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特殊禮儀規矩

  茶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典雅緻的文化修養,也是日本人接待賓客的一種特殊禮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道不同於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嚴格程式和規則。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正規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號。茶室面積大小不等。以“四疊半”***約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於四疊半的稱“小間”,大於四疊半的稱“廣間”。茶室的構造與陳設,基本上都是中間設有陶製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著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用竹製茶匙按一定動作將茶碗中的茶攪成泡沫狀***,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

  茶道品茶分“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嚐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茶道還講究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辭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七則指的是:提前備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應冬暖夏涼,室內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時間,備好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日本茶道的講究

  茶道不同於一般的喝茶品茗,除了因為它有交流的作用,還因為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嚴格程式和規則,包括對點茶、獻茶、接茶、品茶、奉還,以及茶具的選擇與欣賞,茶室的建築與室內裝飾等等,都有許多講究。

  茶道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其“道”中人約達1000萬,將近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日本的茶道有繁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日本茶道,便以這“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茶具

  涼爐:主要是用來煮水的。為了沏茶首先要有開水。因此涼爐自然就成了茶具之首。煎茶道講究"活火熟湯"。按照這個要求涼爐也被不斷改良,發展至今。同時還為了滿足隨處可以作茶這一要求,涼爐也不斷趨向於輕便,而且隨處可以點火燒水。

  在煎茶道最盛行的時期,曾大量進口過中國的涼爐,並視為珍品。傳說其興起人就是江戶時代初期人士——隱元禪師。其中主要是用白泥製成的白泥涼爐潔淨高雅被人們愛用至今。照片上介紹的這個涼爐還配有荷葉形的蓋子,這是為了防止風把爐灰吹起。這種帶蓋子的涼爐並不普及,但是一般都不是日本造的。

  茶杯:在日本,談到茶具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茶杯。由此可見茶杯在茶具中所佔的地位。人們第一次把欣賞煎茶道時首先為其茶杯之小和茶量之少而吃驚。追求小而精這一點在日本煎茶界早有共識。可以說,在當時是為了確立煎茶道的獨特的特徵。為什麼要使用小茶杯,各說不一。有人認為是使用了現成的酒杯,而有人則認為是受中國的工夫茶的影響。

  茶食

  對於日本人來說,喝茶則要備上點心。這似乎已成為習慣。相反如果誘人人的點心擺在眼前的話,則想沏上一杯濃茶。茶道的規矩是先品茶然後在吃點心。這是為了使劣帶甜味的茶不被點心的味道遮蓋。也正因此茶道用的點心比一般的點心稍小一點。有時也使用乾果。

  山藥豆沙點心:山藥也叫山芋。這種點心是把山藥擦了以後,與面和在一起作皮。傳說,點心傳自中國。在元朝林淨因到日本時,帶來了製作技術。目前在日本有使用各種材料做的點心。但大部分都是裡面放豆沙經蒸制而成的圓型點心。

  幹糖果:有平:這是一種用白糖和糖稀熬成的糖果。般製成花卉、水果的形狀、以襯托茶會的季節特徵。摁模型:這種點心是把細麵粉、白糖等材料拌好後放在模子裡壓實後拿出。另外還有一種與摁模型差不多。也是用模子壓成、這種點心一般成大刀形。

  茶花

  在日本,花材的來源十分豐富,但有一些花是禁止用作茶花的,比如像丁香花那樣香氣很濃的花,以防花香沖淡燒香的香氣。顏色太紅的雞冠花也不採用,過於強調茶花的話會破壞整個茶室的藝術氣氛。

  另外,四季不分或一年四季都有的花也不採用。還有一些莖部有刺的花也不能用。最有意思的是“金錢花”,由於它的名字有銅臭味,也被排斥在茶室門外。白色的山茶花可說是茶花之王。它的花形十分簡潔,葉的形狀也十分清爽,配上乾枝很有野趣,給人一種嫻靜的感覺。山茶花有上千種,開放於冬季,是日本茶人最常用的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