喧囂中,茶枯守著自己的一方淨土,偶爾會有一雙雙的情侶或一幫呼朋引伴的來到這裡,於是在昏暗的燈光下,在隱隱的茶光裡,映出了一份塵世間難得的安憩,氤氳的煙氣裹起了一份淡淡的情緣。

  可惜,酒卻被日益商化,在精美絕倫的包裝裡充盈著勾兌的市儈味。越來越多的人終於憶起古人的忠告:“莫笑農家臘酒渾”。一時水酒成為時尚,在酩酊大醉之後,完成對農家情懷的皈依。或許,某個黃昏,有燈花散落的時候,你輕輕推開竹門,便發現放翁拄杖、劉伶提壺、太白舉觴、東坡捧杯不期而至,於是觥籌交錯。杯盤狼籍之時,有雄雞高唱,須臾東方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