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流派的知識

  因為茶葉有許多養生的功效,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茶道,那麼大家對茶道文化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無不借權方和金錢,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於炫力和富有。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還能保持質樸純潔麼?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後,巴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2、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土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土,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緻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3、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於真萬確。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鬆、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4、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這便是生髮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茶作為有特色的禮品,人情往來靠它,挖門子搭橋鋪路也靠它。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為官為燎的,“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參考’看半天”。茶通用於不同場合,成事也壞事,溫情又勢利,茶雖潔物亦難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尷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場,又是別樣面目。在廣州,“請吃早茶!”是商業談判的同義語。一盅兩件,雙方邊欽邊談。隔著兩縷嫋嫋升騰的水氣打開了“商戰”,看貨叫板,討價還價,暗中算計,價格廝殺,終於拍板成交,將茶一飲而盡,雙方大快朵頤。沒茶,這場商戰便無色彩,便無詩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縱商戰敗北,但那茶香仍難讓人忘懷。

  茶入江湖,便添幾分江湖氣。江湖各幫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訴諸公堂,不急著“擺場子”打個高低,而多少講點江湖義氣,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物出面調停仲裁,地點多在茶館,名叫“吃講茶”。這不為錯,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導和”一說。

  文人筆下的茶館雖不甚雅,卻頗有人間煙火氣,在老殘先生的“明湖居茶館”,可頎賞鼓書藝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魯迅先生的“華老栓茶館”裡可聽到殺革命黨的傳聞並目睹華小栓吃人血饅頭的鏡頭;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見到已成歷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長、鄉紳之流。

  在老舍先生的“茶館”裡你更可見到18***清末社會各色人等,什麼聞鼻菸的、玩鳥的、鬥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務、打手……等等,最後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櫃解下腰帶了其一生。……總之,一個小茶館就是人間社會的縮影。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 茶湯”***茶湯、茶の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 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