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戰役簡介

  臺兒莊大捷,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重大勝利,一舉澆滅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捍衛了祖國城池的安全,提升了部隊的抗戰士氣,堅定了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臺兒莊戰役分析

  中文名稱:臺兒莊戰役

  參戰部隊:國軍、日軍

  戰爭結果:中方獲勝

  時  間:1938年3月14日-4月15日

  地  點:以山東棗莊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區域

  人  物:李宗仁 白崇禧 孫連仲 湯恩伯

  臺兒莊戰役詳情

  1938年3月14日,日本磯谷師團發動攻擊。日軍以數十架飛機30餘門大炮狂轟濫炸,守軍師長王銘章督戰死守。3月18日,日軍磯谷師團瀨谷支隊攻陷滕縣後,當晚攻佔臨城***今薛城***,以一部沿津浦線南下,於20日攻佔韓莊,企圖直犯徐州,遭到佈防於運河沿線的我第52軍鄭洞國第2師的阻擊;另一部福榮大佐的第63聯隊沿臨趙***墩***鐵路於18日攻佔棗莊,20日攻佔嶧縣城,矛頭直指臺兒莊。

  3月20日,日軍磯谷師團借攻克滕縣之威,在飛機的掩護下,集中4萬人,配以坦克、大炮,向臺兒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企圖一舉攻佔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臺兒莊,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參謀長封裔忠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

  24日,日軍2000多人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開始向臺兒莊大舉進攻。堅守臺兒莊北門的186團1營在王震團長和姜常泰營長的指揮下頑強抵抗,並在城北門外與日軍展開白刃戰。期間蔣介石赴徐州視察督導,勉勵前線將士英勇抗戰。

  31日,國軍守軍將進入臺兒莊地區的瀨谷支隊完全包圍。是時,阪本支隊由臨沂轉向臺兒莊馳援,到達向城、愛曲地區,側擊第20軍團。該軍團即命第52軍和剛到的第75軍圍攻阪本支隊。激戰數日,予日軍以重創,使其救援瀨谷支隊的計劃落空。

  4月3日,李宗仁下達總攻擊令。第20軍團湯恩伯部之第52軍、第85軍、第75軍在臺兒莊附近向敵展開猛烈攻勢。日軍拼力爭奪,佔領大部分街市。國軍展開街壘戰,逐次反擊,肅清敵人,奪回被日軍佔領的街市。4月7日凌晨1時,中國軍隊吹響了反攻的號角,以孫連仲第2集團軍為主組成的左翼兵團和以湯恩伯第20軍團為主組成的右翼兵團在臺兒莊及其附近地區大舉反攻。敵兵遺屍遍野,各種輜重到處皆是,磯谷本人率殘部拼命突圍。

  激戰4天,國軍重創日軍瀨谷支隊、阪本支隊,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莊撤退。至此臺兒莊戰役宣告勝利。

  臺兒莊戰役軍師參謀長的絕筆信

  臺兒莊大戰前夕,日軍活動頻繁,各種情報表明,一場大規模的進就要展開了。

  3月11,農曆二月初十,天氣晴朗,再過三天,便是滿月。一二四師參謀長鄒紹孟浮想聯翩,大兒子汝寧新近的一封家書出現在眼前。想起這封家書,這位得到片刻寧靜的軍人立時憂心忡忡。

  鄒紹孟輕手輕足地走回師部,進了自己的房間,點上蠟燭,抽出一張信箋。小楷毛筆沾墨,在信箋的頭行頂端寫下了“寧兒如晤”幾個字。

  鄒紹孟望著這幾個字,頓了頓,就像頑皮的兒子站在面前。少傾,一封充滿軍人高尚情懷的平凡家書從筆下流淌出來:

  寧兒如晤:日前接得汝外祖父手渝,藉悉汝去歲下學期成績甚壞,名列丙等。想汝天資不甚壞,只要稍微勤奮,最優等雖不可得,優等諒必可能。今竟名列丙等,真使我增加無限的憂思。回想汝前次來函雲,準定受外祖父母教訓不再貪玩,勤奮讀書,於乎因功課甚多,正準備試驗,均是一派假話,益令我愈覺憂氣。幼時均一味說誑,長成亦必無成就,對國家社會無補。國家須有此國民,家庭何須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極甚競爭心,不可一味玩,不溫習功課以至每事均落人後,不知羞奮。因我身屬軍人,刻在前線抗戰,萬一不幸以身殉戰完成我軍人天職,則今後捍衛國家與復興中華民族責任端在汝輩。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則視汝輩幼時之修養造詣如何為然。望汝細味此旨,不曉處請汝外祖父與汝解說。牢記勿忘,見函後汝之思想如何,及汝外祖父家老幼情形如何與汝今年入校經過,統盼函報,手此順詢。

  近好

  父 孟手示

  民國二七年三月十一日

  山東滕縣軍次

  鄒紹孟,字慕陶,四川省榮縣樂德鄉人,1895年生於貧苦農民家庭。他少時讀私塾,24歲考入四川陸軍講武堂。1925年任參謀,1928年任營長,1934年任參謀主任,1935年任川軍四十一軍一二四師參謀長。臺兒莊大戰的滕縣保衛戰中,一直追隨著前敵總指揮王銘章等人在城中巷戰,直至最後一刻。

  這一封充滿著濃烈的鄉土氣息,卻又閃耀著晶瑩剔透愛國主義光芒的絕筆。當時在成都報紙上刊出後,若干青年學生和愛國人士紛紛向報社索要。四十一軍駐綿陽留守處把這這封家書翻拍成五千份照片分發。有不少的青年人為這封家書所激勵,懷中揣著照片走上了熱血紛飛的抗日戰場。

  這封家書成了鄒紹孟的絕筆,六天後他在城中戰死。時年43歲,陣亡後追贈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