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晉祠的優秀散文作品

  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 這裡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讀晉祠

  太原西南有山,名懸甕;山麓有泉,名難老、善利,晉水之源;源上有祠,名晉祠。“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晉祠是書,是畫,是樂,是詩,須靜讀細品,方可體會到它的神韻。今冬,我北上太原,一個人靜靜地讀了讀晉祠。

  翻開晉祠的第一頁,上面寫的是桐葉封唐。兩千年前的司馬遷給我們講了一個三千年前的神奇故事。一天,西周大內之中,有二童正在玩耍,一陣秋風刮過,桐樹上的葉子紛紛飄下,如黃蝶翩飛,煞是好看。一童撿起一片桐葉,把它削作圭形,一本正經的對另一童說:“以此封若。”這情景被旁邊的史佚看到了,他即刻走上前,請求前童擇日立後童為諸侯。前童說:“吾與之戲耳。”誰知史佚卻嚴肅的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因此,其後就真的把他封於唐,成為唐國的始封之君。削桐為圭之童為誰?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誦。被封著是誰,成王之弟姬虞。這姬虞也真夠神的,據說,當週武王與虞母綢繆時,夢到天帝對他說:“餘命女生子,名虞,餘與之唐。”說來也奇,十月懷胎,小孩誕降,手上竟真有一個“虞”字,因而武王給他起名叫做虞。因為他被封於唐,人們又稱他為唐叔虞。其後,他的兒子燮繼位,因國臨晉水,於是就把唐改為晉,晉國之名從此始。人們在晉水之源建祠來紀念他,這就是唐叔虞祠,後來又改稱為晉祠。

  晉水流千年,飄走了春秋的霸主晉、戰國三雄韓、趙、魏,直至煌煌大唐龍興晉陽。讀李世民《晉祠之銘並序》碑,當年形勝來眼前,唐叔功德懸日月。由古唐而晉,由晉而大唐,不由讚歎:晉唐之源。

  晉祠是一本讀不盡的書,更是一幅賞不夠的畫。懸甕山,因半山古有巨石如甕,故名。此石現已不可見,據說早在北宋仁宗時就因地震山坼,巨石摧毀,勿復甕形。《山海經》說:“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聖母殿依山而建,是晉祠的主殿,為紀念唐叔虞的母親邑姜而建,雕樑畫棟,琉璃飛甍,甚為壯觀。聖母殿西側有水母樓,東側有三千歲側臥周柏臥龍柏。由此而下,依山就勢,亭臺樓閣臺榭等建築次第排列,周柏唐槐,古木參天。晉祠太古老了,不免顯得過於滄桑。幸運的是,前幾天剛好下過一場小雪。此時,殘雪薄敷,正好給它平添了一色明麗。近賞遠觀,黃瓦翠樹,虛實黑白,濃淡天成,妙趣無窮。如果說其中的每一座古建築都是一首凝固的音樂,那麼,它們的錯落排列,加上難老泉泉湧朱玉,智伯渠曲折逶迤,流水潺潺,真的就是一首古琴曲了。凝神傾聽,如師曠操琴之妙音,典雅而清婉。魚沼澄碧,紅鯉戲水;飛樑獨秀,鳥展雙翼。站在飛樑上可興觀沼中群魚戲水,想象莊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妙辯的場景,享受莊子人魚之樂,體悟人生的意趣。畫好樂妙,不能無舞。聖母殿內,正有北宋“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自可邀來婆娑。對佳人,賞畫聽樂,會心先哲,真人生快事!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聽,周柏上飄下《詩經•唐風•綢繆》之古風:“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綢繆束楚,三星在戶,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唐槐上搖落李太白深情的歌,歌聲隨著曲水而叮咚:“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醉翁歐陽修騎著馬來了,他唱道:“行人望柌下馬謁,退即祠下窺水源。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歷代文人學士來此吟詩填詞的不知凡幾,我不知曉,但晉祠知道。

  聆聽懸甕水聲裡,千年晉祠想象中。“詩無達詁”,畫無盡賞,樂無竟解,經典常讀常新。對於堪稱集詩、書、畫、樂諸經典於一身的晉祠,恕我才疏學淺、知寡識陋,權且粗淺的寫寫描描,還望它不要怪罪於我。*** 文章

  :風範晉祠

  到達山西首府太原機場時,已經是傍晚六點多鐘了。吃過晚飯,在太原市街頭轉了幾圈,就返回賓館休息。第二天一早醒來,窗外細雨霏霏,站在賓館十一層樓上眺望著,太原城被朦朦的雨霧籠罩,氣溫也驟然下降了十多度。於是只好把隨身衣服找出來,長長短短穿到身上,吃過早餐後去遊覽三晉之聖境——晉祠。

  自古就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美在晉祠之說。晉祠,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懸甕山麓,也是晉水源頭,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這裡依山傍水,古木參天,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而著稱於世。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周武王滅殷7年以後,因病去世。他的長子誦繼位,是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職權,史稱“周公攝政”。

  在“周公攝政”期間,實行土地分封制,把周室子弟,族屬功臣,根據軍政需要,分別封給一定的土地去做諸侯。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晉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詳細記載了周成王的胞弟虞被封為唐國諸侯一事。成王繼位初上,唐國發生武庚叛亂,周公親自帶兵到唐國平息了叛亂。此後的一天,成王與弟弟叔虞在院子裡做遊戲,成王隨手從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樹葉,剪成玉圭的形狀,對叔虞說:“給你這個玉圭,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吧!”站在一邊的史佚聽到了,就請成王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分封大典。成王說:“我是和叔虞做遊戲呢!”史佚卻說:“天子無戲言,既然說了,就要用史書記載他,音樂歌舞慶賀他,典禮成全他。”於是成王的一句戲言,就讓叔虞做了唐國諸侯。

  叔虞來到唐國以後,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從此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七百年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了紀念他,就選擇了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於是,將國號“唐”改稱為“晉”,祠堂改名為“晉王祠”。

  早在1500年前,晉祠就具有相當規模了。而後的一千多年間,經過多次修繕和擴建,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釋、道於一體的規模巨集大的建築群,祠內宋、元、明、清古代建築星羅棋佈,殿、堂、樓、閣、亭、橋、榭各式建築達百餘座,被國內知名專家譽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其中,宋代建築聖母殿巧奪天工;魚沼飛樑造型奇特,形狀如十字架,是立交橋的最古老範例;聖母殿、魚沼飛樑橋與金代建築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鑑定為三大國寶建築。聖母殿中的彩色泥塑更是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尤其是那33尊侍女像,其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帶給你無盡的遐想。而宋代鐵鑄武士像的陽剛之氣與宋塑侍女的陰柔之美,形成鮮明的對照。哲學上的辨證法,美學上的平衡感,在古代不知名的雕塑家們的手下,運用得如此純熟,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晉祠的美還不止於此,自然美更賦予她神奇的魅力,人們譽之為“山西的小江南”。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祠內清澈見底的難老泉水,蜿蜒穿流於亭臺殿宇之間,終年不竭;祠內古木參天,環境幽靜,上千年的古樹就有22株,而周柏樹齡已達三千餘年。此外,唐太宗李世民御製御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碑,唐武周聖歷二年由武則天親自作序的《晉祠華嚴經石幢》等石刻,堪屬國寶級碑刻,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晉祠既有山光水色,古木蔥鬱,蟲鳥啼鳴的自然情趣,又有連甍蓋日,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群掩映其間,詩情畫意躍然祠中,堪稱中國唐宋園林的典範。

  當然,晉祠的魅力遠不只是它的俊美和歷史久遠,更重要的是晉祠延續了一種文化和精神,它的祥和與包容,它的幽雅和明亮,它的豁達與豪氣,成為三晉大地的一個象徵、一種風範。歷代晉商尤其是明清晉商走南闖北的成功,他們的睿智和膽識,他們的韌勁和操守,就是包容和祥和的精神體現。我在閱讀了平遙古城、喬家大院、常家莊園和佛教聖地五臺山之後,心目中更堅定了自己的判別和領悟。

  :遊晉祠

  勝日遊蹤在晉祠,晉陽好景幸觀之。

  好山好水遊人眾,晴日清風解客疲。

  懸甕山高藏秀色,汾河水碧泛漣漪。

  封桐唐國功王室,貫日忠魂垂萬斯。

  池蓮映月泉難老,仙閣梯雲古柏齊。

  懸甕山城迷煙堞,文峰寶塔晚霞披。

  大寺荷風桃源雨,望川晴曉鶴喧枝。

  龍城今朝騰飛日,聖母乘風化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