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茶道的步驟

  日本人的茶道則不然,除了色、香、味、水質、火候、茶具之外,它還有一 整套的儀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最能體現茶道本質的,是茶庭與茶室的設計。茶庭與一般的庭院不同,這裡有的只是寂寥。在正式進入茶室之前,客人先要在茶庭裡徜徉,淨身淨心。日本茶道界將茶庭稱作“露地”,此名取自於佛經,是說修行的菩薩衝過三界的火宅到達露地。這意味著,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玩賞的,而是修行的道場。

  這裡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每一條籬笆,每一個石燈籠,無不凝結著主人的苦心,散發著“和、敬、清、寂”的氣息。經過這樣一番淨化,來到茶室時,客人內心的火氣已經消盡。

  值得一提的是,茶室的門很小,只有半米多高,我們必須跪著才能進去。茶室通常只有9平方米,除了壁龕和地爐,就是空曠的榻榻米,壁龕裡掛著高僧的墨跡,內容與本次茶會有關,因此進入茶室後,客人首先要向墨跡行禮,仔細拜讀。

  茶道表演分點炭與點茶兩部分。點炭表演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潔淨與優美。茶道用炭精緻得像古老的工藝品,使用之前還要擦洗晾乾。為了保 持茶室清潔,主人點炭前先往地爐裡撒一層溼潤的茶灰,這種灰據說是在夏季三伏天用茶水攪拌,手工揉制而成,大小顆粒均勻,撒灰的次數、動作與方位有明確的 規定。

  然後開始點炭,主人遵照一定的順序與位置,將形狀大小不同的炭一件一件地放進爐裡。這個過程中,主人一再地用羽帚清掃地爐,最後開啟一個香 盒,往爐裡放進一團薰香。整個過程中,客人們圍著地爐,靜靜地欣賞主人的表演。最後,客人請求拜看香盒,主人應允,欣賞完香盒後,主客之間展開問答,內容 不外是,客人誇獎這是一個好香盒,讓自己大飽眼福,主人謙虛一下;客人稱讚盒上的圖案非常有趣,令人愛不釋手,主人說謝謝您的誇獎。

  點茶的過程,其莊嚴的程度不亞於牧師主持一場小型宗教儀式。在這個過程中,喝茶本身彷彿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其中擦拭茶具特別 重要。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還要先進行絹巾的操演,主人從腰裡拿下白色的絹巾,仔細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後開始擦拭茶 罐,擦完茶罐後擦茶勺,橫擦一次,豎擦兩次;接下來擦清水罐;最後擦茶碗,其程式是:先用熱水清洗,然後用絹巾擦乾,擦三圈半,最後將茶碗的正面轉向自己 一方。茶道為日本人提供了另一個世界。這裡禁止戴手錶,也沒有鍾;這裡不許談論金錢、女色、生意,不許說長道短,話題僅限於藝術自然。

  日本的茶道,興盛於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它的起源與發達幾乎與日本的武士道同步。這種“茶與刀”互補的現象,從一個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 文化內涵。對於日日征戰,生命朝不保夕的武士來說,寧靜的茶室是他們心靈的綠洲,在這裡他們可以忘卻戰場的廝殺,生死的煩惱。統治者看到茶道的神奇功能, 武將出徵時,經常在陣地前沿舉行茶事,鼓舞士氣。武士們上陣廝殺之前,有一碗茶墊底,就能消除內心的緊張與狂亂。

  看來,缺什麼,補什麼。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風景優美、天災頻繁的島國,由此培養了日本人動盪不定的心性,用日本學者的話來說,日本人的性格就像颱風,具有“忍從”與“發作”的雙重性。茶道為日本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精神歷練場。

  日本人茶道的簡介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在茶言茶”“找茶為樂”,傳播與分享茶知識、茶故事、茶文化、茶資訊,倡導新的茶生活方式,歡迎茶商、茶配套***茶器具、茶包裝、茶食品***商家晒晒自己獨特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