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傳說故事精選上古傳說故事三篇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少的歷史故事,可是關於上古時期的一些傳說故事大家又瞭解多少呢?小編今天為你整理了上古傳說故事,希望對大家喜歡!

  上古傳說故事篇一

  傳說中的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統華夏,“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以德教化百姓,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黃帝生下來兩個多月就會說話,十歲時就對當時情形有相當瞭解,明瞭自己的責任,注重修身積德,長成後更是個聰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後,看到當時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誅殺無辜。為了拯救人民,他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但蚩尤憑藉妖術,黃帝之兵不能前進。於是黃帝在瓊林臺虔誠向上天祈禱,請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給黃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授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等,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黃帝在神兵的幫助下克伏了蚩尤之黨,平定四方,天下始歸一統。

  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黃帝在打敗蚩尤後,於當年七月又來祭天,感謝上帝幫助之恩;三年後的八月第三次祭天,報答上帝使國家強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在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儀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頂上築壇,行祭天禮,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壇,行祭地禮,叫禪。黃帝得到了天賜的寶鼎——銅鼎,在那時是極其珍奇的;有鳳凰銜著卞圖送給他,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又有黃龍捧河圖洛書獻給他,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寧、大祥的徵兆。

  黃帝曾向玄女詢問治國之道,玄女回答:“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慾而民自樸。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國,以德服眾,以理教化,慈悲寬巨集……”黃帝又問:“何謂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於內,引患於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於善化,邪風盛行;浪費鋪張,天降饑荒……”,黃帝問道“有人隱居山林修行,言能歸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應之,隨緣而歸。

  上古傳說故事篇二

  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闢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沒有東南西北,也沒有前後左右。就在這樣的世界中,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

  巨人盤古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後醒來,發現周圍一團黑暗,當他睜開朦朧的睡眼時,眼前除了黑暗還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雞蛋”緊緊包裹著身子,他感到渾身燥熱不堪,呼吸非常困難。天哪!這該死的地方!

  盤古不能想象可以在這種環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於是他拔下自己一顆牙齒,把它變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

  “嘩啦啦啦……”一陣巨響過後,“雞蛋”中一股清新的氣體散發開來,飄飄揚揚升到高處,變成天空;另外一些渾濁的東西緩緩下沉,變成大地。從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變而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覺得神清氣爽。

  天空高遠,大地遼闊。但盤古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於是叉開雙腳,穩穩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頭顱,頂住天空,然後施展法術,身體在一天之內變化九次。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經過一萬八千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長得有90000裡那麼長了。

  盤古仍不罷休,繼續施展法術,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天終於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這時,盤古已耗盡全身力氣,他緩緩睜開雙眼,滿懷深情地望了望自己親手開闢的天地。

  啊!太偉大了,自己竟然創造出這樣一個嶄新的世界!從此,天地間的萬物再也不會生活在黑暗中了。

  盤古長長地吐出一口氣,慢慢地躺在地上,閉上沉重的眼皮,與世長辭了。

  偉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遺體並沒有消失:

  盤古臨死前,他嘴裡撥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浩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髮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裡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

  上古傳說故事篇三

  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傳說中有堯舉舜,舜舉禹,禹舉益的故事。據《墨子.尚賢上》雲:「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孟子.萬章》記載:「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贏得了大家的擁戴。所以堯死後,舜雖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不去堯子那裡而去朝覲他;有訴訟之事,也去找他;謳歌者也去謳歌他,而不去謳歌堯子。反映了堯所舉薦的繼承人舜,確實是個賢能之人。

  傳說黃帝以後,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觀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關於他們“禪讓”的故事,古書有不少的記載。

  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幹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於諸馮***在今山東省境內***。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漁、製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禹在位時,他的兒子啟已有強大的勢力。禹死後,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禹在位時,他的兒子啟已有強大的勢力。禹死後,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

看過上古傳說故事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