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起義的皇帝是誰

  方臘起義又稱方臘之亂,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方臘起義皇帝

  據說北宋歷史上方臘起義之所以意義獨特,影響深遠,不光在因為其具備農民起義的普遍特徵——反貪官,反暴政,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它還反皇帝,確切地說,方臘起義的矛頭直指北宋最高統治階級,是一場有意將皇帝推下龍庭的農民革命運動,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方臘起義的戰略指導思想,頗有點類似近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這點,恐怕方臘起義皇帝——宋徽宗亦有同感。

  說到方臘起義皇帝,在歷史上大大地有名,便是曾經做過金國俘虜,又被後世譽為大書法家的宋徽宗趙佶是也。

  趙佶在位時期,因一段“靖康之恥”而頗受世人詬病,然而他並非無能的皇帝,他有著十分卓越的政治遠見,在面對各地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運動中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準確判斷哪些是通過安撫手段可以為己所用的,哪些是必須以雷霆手段剿滅的,所以,在對待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這兩股農民起義勢力之時,他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招安宋江起義軍,令他率部鎮壓方臘起義軍,這大概是宋徽宗執政生涯中堪稱高招的一步棋。

  對此,近代史學家也一針見血地指出《水滸》中宋江憎恨方臘的原因,不為別的,只因方臘全然不同於依然對封建統治勢力抱有幻想的宋江,他領導的農民起義,更著眼於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權,這對於宋江這等本質上還是封建官吏的農民起義領導人來說,自然是難以容忍的。因此,讓宋江去剿滅方臘起義軍,足見方臘起義皇帝的高明之處。

  方臘起義後剩下的人

  眾所周知,方臘起義是北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起義軍在首領方臘的率領下,曾一度攻陷江浙地區六州五十二個縣鎮,聲勢浩大,擁兵百萬之眾,卻在童貫、譚稹等人的鎮壓下宣告失敗。據說方臘及其主要部將就義後不久,方臘起義後剩下的人散落浙東各地,以游擊戰的方式繼續與官兵戰鬥,直到次年三月,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才落下帷幕。

  那方臘起義後剩下的人馬究竟還有多少呢?據史書記載,方臘兵敗秀州後,杭州隨即失守,起義軍一度順利的戰爭形勢隨之急轉直下,此時尚有二十萬殘部跟隨方臘退守至幫源洞,直到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軍大隊人馬包圍幫源洞,方臘和妻子、部將等人被俘,躲藏的起義軍被斬殺七萬餘人,三日後的四月二十七日,方臘和其家眷也倶被處死。

  而此時方臘起義後剩下的人已為數不多,有大約兩萬餘人突圍而去,繼而輾轉浙東各地,形成繼續與朝廷對抗的小股力量,卻因為群龍無首及戰鬥力低下等原因,再也未能形成氣候。

  然而也有相關文獻稱,方臘起義後剩下的人有一部分活了下來,繼續從事農耕生產,過著平靜的生活。直到若干年後,北宋政權南移,起義軍後裔中有一些投身抗金救亡運動的年輕人,居然在戰場上遇到了當年剿殺方臘的宋軍將領,那便是戰功卓著的名將韓世忠。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