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的茶文化起源歷史

  普洱茶是中國茶中的一種地方特種茶類,是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普洱的茶文化起源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說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裡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裡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而要說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說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為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說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陸羽《茶經》裡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係,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製茶用的是初級的晒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晒,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製茶工藝***蒸青製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說晒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為“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的重要飲料,以及重要的經濟來源。可以說,一千多年以來,積澱、傳承與發揚的晒青茶工藝是普洱茶的基礎。而晒青茶古老的品飲方式,目前在雲南少數民族中仍有流傳,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鍋茶,白族的“三道茶”,納西族德“龍虎鬥茶”等。

  筆者認為,南詔時由於地理與人文環境,少數民族粗陋的晒青茶工藝,交通運輸不便等諸多因素影響,蒙舍蠻作為南詔政治中心的王族,他們在獲得團餅茶的知識後,結合對外交流的需求,推動了他們採用初制晒青毛茶,“蒸而團之”製造緊壓茶的歷史。

  唐朝時,散茶加薑桂混合烹飲的方式是一種大眾習俗,而團餅茶的品飲則被認為是一種進步與時尚,蒙舍蠻會模仿這些時尚,製造餅茶,但由於茶山山高路遠,加工運輸困難,因而形成了“晒青餅茶”的加工方式,而不是唐朝的蒸青餅茶。

  蒙氏的南詔國,在統一洱海地區後,在洱海之濱建太和城,設上下兩關,上關為龍頭關***即現在的大理古城***,下關為龍尾關***也稱龍尾城,即現在的下關城***。蒙氏開創了“晒青餅茶”,古永昌地區、洱海地區也就成為了重要的產茶與製茶基地,也為下關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後來,南詔勢力擴充到銀生節度,雲南的四大茶區也就初步成型了。

  蒙氏帝王傳了十三世,共二百五十年,而後被鄭氏、趙氏及楊氏篡位。接著南詔的通海***現玉溪地區通海縣***節度使段思平,在滇東南三十七蠻部的支援下,討伐楊氏成功,開創了段氏大理國時代,段氏仍然以大理為國都。據《道光雲南志鈔》載:大理國傳了幾代後,宋興,宋太祖幹德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取滇獻之,宋太祖鑑於唐南詔之禍,覺得“南蠻”不易統治,才有了宋揮玉斧的典故***宋太祖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此,段氏得以久居雲南,中國竟以外域視之,不知所謂大理國矣。因而大理國就成了南詔國的延續,蒙氏的“晒青餅茶”加工方法自然得以傳承。

  到了元朝,元世祖平雲南後,元朝派王族到雲南執政,少數民族也被迫遷移,有的到了更邊遠所謂充滿瘴氣的邊疆,蒙氏加工方法與習俗則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流傳。

  在明代,明王朝大力援助雲南,雲南經濟獲得長足發展,雲南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有了廣泛的交流,蒙氏“晒青緊壓茶”在雲南得到大普及。明朝謝肇制的《滇略》才有了“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由於雲南地處西南邊地,交通不便,消費習俗轉換也沒有中原地區快,明朱元璋下詔廢除團餅茶興散茶,並未影響雲南的緊壓茶,因而,雲南緊壓茶得以保留。

  明朝以後,人們對普洱茶養生保健效果的逐步認識,名著《紅樓夢》中就有了記述的普洱茶消食保健的功效,甚至,燜一罐普洱茶成為一種時尚;而科技著作《物理小識》、《本草綱目拾遺》等也有了相關記述。這樣,普洱茶不僅沒有隨其它團餅茶衰落,反而在清朝得以發展,甚至成為了貢茶。

  普洱的茶文化歷史

  三國時期,“武侯遺種”,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 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打開了普洱茶話史。“茶山有茶王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諸葛亮· 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諾族,深信武侯值茶樹為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 葛孔明先生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 咸豐三年***公元 862 年***樊綽出使雲南。在他所著的《蠻書》卷七中有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菽薑桂和烹而飲之。這就證明了唐代時期已經生產茶葉。

  古代種植茶樹的先民濮人,現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 史稱“茶興於唐,盛於宋”。主產於西雙 版納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銷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記***記載: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進行川滇藏茶馬交易外.大理國還派使臣到廣西以普洱茶與宋朝靜江 軍作茶馬交易。運至中原和江南一帶的普 洱茶,是上乘的“緊團茶”,又稱“圓茶”。宋 朝名士王禹系品嚐了芬芳濃郁的曹洱茶後, 寫了一首讚美詩:“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 秋皓月輪,愛惜不嘗唯恐盡,除將供養白頭 親。”詩中所指“圓如皓月”,就是普洱緊團 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 成為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雲 南志略諸夷風俗***、<金齒 白夷="白夷">***指傣族*** 條說:“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相互 貿易”。民間在普洱進行茶葉交易的年代甚 為久遠。***滇雲歷年志>載:“六大茶山產茶 ……各販於普洱。……由來久矣”。

  普洱茶 這一名詞是由民間茶葉交易而形成,正式載 入史書則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謝肇制在《滇略》中說:“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雲南通志 指出="指出" 普洱="普洱" 之名="之名" 在華茶中所佔的特殊置="在華茶中所佔的特殊置" 遠非安徽="遠非安徽" 閩浙="閩浙" 可比="可比"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 期="期" 因為作為貢茶="因為作為貢茶" 很受朝廷讚賞="很受朝廷讚賞" 便極大地="便極大地" 促進了普洱茶的發展="促進了普洱茶的發展" 此時="此時" 以="以" 六大茶山="六大茶山" 為主的西雙版納茶區="為主的西雙版納茶區" 年產乾茶8萬擔="年產乾茶8萬擔" 達="達" 歷史最高水平="歷史最高水平">

  據史料記載,清順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僅銷往西藏的普洱茶就達3 萬擔之多。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產仍然興旺,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產5幹餘擔。在西雙版納廣袤 的沃土上幾乎家家種茶、製茶、賣茶。茶山 馬道馱鈞終年迴盪,商旅塞途.生意十分興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雲南的總督鄂爾泰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以 加強行政統治***,在普洱設定“普洱府治”.在 攸樂山***現為景洪市基諾族鄉,六大茶山之 首***,設定“攸樂同知”,駐軍5百,防守茶 山.徵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設定”錢糧茶務軍功司”,專管糧食、茶 葉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銷攸樂 同知,設定思茅同知,並在思茅設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設“官茶子局”,負責管理茶葉 稅收和收購。在普洱府道設茶廠.茶局統一 管理茶葉的加工製作和貿易,一改歷代民間 販賣交易為官府管理貿易,普洱便成為茶葉 精製、進貢、貿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 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 處,可謂大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