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範文

  當前,隨著我國家就業政策的不斷調整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更多的形勢與政策論文,歡迎大家點選▼

  ◇◇形勢與政策論文☜

  ◇◇當前形勢與政策論文☜

  ◇◇形勢與政策課程論文☜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範文篇1

  《淺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

  摘 要: 本文從各個角度就大學畢業生當前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調整大學生就業期望值,普及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全面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心理 內涵 問題 對策

  據教育部統計,截止到2007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實現就業的人數是351萬人,未就業人數是144萬人。預計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550萬人,比2007年增加50多萬,加上去年未就業的144萬,實際將在2008年就業的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694萬人。

  金融危機的到來,使本已經積重難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峻。2009年全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加上近兩年沉積的大學畢業生,2009年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作為社會的優質人力資源,大學生更應該自己創造就業機會,而不是成為社會的負擔,這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當代大學生如何具備這種能力,關鍵是調節好自己的就業心理,發掘自己的就業心理潛能。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內涵

  就業心理是指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是影響其正確擇業和順利就業的重要隱私,也是畢業生價值觀的具體體現。自1908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首次提出了“就業心理”的概念,開始對就業心理問題進行探討。美國哈佛大學首開先河,於1919年開設就業心理指導課,從此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成為一項專門的社會服務工作和研究課題。通過在大學生中開展個性心理測試和就業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定向意識,提高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從而對大學生就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就業心理是指大學生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

  二、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心理問題

  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改革,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的關係和地位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用人單位都開始面對大量的高校畢業生,不管是從學歷還是各個方面,用人單位都開始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求職者隨著競爭生存壓力的不斷加劇,對以後職業的選擇也越來越謹慎和細化各項標準。當前大學生在就業上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自我、自負心理。

  大學生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能準確把握自己是成功就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畢業生對自我能力的評價:認為能力尚可的佔72.9%,比別人強的佔12.4%,不行的佔14.7%;對自己興趣、愛好了解程度:很瞭解的佔38%,比較瞭解的佔47.8%,說不清的佔14%;對自己氣質和性格瞭解程度:很瞭解的佔38.4%,比較瞭解的佔50.7%,說不清的佔10.9%。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個性特徵很瞭解或比較瞭解,自我意識較強,對自我的個人期待值很高,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相對美好的設想和規劃,這一系列的期待讓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中的過程當中自然會按照自己內心設想好的一些條件和要求去衡量,過高的期望值必然造成大學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產生一些過於自信的心理。

  2.自卑、失望心理。

  自卑是一種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現。一些大學生過低地評價自己,在求職擇業中,他們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氣,不敢競爭。這種現象多見於自我意識發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內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學生,在貧困生、女生中也有表現。在屢遭挫折之後,一些大學生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膽小、畏縮,面試中不敢表現自己,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3.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指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下,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順從行為的心理傾向。這是一種沒有主見的心理。其特點是缺乏自主性和競爭意識,不顧主觀條件和客觀現實,跟著感覺走,盲目從眾。許多畢業生趕時髦,喜歡圍著別人轉,別人說什麼工作好,他就把別人的選擇作為自己的最佳選擇。實際上是在擇業時尋找安全保險的途徑,為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所左右。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對策

  1.強化擇業的自主意識,坦然承受畢業的心理壓力。

  大學畢業生已由國家分配轉變到供需雙方自主選擇,在觀念上要積極地適應和接受。面對分配體制的轉變,畢業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備了自主擇業的意識,才可能坦然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壓力。自主擇業在帶來機會和實惠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和競爭。擇業是自主的,但又是雙向的,擇業的自主性正表現在選擇與被選擇的過程之中。畢業生已沒有了傳統的一次性定終身的分配,在未來可能還會面臨很多次擇業。

  2.普及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

  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心理問題的畢業生提供心理幫助,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引導這些畢業生走出錯誤的自我認知,從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分析不良就業心理帶來的後果,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高校應就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所出現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心理健康教育課,邀請心理學專家、學者講授心理健康知識,並傳授心理調適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明確自己的興趣、氣質、性格等心理特徵,為求職就業提供一個內在依據。

  3.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就是根據職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將已有知識科學地重組,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滿足現代社會職業崗位的必要條件,是人才成長的基礎,也是求職擇業的基本保證。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僅要掌握儘可能多的知識,還要掌握創造更多、更新知識的本領,掌握學習專業知識與提高技能有機結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翠珍.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7.

  [2]瑞紅.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8.5.

  [3]學生擇業心理、擇業觀念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3,***1***.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範文篇2

  《淺談大學生就業形勢》

  摘要:目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同地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和不同性質單位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需求不平衡現象。本文討論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全國人口的就業趨勢及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就業;失業;畢業生;消費需求

  目前,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總體上仍屬供不應求。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將引起我國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的不同變化,電子商務類、金融類、商貿類、旅遊類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形勢會出現結構型的調整。隨著高新技術企業的飛速發展,對高新技術人才特別是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量將呈現巨大增長。

  一、畢業生就業形勢問題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業、生產企業處於改革調整期

  目前高校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改革步伐,但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而舉步維艱,這與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有關。現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戶籍、編制、各種指標和檔案管理等,都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畢業生就業的申請報批手續過於繁雜。國家機關繼續推行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結束後,省市機構改革馬上全面推開。畢業生到各部委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就業的人數會相對減少。國有企事業目前依然處於轉軌改制、生產企業結構型的調整期,使很多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下降。

  2、市場需求、供給、專業與地區之間等存在著諸多不平衡問題

  社會對於畢業生學歷層次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社會中高層次的人才嚴重短缺,對高層次的複合型、外向型和開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需求資訊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同時,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對專業反而相對看得淡一些。且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的問題,仍然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難題。有些畢業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單位”,但同時又有許多基層一線的用人單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畢業生,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難以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客觀上反映了畢業生求高薪、求舒適、求名氣的心態較為普遍。

  在供需形勢總體平衡的前提下,存在著諸多的不平衡現象。不同專業之間的需求冷熱差距相當明顯。短線專業的供需比可達1∶30,而有些長線專業的需求則幾乎為零。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後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己經市場化,但大學的教育體制改革較緩慢,表現在專業設定調整後,畢業生所學習的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這是制約高校畢業生就業最突出的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定缺乏科學的需求預測和規劃,有較大的盲目性,專業人才的產出與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給嚴重大於需求。

  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反差現象也相當明顯。越是經濟發達、知識人才密集的地區,對於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畢業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經濟相對落後、人才稀少的地區,反而越不好安排畢業生。同時這些邊遠地區或內地不發達地區,仍然實行計劃分配的做法,不利於畢業生求職就業;有些地區實行地方保護政策,收城市增容費,辦理畢業生接收手續複雜,戶口指標審批難。

  3、男女生就業機會不均等

  女生求職難,但是並沒有發生女生最後分配不出去的問題。目前女研究生就業難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本科時就業難就考研;碩士畢業就業難就考博,學歷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業越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客觀現象,也是我國教育現狀所致。我國既面臨市場經濟國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面臨轉軌過程中體制磨擦的問題。

  二、全國人口就業總趨勢

  1、勞動力供給壓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總體的求人倍率均大於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別為1.11、1.11和1.09,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形勢總體上是求大於供,2015年將延續這一趨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二是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勞動力的供需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預計今年城鎮可安排就業約1100萬人***包括補充自然減員***。因此,如何應對在“網際網路+”的新形式下就業壓力就顯得更為突出。

  2、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雖說多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薪酬和福利預期趨於下降。但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形成和實施,中西部地區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東部地區受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調整型的緩慢增長。上述兩個原因雖然在客觀上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一定機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畢業生總量達到約1500萬人,就業壓力仍然很艱鉅。

  3、再就業工作面臨新的任務

  下崗失業人員上升到較大規模。對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整頓甚至關閉一些高耗能、高汙染企業,大?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鋇姆至靼倉夢侍獠蝗鶯鍪印A磽猓?騁啄Σ良泳繅捕躍鴕擋??洗蟮母好嬗跋臁?/p>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方案

  1、研究落實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相關政策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門尤其要加強研究制定提高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從政策落實上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政策效應的含金量,把各項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具體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落實到人頭。例如抓緊落實大學生創業專案、創業資金扶持的優惠政策,對民營企業給予一定形式的稅收減免,從而鼓勵民營企業吸引更多大學生來企業就業以及擴大公共部門對大學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近幾年,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導、操作性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執行中缺乏執行力,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時也應加強監督力度,切實落實好政府作為“監督者”的責任,努力為大學生創造健康自由的擇業環境。   2、形成合理知識結構,增加就業籌碼

  隨著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劇,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工作不適應的主要因素。面對這種形勢,大學生應充分認識知識結構在求職擇業中的作用,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籌碼。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組合方式。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寶塔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模式強調基礎理論的寬厚紮實和專業知識的精深,比較容易把所具備的所有知識集中於寶塔頂部的專業知識上,並且同擇業目標聯絡起來。

  ***2***網路型知識結構。該結構能使專業知識處於網路中心,並重視與專業相關聯的系統知識的輔助作用。畢業生具有這種知識結構,能增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會受到青睞。

  ***3***帷幕型知識結構。這種結構的具體涵義是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對其成員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體的要求,而作為該組織的個體成員由於所處的層次不同,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著一些差異。對畢業生的啟迪是:在尋找職業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體上對自己知識結構的要求,同時還要了解所選職業在企業中的位置及層次,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擇業時的適應能力。

  目前,我國創業狀況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創業機會多,而人們的創業意識弱,這與長期缺乏創業教育有關。在新的時代,國家、高校、大學生個人都應該樹立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人格,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創新,高質量地解決就業問題。但就業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選好自己的職業,職業之路可能要經過長期的探索,不斷的調整,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走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途徑是必然的選擇。

  面對需要就業的龐大群體,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青年大學生最具創業熱情和創業潛力,是推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程序,為大批青年創業者脫穎而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時勢造英雄,適宜的土壤已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目光轉向了創業這片有待開發的沃土。面對新形勢,當代大學生應順應時代的主流,轉變觀念,勇於創新。

  3、做好職業定位,笑傲職場人生

  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大學生在找工作前應建立明確的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在瞭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並制定相應的計劃,避免就業的盲目性,降低就業失敗的可能性,為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做好職業定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瞭解自我。正確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性格、氣質、興趣等等,問問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進行摸底,瞭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其他應聘者的經驗、經歷,選擇推斷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幹什麼”的問題。

  ***2***瞭解職業。這包括瞭解職業的工作內容、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經驗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等。畢業生要仔細地分析比較自己和職業要求的差距,根據自己的特點仔細地權衡選擇不同目標的利弊得失,還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確定最終達到目標的方案。

  總之,每一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性和錯失良機。從整體上來講,畢業生個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是前提;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積極培育和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創造良好環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養部門加強高校專業課程設定,建立系統化、全程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加強就反饋機制的構建是重點;用人單位規範勞動用工行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優化工作環境,為大學生解決後顧之憂是關鍵;同時,畢業生家庭中親朋好友的精神支援也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範其學: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基於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10***15***.

  [2] 門瑞雪、陳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3] 羅崢、方平、付俊傑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10***1***.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