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基本思想內容是什麼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一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荀子的行政思想

  荀子出生於戰國時代的趙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被尊稱為“荀卿”。 荀子信仰儒學,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辭賦之祖。代表作品有《荀子》,弟子中比較著名的是李斯、韓非和張蒼,再傳弟子賈誼學富五車,對後世影響也很大。

  客觀來說,時至今日,荀子的行政思想仍然具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

  一是倡導節用節流。他先後提出了“務本節用則無極”、“節用裕民”、“節用以禮”、“節其流,開其源”等多項節儉持政的主張。對當時奢侈腐化的皇室貴族具有一定的警醒意義。

  二是倡導忠職敬業。苟子提出了“從道而不從君”的忠君原則,對於制中、宰爵、司徒、治田、虞師、鄉師、工師等身為人臣的忠職也進行了論述和明確。他提出的君主早朝不能太晚、為臣者敬業守職的精闢見解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享有較高地位,一直沿襲到末期。

  三是倡導嚴於修身。我們常引用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句名言就出自荀子。他提出的正人必先正己,以實際行動替代無謂的說教,彰顯的是率先垂範的人格魅力。

  四是倡導親民愛民。荀子提出“君也,舟也;庶人也,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其中,“水能載舟,水亦能覆舟”一句以最淺顯的道理建言君主平政愛民,使政權穩定牢固。

  五是倡導尚德尚能。他主張打破貴族壟斷的做法,任人唯賢,做到內不阿親,外不避仇,這樣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儘管,荀子的行政思想帶有一定的封建主義色彩,完全以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為出發點,但也應該客觀地看到,上述觀點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和較大的深遠影響,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是周朝戰國時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哲學上,還是在教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其獨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在古代,對古代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影響,乃至當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代社會政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縱觀我國的教育史,第一個注重“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並提出“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別強調,一個人的好壞是受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綜合影響,而非先天決定。關於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荀子認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義即在於將人“惡”的本性逐漸轉化為“善”,不斷提高人的素質。通過教育,使人的素質得以不斷提高,並改善或扭轉人的命運。因此,荀子認為教育才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關鍵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方面。關於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向學者傳播知識,不斷增加學者的知識底蘊,使學者博學多識。

  關於教育的內容方面,荀子特別強調《詩》、《書》、《禮》、《樂》、《春秋》和《易》等儒家經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禮》和《樂》這兩部儒家經典名著。因為這些儒家經典名著對於規範學者的行為規範,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荀子非相思想

  荀子生於公元前313年至238年,名況,字卿,因為西漢當時皇帝叫劉詢,為了避諱皇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認為“人之性惡”,思想體系中有明顯的唯物思想成份,可以說是個唯物主義思想家。

  《荀子非相篇》開篇就立場鮮明地批駁了相面術,他指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看一個人的外表不如看他的內心思想,看人的思想不如看他怎麼為人處世。外表即使醜陋而思想道德和處世方法好,他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堂堂君子,而只有漂亮的外表而思想道德和處世讓人嫌惡,他在人們眼中只能是個小人。他說古代的人根本沒有這種相面之事,真正有學問的人也從不談論這個。

  接下來,他舉了大量歷史名人為例,堯高而舜矮,周文王高而周公旦矮;孔子高而冉雍矮,孫叔敖外表醜陋卻為楚國稱霸立下汗馬功勞還有葉公子徐偃王等,都是其貌不揚甚至醜陋之人卻都成為讓人敬仰之人。進一步論述了不能只從外表來評判一個人,而要看他內在的思想學問。夏桀、商紂再次被荀子提到,他們都是儀表堂堂之人,但結果呢?只留下歷史罵名和恥辱。

  舉了古代例子,他又舉當時社會的例子,許多做亂之人和輕薄之徒,大都長相英俊,衣飾華麗,女人沒有不喜歡的,國君不願有這樣的臣子,做父親的也不願有這樣的兒子。再次講到禮義的重要,並且認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