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茶史茶文化的書有什麼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有關於茶史茶文化的書,一起來看看。

  有關於茶史茶文化的書

  1. 《中國古代茶書整合》

  2. 《茶趣》

  3. 《茶經》

  4. 《川人茶事》

  5. 《茶葉全書》

  6. 《茶道的開始》

  7. 《大觀茶論》

  8. 《茶人茶話》

  9. 《中國茶知識千題解》

  10. 《日日是好日》

  11. 《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講》

  12. 《平常茶非常道》

  13. 《 品茶要錄》

  14. 《中國茶文化》

  15. 《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

  16. 《 茶人三部 曲》

  17. 《 茶董》

  18. 《茶設計》

  19. 《 茶馬古道 》

  20. 《茶味初見》

  茶道的歷史

  起源

  中國自古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雖無可稽考,但可說明知茶有用為時甚早。唐代陸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稱:“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不但描述了茶樹的形態,而且指出茶產於中國南方。根據現代植物學考察資料,今雲南、貴州、四川一帶古老茶區中,仍有不少高達數十米的野生大茶樹,且變異豐富、型別複雜。世界山茶科植物絕大部分分佈於雲貴高原邊界山區等地,可說明這裡是茶的起源地。以後由於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和人工選擇的結果,才使同一茶屬的野生茶樹在系統發育中分化出不同的種類。雲南西南地區大葉野生茶樹分佈相當普遍。而到了貴州、四川並進一步由西向東,由於人工干預的影響,茶樹形態就由喬木而灌木、葉形也由大而小,現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分佈的主要是中小葉茶樹。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人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

  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 .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生產發展

  茶的栽培起自何時,秦、漢前尚乏直接史料。茶被發現和利用初期,除用作藥物外,也作為朝貢品和祭祀品。西漢王褒《僮約》中有“武陽傱荼”、“烹荼盡具”之句,可見當時飲茶習慣已進入富貴人家日常生活。對茶日益增長的需要促進了茶的栽培和傳播。早在秦代,茶已由四川傳至陝西、甘肅、河南一帶。後道教、佛教盛行,提倡飲茶,茶的消費益增。天台山、峨嵋山和廬山等僧寺周圍很早已開始栽茶。從東漢到南北朝的500多年間,茶樹又進一步推廣到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以至嶺南各地。當時江南一帶飲茶已成風尚。唐代中葉,飲茶之風已遍及南北。隨著茶葉逐漸成為商品,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手工製茶作坊、官辦的“山場”和“官焙”。陸羽在《茶經》中說茶的品質“野者上,園者次”,指出了山地野生茶優於庭園栽培茶的品質,但栽培茶仍迅速發展。《茶經》系統介紹了唐代全國已劃分的山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和嶺南八大茶區,所轄計33個州。當時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之盛,堪稱中國茶葉史上的一個高峰。宋代茶的栽培又有擴充套件,南宋時已有66個州、 242個縣產茶。產量以四川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廣元一帶***最多,約佔全國的半數,年產量約20多萬擔。元、明、清以後,茶葉生產繼續增長,在福建、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地逐漸成為山區農村的一種主要副業。在茶葉生產發展的同時,封建統治者對茶的經濟價值日益重視。唐德宗貞元九年***793***正式稅茶,把茶的生產、貿易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來源。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又實行“榷茶法”,對茶葉實行專賣,甚至強令茶樹移植“官場”,嚴禁私茶,引起人民反抗。宋代改行“茶引”法,允許商人運銷,政府從中抽稅。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又賣行茶馬交易政策。但茶葉專賣制度在宋以後各代均仍沿用。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國商人為了從茶葉貿易中謀利,將中國茶葉大量運銷歐美,促進了茶葉出口。至1886年,輸出量達到260多萬擔的最高峰。當時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和湖南、湖北茶樹的栽培發展尤快,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和漢口等地均有洋行經營茶葉買賣。洋行買辦和官僚資本家結成一體,控制內外市場,殘酷剝削茶農;加以英國人又在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大量發展茶葉生產,至20世紀初,中國茶葉產量日減。後因戰爭影響,山區生態條件受到破壞,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葉生產大幅度下降。1946~1948年間的年平均出口量僅27萬擔,全國總產量不到100萬擔。這種情況,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發生根本性變化。現在,中國產茶區南起海南島、北至山東膠東半島,遍佈全國18個省***自治區***。1985年茶葉產量已達820多萬擔,外銷茶達280多萬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