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相關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專業,它被社會賦予了強大的生命力。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社會對於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的要求之下面臨著很大的應用壓力。在這樣的形勢之下,許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於其專業的應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為題,對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的現實意義,並給出相應的提高對策。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的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越來越多的學科存在於我國的教育當中,加之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漢語言文學的地位呈現走低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的提高沒與達到與社會發展同步的水平。隨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數量的增多,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提高已經是關乎人才培養、社會發展與穩定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本文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為研究物件是有一定的社會現實價值的。

  一、漢語言文學介紹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並不是一個十分強大的專業。漢語言專業的人文性與社會科性都比較強,與其它的理工科比較,實用性較弱,也沒有明確職業定位,更沒有像財務與醫學那樣專業的針對性。所以,種種特性導致了我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較弱。

  漢語言文學專業,其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隨我國的歷史演變與社會發展而存在,對於記載與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這些都是人文性作用,對於其應用性沒有明顯的影響。

  在我國各大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育當中,學生的學習目的就是更加全面地認知我國漢語言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將傳承我國漢語言文學作為學習指導,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漢語言文學的重要性與重視作用。但是,在很多人的觀念當中,漢語言文學是精神層面與文化層面注重較多的學科,其存在是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培養的也是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明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性是漢語言文學的學生首先要做的事情,瞭解漢語言文學可以對社會產生的作用與影響,並利用此種影響為自己創造經濟利益,以此為基本利足於社會當中。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現實意義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我國一個長期存在的教育專業,其應用性低對於專業本身的發展與本專業學生的發展都有著負面影響。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的現實意義主要有幾下幾點:

  第一,順應社會需求。

  隨著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低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已經成為了社會、學校與本專業學生的共同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於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是社會最為需要的。而一個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的人才必定要具備良好的語言分析與使用能力,這是形成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基礎。所以說,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提高是對社會需求的順應。

  第二,順應教育需求。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在我國的實行力度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的各大院校都將素質教育作為學校的教育目標,主要是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人才,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而要進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要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開始做起,要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間的聯絡,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教育的教學目標。

  第三,順應學科發展。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存在,就證明其對於社會發展有著一定的意義。因此,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順應本學科發展規律的表現。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當中,語言文字是其主要的研究物件,而語言與文字的常用性與易性性,決定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開發的必然性。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對策

  1、明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要想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就要加強對社會、學校與本專業聯絡的分析,以此為基礎來確定社會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要求,對其進行重新定位。在定位的過程當中,將中文系的應用性作為重點的改革目標。要在原來的漢語言文學體制之上開發更多的相關,使其可以與我國人才市場的需求完美地結合,提高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社會上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講,其專業課程應當進行有效地調整,進行專業基礎課、方向課與專業選修課的區別。使學生可以根據對自己的定位來有效地進行學習,使自己滿足自我社會定位能力的要求。

  2、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

  教師對於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之時,要將雙師型老師隊伍的建設作為改革的重點。從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老師資歷來看,大多數老師都具備碩士與博士的資歷,但是卻缺乏本專業的相關實踐經驗,對於學生的專業知識應用指導水平不高,更不能成功地領導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相關實踐。因此,要提高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要先轉變廣大教師的教學理念,使其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要求教師先到學生未來的就業環境當中進行實習或者與學生一同到社會環境當中進行實踐,提高專業知識的應用性。另外,教師作引導者,應當鼓勵自己的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以此來找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切入點。

  3、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基地的打造

  所謂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就是提高本專業人才將知識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過程。因此,要提高專業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應用性,就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條件良好的實踐基礎,為學生打造實踐活動進行的平臺,使學生通過多樣的方式與社會進行接軌,瞭解未來的社會生存環境。相關的教育部門與學校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投入一定的資金,為學生打造社會模擬基地,使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實踐鍛鍊。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提高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實踐基礎的打造與使用也是其探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重要的不在於方式,而在於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為題,對我國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並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必要性,以自己的工作經驗提出了三點具體建議。希望我國廣大相關院校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可以意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對於本專業發展的作用以及對本專業學生未來發展的作用,勇於探索與創新,致力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彩琴.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探[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2]錢慧真.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02***

  [3]邵之茜.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J].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篇2

  淺談漢語言文學與綜合素養

  摘 要:漢語言文學是研究中國詞語、句法和傳統的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的課程,是通過對其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來學習漢語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具有中國語言功底和寫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種文字美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種社會制度和經濟技術的逐步改變和完善,使得漢語言文學也不斷地發展。中國社會的不斷髮展是漢語言文學改變的前提,更是時代文學發展和利用的關鍵。隨著經濟的不斷提高,漢語言文學展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文學逐步的繁榮興盛,各種文學作品湧現而出,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其歷史源遠悠長,是我國先民智慧的表現。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追求;綜合素養

  綜合素養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標示著一個人在思想、學識、藝術等方面的修習涵養,而一個人的思想、學識、藝術等方面的修習涵養依賴於後天的學習。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其歷史源遠悠長,是我國先民智慧的表現。文學作品通過對真善美的描寫與追求,促進人的綜合素養形成與提升。

  一、漢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從遠古的壁畫、巖畫發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階段,是漢語言文字的誕生過程。古人發明了文字以後的最初時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達、傳播人類智力發展後所產生的思想,這種思想遠遠超乎肢體語言、表情和聲音所能表達的思想。它能把各種親歷的所見所聞,用文字記述下來,可以使讀者再現記述者的所見所聞。這個時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記錄、傳播思想的工具,它開拓了人類思想交流的廣闊天地。近現代以來,文學巨匠們利用文字,撰寫出了許多優秀文學作品,把人類複雜的思想感情表述、昇華、再創造。極大地開發了人們的思想空間,對人的綜合素養的提升發揮著巨大作用。

  二、漢語言文學與思想道德素養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我國數以萬計的優秀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集中體現,如此優秀的文化能夠起到文化薰陶、文學感染、道德規範的作用。對於歷史上或是今朝湧現的偉人,英雄沒有一個不是具備良好的道德文化素養,具有崇高的理想,較常人更加超前的思想素養。同時以剋制自己、修正自己為準線,在更高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待人。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達了起義英雄的偉大理想,作為該書的作者,他又何嘗沒有如此之感慨。《史記》作為一部優秀史學、文學鉅著,為人類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思維財富,也為後人擬定了更高的道德標準。又如,《論語》蘊涵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廣大的內容中流淌著仁愛精神,給人以道德思想

  啟迪。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也就有不同的思想道德素養。有的人見義勇為,有的袖手旁觀;有的好逸惡勞,有的勤勞肯幹。這就說明了人的思想道德素養有不同性質,有不同的表現。各式各樣的素養,在總的要求上,卻有一個質的規約,那就是向真、善方向發展。文學,是至真至善的天地,只要進入到文學的世界,你就會被其所表現出來的美好東西所包裹。不管是文學作品的主題,還是正面的主人公,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本真,一種至善。文學所追求的真,可以分為兩方面進行理解:

  ***1***客觀的真。客觀的真,是指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候,多以客觀生活為基礎,來寫作自己的文學作品。客觀上的“真”不僅是對客觀環境進行如實的描寫,也對客觀人物的環境進行如實描寫。客觀的真,就是文學作品環境的真。

  ***2***內在的真。這多指在敘述人物的心理時,進行真的描寫。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品都務求真實而寫作,不管這心理是對是錯,是否符合邏輯都要求真實的表述出來。內在的真,就是文學作品人物內心的真。

  善惡有分,是人在後天養成的品質,而文學則直觀地把它表現出來。不管是哪部文學作品,其描寫的友善,對善的歌頌,對善的渴求,對善的淋漓盡致的描繪有的時候是用惡來襯托善,此外,用“善”來言善。例如,沈從文的《邊城》沒有惡人,全是善者,雖然最後結局不好,卻把“善”發揮到極點。雖然有全描寫善的文學作品,但是不會存在全描寫惡的文學作品,“惡”不能獨立選材,只有善可以。

  人區分“真”“善”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後天模仿性很強,文學作品裡所表現的至真至善,讓拜讀過的人所領悟、所接納,內化成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正如“與聖人交,如入芝蘭之室”。那些自主選擇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精彩文學作品,擁有自身的家國情懷等各方面人類優秀文化思想。

  三、漢語言文學與學識素養

  學好漢語言文學,可以提高學識素養。孔子《論語》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思想家都重視人的求知學習。人的追求知識是本性的需求,有高階的到低階的,有個別、具體的到普遍的、抽象的,最後達到最高的知識。孔子論述中,“文”“學”“習”等都屬於求知學習的範疇。由此而推廣之,中國人的本性中求學之心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自成體系又相當完善的漢語言文學,又正好為如飢似渴的國人以厚重的文化積澱,琳琅滿目的文學作品正以其高尚的人文素養滿足著國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滿足人民大眾求學求知的要求後,又以更加堅實的力量去影響千千萬萬的人類。

  如今對於文學書籍的海量閱讀可以開闊視野,提高知識能力。知識是智慧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而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包括語言學、文字學、文章學、文學、美學等。學好了語言學概論,就具備了現代漢語和古漢語的系統知識,對了解古人認識自然的過程會有莫大好處。瞭解漢字史有關知識,學會常用漢字,熟悉漢字簡化方案和標點符號使用規則,懂得一定的音韻學和古文學知識,對閱讀古代文史書籍會有很大的幫助。精通文章學基本理論,具備了構思寫作、閱讀欣賞、批評修改、訓練考核等基本技能,就能提筆寫作,記錄心聲。有了比較豐富的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知識,熟悉古今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懂得兒童文學、民間文學常識和影視、音樂、美術等藝術知識,就會使視野更開闊,使自己的心靈受到薰陶。

  四、漢語言文學與藝術素養

  人的藝術素養,也就是對美的欣賞素養。音樂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美,美術作品中蘊含著的美,詩詞歌賦中潛藏著的美,如何能夠欣賞、品讀,和人的藝術素養的高低有直接關係。

  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經明確地指出,人的素養“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他非常重視《詩經》教學,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闡明學習《詩經》的意義和重要作用;他教育學生重《詩經》的文學藝術,文化中領會社會、人生,從而有感而發,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意志形態。“成於樂”和“遊於藝”,掌握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自由地運用,獲得藝術審美感染,陶冶情操,使心理行為交融統一,觀賞和遊樂和諧,完成人的禮樂教化的全面的發展。

  由事而觀之,在中國傳統文化愈加成為國家主題,逐步被世界所接受的今天,琴棋書畫四藝的光環再次成為眾多青少年熱捧的物件,如此的潮流正漸漸把漢語言文學叫醒。好的文學素養在個人的學習發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擁有了深厚的文學積累對於音樂人、作畫者來說更加重要。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與下里巴人,無不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漢語言文學的產物。可見,漢語言文學在個人的器樂學習、音樂創作,詩詞、歌賦和畫作等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的綜合素養是後天的修為,其需要對一定的物質形態進行模仿,而文學則能很好地指導人的“模仿”。素養的模仿,可以是現實的行為方式,也可以是虛擬的行為方式。對於現實的行為方式,其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世上沒有聖人,聖人這個名詞只是給聖人取的客觀名字而已,其實也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

  在此基礎上,人模仿的行為方式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偏差。漢語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是中國長達5000年的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中國人素養形態的客觀沉澱,對國人的綜合素養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們必須正視漢語言文學對人素養的作用。尤其在現在異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要規範自己的素養,美化自己的素養,使文學和素養有機地聯絡起來。

  在全民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已成為時代潮流的今天,學習、教育,再教育,已經全面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已是不可爭議的發展趨勢,而漢語言文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將被更多的人更多的國家所熱捧。人類自身的文學素養將影響著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學識水平和個人的藝術技能水平。個人社會競爭力的大小將會取決於此。

  參考文獻:

  [1]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M].工人出版社,2008-10.

  [2]胡吉成.修辭與言語藝術[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08.

  [3]樊星.中國當代文學專題研究[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08.