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悠久歷史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自從有了人類,中國大概就了“茶”這個名詞。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喃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年也不允許。天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絡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秀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誌著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中國茶文化不同歷史的時期介紹

  一是古代的普洱茶

  現在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普洱縣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古代的普洱茶稱謂就是指普洱地方出產的茶;另一種則認為普洱縣並不是普洱茶的原產地,而是茶葉集散地,普洱茶在古時是以集散地而命名的。我們暫且不去爭論兩種說法的曲直,但通過各種歷史文獻證明,這段時間的普洱茶是以地名含義而命名的。早在唐代,樊綽在《蠻書雲南管內物產第七》中就寫到:“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普洱古時屬銀生府,可見當時就有普洱茶產出。普洱茶得名於明代。明萬曆年間,《滇路》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這是普洱茶第一次作為專有名詞出現。到了清代,普洱茶曾經盛極一時,成書於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如此描述:“出普洱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中更以這樣作為起首語“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

  二是傳統的普洱茶

  民國初期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一時期的普洱茶通常被人們定義為傳統普洱茶。傳統普洱茶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地理環境,氣候原因和漫長的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歷史上,雲南的茶葉主要是通過數條茶馬古道銷往西藏、四川、香港和南洋等地,而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茶葉的運輸主要是依靠馬幫馱運,為了方便運輸,往往將散茶蒸壓成型,外包筍葉,裝入竹筐出運。同時,為了防止茶葉在運輸途中破碎,裝筐之前,向茶***主要是磚、餅、沱***噴灑少許清水,使其回軟。外包筍葉在包裝前,也需浸溼變柔軟後便於包裝。由於雲南自然氣候的多變性,日晒雨淋,反覆交替,同時茶葉本身和筍葉中也包含著水份,這些都促使茶葉進行著緩慢的自然發酵,經過漫長的運輸時間到達目的地後,便形成了雲南特有的大葉種後發酵茶,其獨特的陳香和濃醇的滋味受到各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

  三是現代的普洱茶

  現在銷量最大,傳播最廣的是現代普洱茶,也就是採用人工渥堆技術生產的普洱茶。

  1973年,當時昆明茶廠的廠長吳啟英首先進行普洱熟茶研製,並於1974年率先在昆明茶廠試製成功了“普洱熟茶的渥堆發酵技術”。1975年昆明茶廠開始了普洱熟茶的批量生產。與此同時吳啟英將這一技術推廣到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普洱茶廠,1979年在全雲南省的茶廠推廣。

  從此,雲南的普洱熟茶進入市場,由於吳啟英渥堆技術的科技性、安全性,產品受到港澳市場的歡迎,並逐步取代了廣東的“發水茶”。雲南普洱茶的發展因此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新階段——現代普洱茶。

  雲南省標準計量局於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晒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上述有三個方面的界定:一是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二是陽光乾燥方式;三是經過後發酵加工。雲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澤褐紅或略帶灰白,呈豬肝色,內質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