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香道茶道和花道的介紹

  茶道、花道、香道,是日本的三雅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道與花道同宗同源

  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接待客人的禮儀 活動, 是從中國引進的。中國唐宋時期飲茶盛行, 日本派許多留學生到中國求學, 他們把中國種茶、 製茶、烹茶技術帶回日本, 使日本飲茶習慣推廣到 民間, 後來形成“茶道”。日本茶道最大流派是 “三千家”, 此外, 藪內派、有樂派、宗和派、三 齊派、遠州派、久田派也很有名。茶道一般在茶室 進行, 賓客入座後, 主人按一定規程用竹製小匙將 茶放入碗中, 用沸水衝沏後依次遞給賓客品茗, 賓 客接茶也有一定程式。在日本, 茶道被視為一種修 身養性、提高文化素質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的形成雖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自 始至終與佛教息息相關。中國唐代僧人就有了飲茶 的習俗, 日本僧人多次留學中國, 也養成了飲茶的 習慣, 回國後大力宣傳飲茶的益處。榮西禪師兩次 到宋朝, 帶回茶種, 進行種植, 還著有《沏茶養 生記》一書獻給鎌倉幕府, 宣揚茶的妙用。到了 室町時代, 日本茶樹栽培已經普及, 飲茶風俗逐漸 推廣到了民間, 飲茶的教義也得到推廣。榮西禪師 不僅把唐朝的茶樹栽培技術帶回了日本, 還推廣了 飲茶的教義, 構築了日本茶道的基礎。室町時代的 禪僧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又繼承和發展了榮西茶 道思想, 編制了被稱作“臺子手前”的程式, 構成了現代日本茶道的基礎; 其曾孫弟子千利休, 真 正地把茶以“道”的形式確立下來。從此, 茶道 文化在日本正式形成, 且日漸普及。茶道的形成與 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它的精神與教義均來源於佛 教思想。

  日本人愛花, 一般家庭的客廳都置有一瓶精心 挑選的鮮花, 給人以清新別緻的美感。擺放日本特 有的傳統藝術———花道, 亦稱插花。花道起源於中 國佛教的供花, 宋元時代傳入日本, 到東山時代 ***15世紀*** 發展成花道, 併成為日本婦女品德、技 藝修養的一項內容。日本人在瓶中插花很有講究, 目的在於使人們注意欣賞瓶的美; 茶室中插花則要 求避免以美炫人, 須力求滲入自然深處, 表示出純 潔和簡樸。日本插花藝術曾受中國花草園藝和陰陽 學的影響, 並創造出2 000~3 000個流派, 各流派 人數不一。人數最多的“池坊流”, 約有100 萬 人; “小原流”和“草月會”等則分別擁有50萬 ~60萬人。目前, 日本學過插花的人佔總人口的 五分之一, 最引人注目的是“菊衛”的“新興插 花派”, 他們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 為日本的插花 藝術開拓了新的領域。

  花道是日本獨特的傳統插花技巧, 其形成也經 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花”就是事物出現先兆的 標誌, 看花開花落來占卜收成的時代持續了很長時 間。在日本人的生活信仰中, 有向神祈禱和迎接神的場面, 日本人常把花木筆直地樹立在神前。他們 認為, 高高的青樹是神的依託, 新年要在門前立上 門鬆, 就是要將年神迎到這裡。古代的旅人進入異 國他鄉時, 為祭拜那裡的土地神, 要樹起花木祭拜 神靈。至今還有名叫“花立”、“芝立”的地方。 在這些民俗信仰的基礎上, 又從中國傳來了佛教供 花, 兩者一起構成了日本花道的基礎。為把佛前裝 飾得莊嚴肅穆, 鎌倉時代以“五具足” ***花瓶, 燭 臺, 香爐, 燭臺, 花瓶*** 的形式來供佛。到了室 町時代, 又將其簡略成“三具足” ***花瓶, 香爐, 燭臺*** 的形式, 其中的花當然是供花的形式。從 許多殘留在古畫卷與石雕上的供花來看, 這些供花 大多采取“三尊”形式。“三尊”不用說就是指的 佛教中的佛、法、僧。瓶中以直立的一束為中心, 左右對稱配置, 平行豎立的結構, 把前後作為正 面, 不能背面向佛。還要表現出端正的、符合信仰 的姿態。花瓶不採取斜線形或橫向形, 通常是採取 直立的形式。把“插”這個詞換成“立”, 表達更 為合適, 這就是後來花道中“立花”形式的雛形。 如今, 生花三角形的結構形式就是來源於這種供花 的三尊形式。15世紀中期, 立花名手池坊專慶創 立了最早的花道流派池坊流。

  中國盛唐的“貞觀之治”使長安成了世界科 技和文化的中心。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提 高, 衣、食、住、行都講究享受, 琴棋書畫成為時 尚, 吃的文化和茶的文化相繼發展起來, 薰香也成 了藝術。達官貴人、騷客文人和才子佳人吟詩作 畫, 歌舞歡宴, 使得薰香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 地步。

  當時公認焚香“極品”為佳楠; 次為沉香, 沉香又分為四等***沉水香、棧香、黃熟香、馬蹄 香*** ; 再次為檀香, 可見當時評香水平之高超。鑑 真和尚東渡, 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 同時也傳入了 薰香。寺院香菸瀰漫, 朝廷舉行典禮也要焚香。到 了平安時代以後, 香料開始脫離宗教而用於“美” 的目的。貴族們學起“唐人”的樣子, 經常舉行 “香會” ***或稱之為“賽香”*** 和薰香鑑賞會。這 也是鑑真和尚帶入日本又經“和風”薰陶而形成 的一種風習,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多次提 到這種薰香盛會。

  日本特別喜愛有“武家”精神的沉香, 這反 映出當時“武賓社會”的意識形態。到了足利義 政的東山文化時代, 薰香演變成按照一定方式的 “聞香”風俗, 逐漸形成日本的“香道”。進入江 戶時代, 隨著寬永傳統文化復興時期的到來, “香道”在新興武士道和富豪家中普及, 並逐漸在一 般平民家中推廣。在元祿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享保年間《香道簡條目錄》一書問世後, 取得新 的飛躍。

  直至今日, 香道習俗仍在日本的一些地方保留 著, 正如“茶道”一樣。現時香道使用的香木按 “六國七種”分類, 即伽羅、真南蠻、羅國、真那 伽、寸聞多羅、新伽羅, 屬於這些香林的名香, 稱 為“六十一名香”。 茶道、花道與香道已成為日本社會文化的重要 組成部分, 滲透到了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

  花道與 茶道還是一種技藝, 可用來服務於家庭和社會, 也 是一種易於大眾接受的、深入淺出的文化活動; 香 道雖然不如茶道與花道那麼普及, 也的確是日本文 化的高貴與雅興之點。

  日本人茶道的歷史

  日本茶道的歷史要追溯到唐代。是由日本的遣唐使、留學僧及去日華僧傳入日本。

  15世紀,村田珠光和尚在參禪中悟出“佛法存於湯茶”的道理,從而開創了崇尚自然樸素的茶風-草菴茶,他也成了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其後武野紹鷗對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將和歌理論融入其中。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修則將茶道推向平民。之後又經過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