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是出自哪場戰役

  出自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垓下之戰。這場戰役後,劉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當時楚軍被劉邦圍困在垓下,屢戰屢敗,兵疲食盡。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四面楚歌出自哪場戰役,希望能幫到你。

  四面楚歌出自哪場戰役

  四面楚歌,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描寫了在現今的安徽靈璧縣東南進行的垓下之戰的情況,當時圍困項羽軍隊的劉邦,利用心理戰,讓士兵們唱起了楚國的民歌,用來動搖項羽的軍心,果不其然,項羽在聽到營帳外響起了楚國的民歌,以為周圍已都被劉邦收服,信心大失,和僅剩的800餘士兵突圍,逃到了烏江邊,面對後有追兵,前有波濤江水,項羽感到萬分沮喪,想起了當初拜別江東父老過烏江,一路高歌爭霸天下時的雄心壯志,陡然無存,心如死灰,自刎而死,而經過垓下一戰的勝利,劉邦一統天下的願望就實現了。

  四面楚歌的故事簡介

  四面楚歌的故事,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描寫公元前220年,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在最後一戰時,四面圍困項羽的故事。

  在四面楚歌發生前的好多年,項羽和劉邦已經約定了在現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的東西邊界,作為兩方的邊界,兩分天下,互不侵擾,但是後來項羽的勢力衰弱,而劉邦正在勢頭上,被手下謀士進言,應該趁項羽式微時消滅他,一統天下,於是劉邦就派兵圍攻項羽,把項羽的部隊趕至現今的安徽靈璧縣東南,也就是著名的垓下,項羽的部隊被打的七零八落,而且士氣低心,補給短缺,夜晚聽見圍攻的劉邦軍隊中傳來楚國的民國,心中大驚,誤以為劉邦已經收服了楚地,這就是四面楚歌的真實含義。

  項羽灰心喪志,一路奔逃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宋朝的李清照曾寫詩詠過項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當時項羽的部下曾勸過項羽,跨過烏江,捲土重來,東山再起,天下大定不一定是劉邦的,但是項羽覺得已沒臉面面對江東父老了,只能自刎謝罪。

  從此以後,四面楚歌就用來形容人已經到了絕境,孤立無援,風險萬分。四面楚歌的故事,也因為有西楚霸王窮途末路的悲劇色彩,而具有了生動形象的表現力,成為了一個經典成語。

  四面楚歌的故事啟示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裡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